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探索

2019-11-15孔祥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迁探索

孔祥利

摘要: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四个时期,即:1949—195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探索时期,1978—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开放时期,2012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期。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懈探索和与实践成就,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正确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上;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巨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变迁;探索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9)05-0007-0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建设模式为蓝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改革开放前29年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为我们今天的一切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更加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使我们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之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可以为那些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借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总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根据站起来、富起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1949—195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经济建设的。1949年,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79亿美元,现代工业基本上无从谈起,是典型的落后的农业人口大国,80%以上是农民。帝国主义的长期殖民掠夺,长期的战争破坏,加之败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将大量的黄金等财富运往海外,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真正使人民当家作主和过上好日子,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巩固的国防是不可能的。这一切必须依靠走工业化道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来保证。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要从农村转向城市,要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钢铁和机械是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相应的工业化体系,就成了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一边倒”的国际政治战略选择,经济建设没有其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一切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效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化道路及其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于是 1953 年 12 月,党中央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为主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面对这种形势,我们的‘一五计划不能不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1]89这是我们党第一次用总路线总任务的形式表述经济发展战略,并把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按照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了l56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且90%以上是重工业项目。

这一时期,客观上新中国经济建设需要重工业优先发展,理论上我们遵循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列宁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实践证明,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比较好的处理了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协调发展的问题。“一五”计划文件明确指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力求使各个经济部门特别是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发展保持适当比例。”1958年,“一五”计划结束,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重工业得到优先较快发展,工业布局的雏形开始显现,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4%、轻工业年均增长为12.9%、农业年均增长4.5%,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比较符合实际,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开了一个好头。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1949年到1958年,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是整个“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不论从制定和实施,总体上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人口最多、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始走上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与探索之路。认真总结反思,我们在肯定经济发展战略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五”后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执行,仍然暴露出了这一战略的某些深层次问题。例如: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民经济“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有所忽略,特别是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的隐患,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市场的供给受到一定影响;在资源配置过度倾向重工业的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受到限制和影响;操之过急、要求过高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为以后的脱离实际、极左冒进埋下了伏笔。

二、建设探索时期经济发展战略(1958—1978年):“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已变得比较深刻和成熟。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之后中央又根据国情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是在“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引导下,我国才能够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个起步较晚,并能快速走上工业化、发展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超英赶美的“大跃进”战略。自从鸦片战争的近代百年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国家积贫积弱,落后就要挨打。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伊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当我们从政治上、国家主权上、民族独立上站起来了,成为了执政党,当家作主之后,这种迅速摆脱落后、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愿望十分强烈。美国、英国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西方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生活水平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把追赶的目标直接定在超英赶美上。这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表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无比自信,以及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大无畏精神。作为执政党指导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最早提出于党的八大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1]296关于赶超战略目标实现的时间,毛泽东认为:“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要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 [1]27。然而,随后一两年中,在党内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头脑中,追赶超越目标的实现时间,一再缩短,以致脱离实际。“中国要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甚至提出“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2]368“我国在工农业生产上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以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2]177急于求成、盲目赶超,最终变成了所谓的“大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可贵的是,我们的党是一个实事求是、勇于反思、修正错误的党。当党中央认识到“大跃进”的失误与损失后,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发展和目标进入到调整期。在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和财政状况得到全面好转。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们党就曾提出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的表述,到60年代初毛泽东就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们的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时隔十年,1974年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一次重申了这一战略目标。这一带有全局性的战略目标,无疑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成为当时党和国家编制“三五”计划的基本依据和遵循。据历史文献显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规定的基本任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兼顾国防建设,强调科学技术,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确保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但是,十年“文命”,使本已开始走上正轨的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的失误,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加之被“四人帮”的利用,正常的生产建设秩序被打乱,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备战打仗”和“政治运动”频繁变化和调整。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与重点,是围绕“备战备荒”,大规模地进行“三线”投资建设和工厂内迁,加大内地基础工业建设,改变工业地区布局。尽管,整个“三线”建设服务备战打仗,但客观上兼顾了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布局,为今天的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军工产业优势,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文革”时期的经济工作,是以“抓革命,促生产”为保证,以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方式来推动。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被放弃,“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停产停课“闹革命”,知识分子靠边站,从事科学研究被称之为“白专道路”,经济发展和建设步伐遭到极大的干扰和破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艰辛努力,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的一切奠定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没有现成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走了一些弯路,甚至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甚至严重错误。我们党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日渐成熟起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渐达到科学与自觉,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前35年的经济发展战略(1978—2012年):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的转变,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道路。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立足中国实际国情、立足国际形势、立足党的实际和经济建设的现状,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可以顺应这样的世界趋势获得较长时期平稳发展的机会。就中国的国情来说,邓小平认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是必须重视的:一是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农民的数量大。因此,要降低能耗,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出成效的事情。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4]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总路线。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5]“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毛泽东“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卓越贡献,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相结合的角度,把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具体划分为三个既互相衔接又循序渐进的步骤或环节。其中每一“步”都具体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此所要采取的手段措施, 这就体现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达到了目标与实现手段的统一。同时,每个阶段的目标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化标准,使其不仅符合我国实际,量力而行,而且便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总之,“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描绘了一幅跨世纪的壮丽图景,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綜上所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全面回顾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全面总结70年之实践经验,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第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自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各项要求,自觉把习近平五大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全过程,始终坚持党的全面正确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容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通过平衡、充分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把经济发展战略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国情有一个清醒、冷静、客观的认识,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真正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条件给予足够的认识,沉着应对和有效处置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调整和实施科学的经济战略和方针。

第四,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把发展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都必须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自主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无法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第五,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统筹推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经济规律支配的。要在正确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与时俱进、面向世界,使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始终处于世界的最前沿与制高点。

参考文献:[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368.

[3]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R].196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35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C]//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3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75.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001).

Strategic Evolution and Road Explor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Sevent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KONG Xiang-l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Shaanxi,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ra feature of standing up-richness-streng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d four periods such as 1949-1958,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for pre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1958-1978, exploration peri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modernizations”, 1978-2012,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eri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ll-round well-being society, 2012-now, Xi Jinping ‘s overall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period at new era.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seventy years enlighten us that the policy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uphold overall correct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stick to people-centered idea by putting the initial point and staying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serving the people, depending on the people and benefitting the people, must insist on Chinas reality by seeking the truth and following objective economic laws, and must persist in putting the priority to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apacity of self-innovation. This is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wealth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sevent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is the great contribution and Chinese wisdom for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evolution;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迁探索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