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和南亚四国货物贸易关系网络分析

2019-11-15李敬雷俐

关键词:南亚

李敬 雷俐

摘要:2005—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规模大幅增长,南亚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且多为技术、资本密集型加工产品,进口产品结构变化较大且趋于多元化和合理化;中国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三国的贸易竞争性较弱、互补性较强,与印度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都比较显著;中国和南亚四国贸易关系网络密度趋于上升,进出口关系和贸易互补关系趋于向少数国家集中,贸易竞争关系趋于分散。总体上,中国和南亚国家贸易互补性大于贸易竞争性,各国贸易合作潜力较大。但2012—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处于增长停滞状态。应优化贸易产品结构,拓宽贸易领域,增强产业互动,创造贸易条件,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货物贸易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南亚;贸易关系;贸易竞争;贸易互补;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贸易产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F752.7(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9)05-0075-10

一 、引言

南亚与中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进区域。历史上,南亚曾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地理位置上,南亚北接中亚,衔接“一带”沿线主要国家,南面印度洋,东邻东南亚,与“一路”沿线国家遥相呼应,因此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早在2013年,“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就将中国与南亚国家紧密相连;2015年3月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将两个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融合,开展深入合作,实现更大发展。同时,南亚作为我国通往印度洋直至非洲的重要枢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拥有17.66亿人口,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与需求。根据联合国商品与贸易统计数据库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与南亚货物贸易总额为1 106.87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840.02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14.78%;2005—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货物贸易总额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从9.77%增加到11.68%。由此可知,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

关于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现有文献主要从中国与南亚整体以及双边贸易关系视角展开研究。中国与南亚整体的贸易关系方面,胡本海和辛仁杰(2012)基于地域视角分析中国云南省与南亚国家商品贸易的潜力[1];王志民(2014)认为各国可以借助地缘优势,推动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而推动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发展[2];余妙志等(2016)基于中国与南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结合度、竞争性和互补性认为,中国与南盟的农产品出口在各大市场上均存在较激烈的竞争[3];胡艺等(2017)通过测算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潜力分析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的制约因素[4]。双边贸易关系方面,闫成海(2003)认为中印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5];万广华等(2008)认为中印贸易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三方市场上,中印之间的贸易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6];孙致陆和李先德(2013)分析了中印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和增长潜力,认为中印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在国际市场上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7];杜秀红(2015)基于中印两国产品的比较优势认为中印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8];李慧玲等(2016)基于修正的CMS分析中印、中巴贸易增长因素[9];王喜莎和李金叶(2016)分析认为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互补性较强,存在较大的合作潜力[10];邓靖和李敬(2018)运用网络分析法和比较优势指数研究中印新三国的贸易关系,认为贸易合作是中印新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11];李峰和杨宇(2018)基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经贸合作关系,指出中印双边经贸合作是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突破口[12]。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对中国与南亚贸易关系的研究局限于中国与南亚整体或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而基于中国和南亚整体视角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与南亚国家货物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测算中国和南亚四国两两之间的贸易竞争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进而运用网络分析方法(Wasserman et al,1994;Schiavo et al,2010;Cassi et al,2012)[13-15],从进出口、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和南亚四国的贸易关系网络,以揭示中国与南亚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全局性和整体性特征以及各经济体在网络中的功能特征,进而为发展和优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提供政策启示。

二、中国与南亚国家货物贸易概况

本文“南亚国家”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SAARC)的8个成员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本文分析所用原始數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的数据库。分析表明,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往来日益紧密。

1.中国与南亚国家货物贸易规模及变动趋势

2005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额为266.86亿美元,2016年增长至 1 106.87亿美元(进出口情况见表1)。从贸易平衡状况看,中国对南亚国家的贸易顺差呈逐年增长趋势,2005—2016年从52.37亿美元增至809.93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1 446.55%;从变动趋势看,2006—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几乎停滞的过程(见图1)。2006—2008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额、进出口规模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5.37%、26.90%、41.0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贸易总额、进出口增长率分别降至-13.37%、-29.23%、-5.7%;2010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规模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超过40%;2011—2012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规模再次进入下降通道,呈现负增长;2012—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几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

