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2019-11-15耿幸福
耿幸福
摘要:立足于学生的素质技能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有着长远的影响。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将教学目标从知识点的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更贴近社会前沿技术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率先进行创新教育,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 运用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上加大了投资力度,推行了教育大国的战略计划。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应试教育中,我国人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建设力量。在当下,我国伟大复兴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在很多领域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缺乏创新,导致我国难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要实现人才创新的突破,我国需要从教育这一根源入手。在这样的需求下,我国再度将“教育大国”的发展战略转移到“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上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于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实现技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提出了三层发展需求,即首先确保现代素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通过品德、智能、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培养出能满足现代建设需求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其次,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将对知识点掌握进度的评价转移到对实际能力和品质的评价上来,重过程,而不重结果,以评价为导向,改变学生的学习认知;最后,全面变革教学方式,推动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转变。
二、创新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意义
创新是新课程发展的目标,信息技术化是现代新课程建设的方向,所以探讨创新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关系到现代新课程的目标实现和效率问题,对于现代教育改革指导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一,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综合教育目标,采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式,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它满足了当下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的核心需求。
第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更加全面的素质培养方式,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技能教育上,探究创新能力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解决人生发展中遭遇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第三,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技能创新型人才登上岗位,国家在复兴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得以解决,这对我国在新领域重新占据领头羊的位置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要想实现学习目标的创新,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而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摒弃效率低下的知识性灌输教育,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合作模式是首要前提。
1.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不能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计划,以此推动学习有序进行,提升学习效率。在创新的要求下,教师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这也是未来科研团队的重要科研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规划学习,对营造优质的校园学习氛围、建设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2.创新授课模式
创新授课模式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法,加强自我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多资深的教师深受传统教学中“师威”观念的影响,很难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这比学生重新定位自我的难度更高,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掌握新型的、以互信合作方式为主的教學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改善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交流互动环节和活动环节,从而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瑞宁.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7,(32).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