APP下载

康养产业统领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9-11-15杨玲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石柱康养贫困户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全县幅员面积3014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域。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当地党委政府通过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思考如何担当起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历史重任,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提出将地区自然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以康养产业带动、引领县域经济。通过近年的发展,石柱县康养产业框架初步成型,对地区经济的带动,特别是对乡村振兴的统领作用开始显现。

一、石柱县基本县情

1.有良好的发展条件

(1)生态资源及环境好。石柱地处神秘的北纬30°,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林木覆盖率达71.3%。全县64.4%的幅员面积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

(2)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有绿色生态、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旅游资源,包括避暑胜地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清古镇西沱鎮、喀斯特地貌大观园千野草场、秦良玉古战场遗址万寿寨等。土家文化符号鲜明,拥有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啰儿调、土家刺绣—西兰卡普等土家族文化资源。

(3)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石柱是闻名全国的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长毛兔第一大县、全国最大莼菜生产基地。四是交通区位条件好。是渝东南枢纽门户,拥有四条高速公路、一条高速铁路、一个深水码头,实现了一小时重庆主城、四小时成都、五小时武汉及一小时周边。

2.发展较为滞后

石柱县属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偏小,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2亿元,在重庆38个区县中排第32位。产业层次偏低,2017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4:51.1:33.5,其中:农业以传统粮农、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农产品加工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以资源加工、机械制造等为主。城镇化水平低,聚集力不足,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46%,低于全市21.62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质量不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明显,目前该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57,比重庆市高0.02。

二、石柱县发展康养产业的主要举措

1.实施全域康养战略

石柱县生态保护任务重,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与周边地区差异化发展、如何推进地区发展转型,成为该县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土家特色鲜明、绿特产品富集、交通区位优越等条件,石柱县通过对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深入学习,提出“转型康养、绿色崛起”的全域康养发展战略,将未来发展目标确定为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健康养生之地。围绕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建设康养石柱的要求,确立了绿色为本、康养为体、特色为魂的发展思路,挖掘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旅游业、特色生态工业与康养产业的内在联系,以大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产业、全领域、全地域发展康养经济。

2.强化顶层设计

(1)建立与全域康养相适应的领导组织体系。大康养产业要求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公共服务完善、覆盖广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石柱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各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康养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为加快推进全县康养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搭建发展框架图。为指导康养产业的具体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康养经济发展规划和顶层文件。既有由1个总计划、6个专项计划组成的“1+6”康养产业发展战略3年行动计划,又有运动康养、康养文化、康养农产品、中医药疗养、康养特色小镇建设等各类工作实施方案。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康养经济发展指明道路、路径和主要内容。

3.“康养+”融合发展构筑大康养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是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抓手,同样,全域康养的发展也是如此。对此,石柱提出了以“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为主题,以旅游、养生、医疗等直接关联领域为切入点,康养与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生态旅游业、避暑休闲地产业、商贸业、健康服务业等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地区现实情况,该县重点发展“六养”并初步形成康养产业群。即:依托高山、森林、草地、湖泊、河流等自然资源、景观,发展康养与旅游融合的“观养”产业;依托土家康养小镇、避暑休闲地产、康养主题酒店、乡村民居等,发展康养与地产融合的“住养”产业;依托现代山地运动与地方特色体育运动,发展康养与体育融合的“动养”产业;依托特色土家文化和巴盐古道、银杏堂等历史文化遗存,发展康养与文化融合的“文养”产业;依托莼菜、辣椒等生态农产品以及土家系列菜品等,发展康养与特色农业、餐饮融合的“食养”产业;依托黄连等中药材精深加工、重庆市康复医院、各类中医馆等,发展康养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医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咨询管理服务等融合的“疗养”产业。通过康养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康养产业为平台提升了其他产业附加值,产业联动实现了产业共兴。

4.优化发展环境

(1)出台康养经济发展配套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加快推进康养经济发展,破解发展要素制约,陆续出台了鼓励旅游投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商贸流通领域投资、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进一步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着力解决康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规划、用地、报建、融资、人才等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为康养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3)积极开展文养主题活动。举办康养石柱《太阳出来喜洋洋》民歌赛、康养黄水缘名家走进石柱、全国著名音乐艺术家石柱黄水专场音乐会、“康养石柱杯”重庆市书法作品展览、康养石柱民族民间文艺之星选拔赛等文养系列活动。

(4)挖掘并保护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围绕土家传统音乐文化、舞蹈文化、戏曲文化、文学美术文化、曲艺杂技文化、民间技艺文化等土家族六大特色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保护及挖掘利用。在农村民族文化中心建了传承土家族文化的传习所开展传承培训,设立了“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民族体育运动会等节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不仅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更兴盛了乡村文化。

4.助力精准脱贫,增强群众获得感

旅游和特色农业是石柱康养产业的核心融合产业,也是该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

(1)通过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模式进行运行管理,主要经营家庭旅馆、农家乐、旅游商品等。通过直接吸纳入社进行旅游接待以及供应农产品、接待点雇工等途径,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对贫困户直接经营乡村旅游、发展旅游食品和手工艺品制作、参与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开展宣传营销等给予政策补助,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如,对直接经营乡村旅游的贫困户且加入“黄水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给予每户3万元补助。

(3)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其一是旅游收益联接扶贫机制。即,非贫困户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每带动1个贫困户,由县乡村旅游发展资金补助2万元。经营主体每年按补助资金6%、产生效益40%给予所带动贫困户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若年终效益无法核实,则按不低于补助资金4%进行效益分红,存续期为5年。其二,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联接扶贫机制。即整合涉农资金,建立财政投入股权化资金,实行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分红。具体就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财政的农业项目补助资金,按两万元带动1户贫困户进行“捆绑”。2万元按经营主体5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贫困户40%划分股份,项目存续期为5年。经营主体每年按持股金额的8%实行固定分红,财政补助资金产生效益的40%用于贫困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效益分红,若效益无法核实,同样按不低于持股金额的4%进行效益分红。项目存续到期后,经营主体按股份原值返还给贫困户。康养产业发展与扶贫紧密“捆绑”后,在促进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发展的同时,更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益。如,以石柱冷水镇为例,2017年新发展乡村旅游55户,带动贫困户36户,通过直接参与旅游接待以及购买农产品、临时用工、旅游收益分红等途径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五、结束语

石柱县紧扣地区现实条件,挖掘优势,以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的大康养产业统领乡村振兴,抓住了产业振兴这一乡村振興的牛鼻子,通过抓区域康养就是抓区域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从多个方面促进了乡村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乡村振兴道路。从石柱的做法可以看到,在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优越以及具有一定产业、区位条件支持的经济较落后地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产业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落实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杨玲(1972--)女,四川阆中人,重庆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城乡统筹。

猜你喜欢

石柱康养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石柱迷宫
本期导读
推进康养产业党建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蘑菇石柱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巴勒贝克发现第三根超巨大石柱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