2.中国与南亚国家货物贸易产品结构及变动趋势

2005—2016年中国对南亚出口的产品结构较为稳定(见表2)。相对于2005年,2016年中国对南亚减少了丝绸及其相关制品、矿物燃料的出口,增加了家具类、精密仪器和配件、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出口,但这些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对中国出口南亚的产品结构变动影响较弱。总体来看,中国出口南亚的货物多为技术、资本密集型加工产品,电气机械设备和零部件、原子能反应堆和机械产品及相关设备部件、有机化学品三类产品的份额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在电气机械设备和零部件、原子能反应堆和机械产品及相关设备部件、有机化学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而南亚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这些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

中国从南亚进口的产品结构变动较大。2005年中国从南亚进口的产品主要为矿石类、钢铁和棉花,占总量的67.97%;2016年中国从南亚进口的产品主要为珠宝和贵金属及制品、棉花和矿石类,占比仅为41.65%(见表3)。对比分析发现,2005年中国从南亚进口的产品相对集中,主要产品的结构单一(矿石类占51.79%);而2016年中国从南亚进口的产品比较分散,各类产品进口份额差距逐渐缩小。这表明中国从南亚国家的进口产品逐渐多元化,进口结构趋于合理化。从产品类别上来看,中国从南亚进口的多为初级产品。

三、中国和南亚四国货物贸易的竞争和互补关系

出口结构类似的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贸易竞争,而一国的出口结构若与另一国的进口结构相匹配,则更容易产生贸易互补[16]。本文采用贸易竞争指数(CS,Coefficient of Specialization)和贸易互补指数(TCI,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进一步刻画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关系。

贸易竞争指数(CS)计算公式为:CS=1-12∑nani-anj。其中,i和j代表不同国家,n代表产业,ani为i国n产业的比较优势,anj为j国n产业的比较优势。若CS>0.3,则两国存在显著且激烈的贸易竞争;若0.2

贸易互补指数(TCI)计算公式为:TCIij=1-∑nmni-xnj2。其中,i和j代表不同国家,n代表产业,m代表进口,x代表出口。若TCI>0.3,则两国存在显著且强烈的贸易互补;若0.2

本文根据H.S分类贸易数据计算2005年和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竞争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2005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公布的H.S分类贸易数据中缺少阿富汗、尼泊尔、孟加拉国和不丹的数据,2016年缺少尼泊尔、孟加拉国和不丹的数据。为便于比较,本文仅对中国和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和印度四国的贸易关系进行分析。

2005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竞争关系较弱,南亚四国之间除印度与巴基斯坦和马尔代夫存在较强的贸易竞争关系外,其他国家间的竞争关系均不显著。2016年,尽管贸易竞争指数有所变动,但贸易竞争趋势依然不显著。其中中国与印度的竞争指数上升至0.274 5,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性;而南亚四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贸易竞争指数均降至0.2以下(见表4)。

以中国出口计算,中国与南亚四国之间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关系,且呈现增强趋势;而以其他国家出口计算,除印度外贸易互补性较低(见表5)。总体而言,以中国出口计算的中国与南亚四国的贸易互补指数呈现出增长态势,且以中国出口计算的贸易互补指数大于以他国出口计算的贸易互补指数。这表明南亚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需求增长潜力较大,而中国出口与南亚国家之间有较高的互补性,因此中国出口南亚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与南亚四国的贸易竞争和互补关系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中国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属于偏互补型,贸易竞争性较弱、互补性较强;中国与印度则属于竞争和互补兼具型,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都比较显著,其中互补性更强。

四、中国和南亚四国贸易关系的网络结构

本文借助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上对中国和南亚四国的贸易关系进行分析。网络分析方法是将每个国家看成一个“点”,通过“线”来链接所有的两两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网络(斯科特,2007)[17]。

