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2019-11-15肖婕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业一带一路

肖婕

摘 要: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大势,文章概述我国会展业和会展经济发展现状,用统计数据描述会展平台建设情况,分析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我国会展业迈向国际发展的大趋势。针对国家经济质量型增长、品牌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家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浅析会展经济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会展经济 会展业 “一带一路” 品牌农业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节事活动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业来自于1890年的德国莱比锡样品展览会,此后会展业便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会展经济是伴随着人类各类会展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跨产业、跨区域的综合经济形态,比如通过举办世博会、国际峰会、车展、工业博览会、旅游节、音乐节等会议会展,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行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展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議给会展经济带来新要求新动力,推动会展经济迈向国际发展。国家经济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品牌经济特别是农业品牌战略的提出,使农业会展作用凸显,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问题。

一、我国会展业取得的成就

作为现代化服务业门类之一,会展业可以带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旅游、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会展经济领域有一著名的1∶[KG-*3/5]9理论,即若某一次会展的直接收入为1,则对相关地区餐饮、交通、物流、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带动收入为9。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报道,近年来全球会展业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近6000亿元,直接带动经济产出达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6%。可见会展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就业、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大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因此会展业又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助推器,使得各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比较重视会展业的发展,进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度,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

(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较快,自2000年以后,出展项目每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国家对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有高度的重视,且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展览业市场化进程。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我国从展览业大国向展览业强国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国务院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将对会展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多层次、多形式会展经济产业带业已形成。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贸易发达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正是由于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等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从分布区域来看,可以分为五大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产业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东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等城市为龙头的“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这些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对该地区的优势和各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后,准确进行功能和发展方向定位,逐步形成了协作共赢、各具特色、梯次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2.会展业发展地区比较广泛,会展场馆建设众多。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会展场馆总数达348座(2014-2017年全国展馆数量统计见图1),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为1187.99万平方米。从展览场馆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以64座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四川省41座位居全国第二,江苏省32座居全国第三。按投入使用展览场馆的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看,山东省依然以148.75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省126.94万平方米,上海市97.70万平方米,分列全国第2、3位(2017年部分省(区、市)展览场馆数量见图2,2017年部分省(区、市)投入使用展览场馆面积情况见表1)。

3.各地举办会展积极性高涨,展会数量快速增长。在举办会展数量上来看,2018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793个,较2017年增加130个,同比增长3.5%;举办展览总面积为129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各区域会展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也不太均衡,华东地区办展数量占全国45%和办展面积占全国41%位居全国第一;东北地区以37.4%的增速为全国办展数量同比增长最快地区,华南地区以17.1%的增速为全国办展面积同比增长最快地区。

4.农业会展已经建成一批品牌展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农业展会,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却是我国农业会展业发展历程中的亮点,这些展会对我国农业会展经济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已经确立了品牌形象,且在国际农业会展业中也获得了一定地位和影响力。这些展会中既有综合性展览,又有专业性展览;既有国际性展览,又有区域性展览;既有固定举办地的展会,又有巡回展会。可以说,我国农业展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涵盖广泛的完整体系。

5.会展效应多方体现,直接促进就业增长。据相关研究人员推测分析,到2020年我国会展业产值将达到6800亿元。会展业发挥其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带动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声誉,也能够推进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据研究人员预测计算,展览面积每增加1000m2,就可以增加1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产出近800亿人民币,前后带动就业岗位62.7万个,期间上海市的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经济效益全面上扬,加快了上海市成为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步伐。近几年,香港一年的会展收入高达74亿港元,可以提供近9000个就业机会。另外,历史资料显示,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有近10万个就业机会,该城市获得了145亿马克的利润和45亿马克的税收。一系列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也为我国的会展行业带来了机遇,我国在国际展览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各种会展平台,既可以有效地引入国内外的资源而带动商流、人流、物流、金融流和信息流融合,又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建立会展的市场运行机制,将我国会展业发展成为有全球竞争力的会展业。

1.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全方位开展。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会展经济是以农业会展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和会议,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对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它的品质质量具有搜寻性、经验性和信任性的特征。消费者在购买前通过观察农产品的外观可以掌握部分产品质量的搜寻性特征,却不易掌握风味、口感等农产品质量的经验特征和安全性、营养性等农产品质量的信任性特征。除了农产品本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低组织化使单个生产者缺乏发送产品质量信息的激励,以及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不健全等造成了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由于市场信息的扭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很难发挥作用,形成所谓的市场失灵,这种失灵将会引发逆向选择,从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者选择低劣化现象。基于农产品和农产品市场的上述情况,农业会展在宣传和推广农产品品牌方面具有其他宣传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农业会展是立体宣传和交流产品信息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具有展示、宣传、推介及全方位的特点,通过现场展示展销既可以吸引一般消费者,又可以聚集大型采购商,参观者既可以通过运用现代综合展览手段展出的影像、模型等了解相关情况,又可以通过展示产品实物,对产品进行全面真实的感觉和体验;还可以通过与展出者进行直接对话与交流,进行全面分析评价,获得直接、客观的认识,从而奠定合作的基础,增加合作的机会。因而,通过农业会展推广农产品品牌,效果更直接,影响力更大。

2.有利于拓宽和延伸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业会展是促进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手段。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农产品促销手段,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为我国农业展会发展明确了方向。其他各级政府也基本都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出指导意见,设立专项资金去鼓励农业会展的发展。我国农业会展在会展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农业展览的数量由2004年的122个增加到2009年的368个,5年之間翻了两番,增长速度快于会展业平均增长速度,农业展览占全行业展览总数的比重由5%上升到8%。在2009年举办的201个规模在3000m2以上农业会展中,展出内容涵盖农业各个领域(农、林、牧、渔、食品加工、农资)的“大综合”型展览就有35个,占到了总数的17.4%。浙江、新疆、山西等多个大省,多次举办了各类农业展览会,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浙江温州,这个地区盛产茶叶、蘑菇、杨梅等农产品,而当地政府通过开展农业会展,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在新疆,每年也都会举行各类展会,截止到2017年,新疆地区已经成功的举办了17届“中国新疆国际农业展览会”,进一步将新疆的优质水果、棉花等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也将各地的高新技术、高端人才、高效机械设备带到了新疆,为新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随着我国经济质量的增长、品牌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对展览工作更加重视,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行业国内外交流更趋频繁,我国的会展业发展将由量变到质变,由大会展经济向强会展经济转变,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衣莉芹,周玉玺.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15(4).

[2]穆智莉,江志君.对我国会展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对外贸易,2016(7).

[3]孟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国内会展经济新举措[J].中国经贸,2016(16).

[4]许忠伟,严泽美.会展业对地区经济影响的研究述评[J].旅游论坛,2016(6).

[5]赵倩.浅谈会展的经济特点及其经济的重要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

[6]赵富森.会展经济集中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J].中国对外贸易,2017(1).

[7]陈泽炎.中国会展经济见证改革开放历史进程[J].中国对外贸易,2018(3).

[8]王红.会展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与推进策略——以湛江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8(21).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会展业一带一路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区域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究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