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段数学情境图阅读能力的培养摭谈
2019-11-15陈梦
陈梦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學数学新教材里的情境图具有画面丰富多彩、思想内容深刻、蕴含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及德育价值等特点,而学生自主阅读情境图的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效。因此,在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情境图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第一学段 情境图 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人教版数学起始阶段的教材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然而,有的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情境图背后的意义,他们的探究有时流于形式,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缺乏目的性。不仅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教师急于传授大量的知识,只注重空洞乏味的说教,学生的体验既不真切又不深刻,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情境图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一、动“境”结合——巧用四“动”
在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发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第一学段学生阅读情境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动“境”结合来实现。
1.动眼看图——激发兴趣
第一学段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期,由于刚刚入学,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日常活动,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且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看情境图中有什么,了解他们会被情境图中哪些有趣的事物和可爱的画面所吸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舒缓学习压力。
图1
如图1所示,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数一数》中就是一个开学的场景,校园中环境优美,学生们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见到教师主动问好,同学们的课间活动也很丰富,有跳绳、踢球、玩单杠、看书等,它们都是学生喜欢的运动,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情境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2.动脑析图——学会提炼
众所周知,第一学段的学生看图比较随意,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和故事吸引,看图目的性不强。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海量信息需要学生快速找出并提炼有用信息,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情境图的习惯,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数学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场景故事和有趣的事物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故事和有趣的事物中探究出数学信息,并分析这些数学信息间的关系。
图2为一年级上册《比多少》的情境图《盖房子》,学生们首先看到的是小兔抱砖头,小猪扛木头,桌上的胡萝卜、苹果,凳子等信息。在一年级学生的认知中,他们看到的这幅图里有他们喜欢的动物,但忽略了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设计几个问题,以下是教学片断:
教师说:“小动物们来帮忙盖房子,咦,有几只兔子来帮忙?”
学生①说:“有4只兔子来帮忙。”
教师说:“每只小兔子都抱了多少砖头?”
学生②说:“每只小兔子都抱了一块砖。”
教师说:“兔子和砖头的数量一样多吗?(这个问题较难,教师可以边问边用教棒指着图中的兔子和砖头)”
学生③说:“老师,我知道了。兔子有4只,砖头有4块,所以兔子和砖头同样多。”
教师说:“你真会动脑筋!是的,我们可以说兔子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同样多。”
接着,教师说:“小猪也来帮忙了,来了几只小猪?他们共抬了几根木头?”
学生④说:“来了3只小猪,他们一共抬了4根木头。”
教师说:“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
学生⑤说:“木头根数多,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剩余部分就是“多”或“少”的部分,从而让学生认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到“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楚“谁与谁比”。
图2
3.动口说图——勇于表达
虽然第一学段学生的生活语言较为丰富,但他们的数学语言不太丰富,他们思维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导致他们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从而影响他们对情境图的理解和交流。因此,在情境图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阅读情境图的思考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图3
在教学“加减混合”时,出现了两幅主题图(如图3所示):第一幅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 只,第二幅图是湖里有5只天鹅,飞走了2 只。这两幅图实际上是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是前后关联的一件事,但学生很容易把它拆分成两幅图来解决。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看懂图意,用“先发生了……后又发生了……”这样有先后顺序的语言来描述图意,让学生明白关键的数学信息,并通过课件或模拟物等动态演示,让学生把两幅图连成一幅完整的图,并像讲故事一样有序地、完整地表达图意。
4.动笔用图——深化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用数学语言特定的符号、式子和术语去认识世界。很多低年段学生知道答案,但不会用数学语言的方式解答,空有结果,没有过程。在思考问题时,他们往往一有想法,就会立刻举手,或是有了新想法,就忘记了前面的想法,思考问题不讲究条理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怎样让学生有了想法后养成继续思考的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思考过程,写一写解题过程,从而提升阅读情境图的能力。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学生动眼看、动脑析、动口说之后会形成初步的想法,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草稿本上画一画思考过程,如图4所示。教师发现学生不仅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还能通过其他同学的展示,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并且优化自己的解题策略。
图4
二、培养策略——做好四个“聚焦”
要想培养第一学段学生情境图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四个“动”,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做好准备。
1.聚焦学生——把脉起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找准他们现有的学习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教师才能把握好阅读情境图的起点。另外,教师可以用谈话、前测、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情。
2.聚焦教材——定位目标
在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准确定位读图的目标。当然,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只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思考的依据,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学情,认真地分析教材,灵活地处理情境图,给情境图做一做加减法。另外,教师还要合理设计阅读情境图的过程,明确哪些方面必须读,哪些方面可作简单处理,用什么方法来突破阅读情境图的重点等。
3.聚焦课堂——问诊生成
第一学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同学良好的示范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条理清晰、有序、有重点地示范读图和析图;第二,让阅读情境图能力强的学生先示范,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其他学生模仿学习;第三,利用观察表、录音、录像等相关辅助工具问诊课堂生成,看看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读图、有序思考、大胆质疑,如果不能,教师则要反思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4.聚焦习题——巩固提升
习题训练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第一学段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情境图能力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题一般可分为两种:课本习题和生活情境习题。第一学段的课本习题大都是配有图片的,是培养学生有效读图的重要载体。当然,在做课本习题训练时,教师也要做好适当地整合,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另外生活情境习题是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生活这一幅大型的、灵动的图中寻找、发现、探究数学信息,灵活运用学到的阅读情境图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第一学段学生数学情境图阅读能力,既有利于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一步步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培养和提高學生阅读情境图的能力开始,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根凤.巧用情境,高低有别——浅谈如何用好小学数 学主题情境图[J].小学教学参考,2009,(29).
[2]王雪飞.如何用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林海燕.浅谈情景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09,(7).
[4]柳伟.小学数学情境图再加工的思考[J].教学大世界,2012,(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