1.中国和南亚四国贸易关系网络的构建

为全面刻画中国和南亚国家的整体贸易关系,根据两两之间的进出口关系一国对另一国的出口必然等于另一国对該国的进口,为分析方便,本文选择出口数据构建进出口关系网络。 、贸易互补关系和贸易竞争关系,建立三种类型的贸易关系网络。将进出口关系划分为1百万美元和1亿美元标准,贸易竞争和互补指数划分为0.2与0.3的标准,若相应的指数达到划分标准,则两国存在显著的贸易关系。本文分别构建2005年和2016年的贸易关系网络,以反映中国与南亚四家贸易关系的变化趋势。由于2005年贸易互补关系(TCI 0.3)和2016年贸易竞争关系(CS 0.3)为零,共有10个关系网络(见图2至图11)。

2.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中关系数量越多,网络密度越大。网络密度(Density)为实际的连线数与整个网络最多可能的连线数之比。假设网络中的国家数量为N,则网络中可能存在的贸易关系数量最多为N×N-1,而实际存在的关系数量为L,则网络密度的计算公式为:Dn=L/N×(N-1)。结合图2~图11和表6,对比2005年与2016年的进出口、贸易竞争、贸易互补关系的网络密度,中国和南亚四国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活动日渐频繁,且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贸易互补性明显增强,贸易竞争性逐渐减弱,表明中国和南亚国家整体上存在较大的经贸合作空间。

3.网络中心性分析

网络中心性(Centrality)反映网络中各个国家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国在网络中越处于中心位置,其在网络中的贸易影响力就越大。网络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相对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Freeman,1979)[18],本文用相对度数中心度De来分析网络中心性。相对度数中心度是与某国有关系的国家数目(n)与其可能直接相连的最多国家数目之比:De=n/(N-1)。在不同网络中,中心性分布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可以通过整体网络的相对度数中心势指数NC(Network Centralization)对比分析不同网络的中心化趋势与差异。若网络中所有国家的相对度数中心度的最大值为MaxDe,则相对度数中心势指数为NC=∑Ni=1[Max(De)-Dei]/(N-2)。

根据进出口、贸易竞争、贸易互补关系網络的相对度数中心度(见表7),中国和南亚四国在进出口贸易关系网络中均具有一定的地位,不存在绝对集中的态势;在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关系网络中,中国和印度都占据重要地位,其余国家均未产生显著的关系网络,因此,整体上中国与南亚国家并不具有激烈的贸易竞争关系。从网络相对度数中心度均值看,相比2005年,2016年出口1亿美元标准网络和贸易互补(TCI 0.3)关系网络有不同幅度增加,而贸易竞争(CS 0.2)关系网络和贸易竞争(CS 0.3)关系网络则有所下降。从网络的中心化趋势看,相比2005年,2016年进出口贸易关系网络和贸易互补关系网络的相对度数中心势指数都有所增长,而贸易竞争关系网络的相对度数中心势指数有所下降。这表明中国和南亚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关系和贸易互补关系有向少数国家集中的趋势,而贸易竞争关系则逐渐被分散。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分析2005—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测算中国和南亚四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并运用网络分析考察其整体贸易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16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南亚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产品输出地;但贸易规模增长波动性较大,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负增长再到几乎停滞的过程。(2)中国对南亚国家出口的产品结构变动不大,多为技术、资本密集型加工产品;进口产品结构变化较大,且趋于多元化和合理化。(3)中国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三国的贸易关系属于偏互补型,贸易竞争性较弱、贸易互补性较强;中国与印度则属于竞争和互补兼具型,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都比较显著(互补性更强)。(4)中国和南亚四国的贸易关系网络密度有所上升,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贸易互补性大于贸易竞争性,各国贸易合作空间较大。(5)中国和南亚四国的进出口关系和贸易互补关系有向少数国家集中的趋势,而贸易竞争关系逐渐被分散。

国家间贸易发展的潜能取决于双边的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若两个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具有同质性,则贸易竞争较大,贸易合作空间就小;若两个国家产业结构具有异质性,则贸易互补性较大,贸易合作空间就大[16]。本文研究表明,中国和南亚国家并未形成强烈的贸易竞争关系,且总体上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经贸合作既有现实基础,又有潜在空间。但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规模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加快推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将中国的供给能力与南亚的市场需求相匹配,有利于实现各国互利共赢。为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贸易产品结构,拓宽贸易领域。中国对南亚国家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易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这是由于中国出口南亚的产品多为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附加值显著高于南亚出口中国的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有鉴于此,一方面,中国和南亚各国应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贸易领域,进一步优化贸易产品结构[19];另一方面,应鼓励中国企业将机电、轻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于南亚,通过产业投资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

二是增强产业互动,促进贸易往来。各国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本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充分挖掘互补性优势,加大对具有较强互补关系国家的产业转移。南亚国家的工业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并面临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难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衰退,为避免工业结构固化,中国可将国内产能相对过剩的产业向南亚转移,改善南亚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助推南亚国家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经贸合作平台,创造和改善贸易条件。“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前,中国与南亚国家已有的国际合作机制包括“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合作对话”“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共同参与的国际论坛包括“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寻求与南亚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国际论坛、自由贸易协定等多元化平台,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创造更好的条件,降低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成本,增强双边贸易互动,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1]胡本海,辛仁杰.南亚国家市场状况与特点——兼析云南省与南亚国家商品贸易的潜力[J].经济问题探索,2012(6):73-80.

[2]王志民. 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J].东北亚论坛,2014 23(1): 94-105+127.

[3]余妙志,梁银锋,高颖.中国与南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农业经济问题,2016(12):83-94+112.

[4]胡艺,杨晨迪,沈铭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南亚诸国贸易潜力分析[J].南亚研究,2017(4):78-92+153-154.

[5]闫成海.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J].世界经济,2003(1):57-60.

[6]萬广华,QURESHI M S,伏润民.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J].经济研究,2008(4):66-77+118.

[7]孙致陆,李先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68-78.

[8]杜秀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货物贸易结构分析:2002—2014年[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6):106-112.

[9]李慧玲,马海霞,陈军.“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印、中巴贸易增长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3):127-135.

[10]王喜莎,李金叶.中国与巴基斯坦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11):65-74.

[11]邓靖,李敬.网络分析视角下中印新三国贸易竞争互补关系研究[J].亚太经济,2018(1):76-82+147.

[12]李锋,杨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的经贸合作研究——基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J].经济问题,2018(7):77-84.

[13]WASSERMAN S,FAUST 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4]SCHIAVO S,REYES J,FAGIOLO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A weighted network analysis[J]. Quantitative Finance,2010(10):389-399.

[15]CASSI L, MORRISON A,et al. The evolution of trade and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n the global wine sector:A longitudinal study using network analy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88):311-334.

[16]凯伯.国际贸易[M].1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7]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M].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8]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 Social Networks,1979(3):215-239.

[19]杜运苏,彭冬冬,孙华平.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基于贸易关系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7(8):24-37.

Analysis of Commodity Trade Relation Network between China and Four South Asian Countries: Based on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ompetition and Trade Complementarity

LI Jing a,b ,LEI Li a

(a.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b. Economics School,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During 2005—2016, the total volum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n countries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South Asian countries grad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trade partner of China. The products which China exports to South Asian countries are not largely changed in structure and are mostly technical, capital intensive processing products, and the products which China imports are largely changed and tend to be multiple and rational.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Srilanka, Maldives and Pakistan is weaker, their complementarity is stronger while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lementarity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are stronger. The trade relation network density between China and four South Asian countries tends to rise, the relation between import and export and trade complementary relation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towards fewer countries, and trade competitive relation tends to disperse. As a whole, the trad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n countries is bigger than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operative potential between each country is big, however, during 2012-2016, the growth of commodit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n countries comes to a standstill, therefore, China should optimize trade product structure, expand trade field, increase industrial interaction, and create trade condition so as to boost the sustainabl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n countries.

Key words: South Asia; trade relation; trade competition; trade complementarity; network density; network centrality; trade product structure

猜你喜欢

南亚
南亚磷肥市场需东继续提升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南亚》教学设计
尼泊尔是西藏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南亚的重要选项
南亚炼油化工市场一览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商务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南亚各国积极响应
“9.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