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理念的快递包装设计与回收流程构建
2019-11-15李蓉
李 蓉
(惠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一、研究现状
2017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401亿件[1],2018年全国快递企业的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预计2019年全年的快递量超过600亿件,占到全球快递量的一半以上[2]。庞大的快递业务量以及逐年上升的快递需求导致我国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3]。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快递回收系统,快递包装由企业和消费者自行处理,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带来了物料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面对泛滥成灾的快递垃圾,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2017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委曾联合发文《关于协同推进快递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目标。随后,《快递封装用品》《快递暂行条例》《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试行)》《电子商务法》等政策相继出台,内容上均对快递行业的绿色环保做出了相应规定。近年来,京东发布了“青流计划”,苏宁发布了“漂流箱计划”并推出共享快递盒生鲜版,菜鸟的“绿动计划”以及在全国200个城市投入5000个绿色回收台,绿色包装联盟和圆通的冷链物流环保包材,百世的可降解包装、顺丰的可重复使用帆布袋等都先后进入市场,中通也开启了包装回收行动,某些全自助快递包裹自提站可现场回收快递包装盒……,越来越多的电商、快递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环保责任。2019年6月5日,京东物流发布了一份《绿色物流成绩单》,该成绩单显示京东物流的可循环快递箱“青流箱”已在全国近30个城市投放超1000万次;投放可循环生鲜保温箱已减少使用1亿个泡沫箱;纸箱回收已超540万个[4]。2019年苏宁“青城计划”落地无锡,并在全国正式启动“10000+绿色灯塔”的社区回收点建设[5]。
虽然我国在快递包装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3]。现实中,一方面成本制约了绿色包装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简单便捷的回收方式导致消费者的参与度非常低,导致许多共享快递盒由于很多原因回收困难,智能垃圾回收柜入不敷出。因此为了提高回收利用率,必须重新设计快递包装,使之便于回收再利用,并构建以经营废弃包装物循环利用为主的第三方企业,电商企业、包装生产商、快递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参与的回收体系。
目前已有很多企业推出了关于快递包装回收的相关活动,并在小部分地区开始实践。有关快递包装回收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如鲁永奇、肖洒、李琪等[6-8]从快递包装设计的角度进行了探讨,通过改变包装物的设计实现快递包装的可循环利用。还有些学者对回收主体的意愿与行为进行了研究。如张敏认为,循环物流的实施取决于企业的运作,政府的推动,行业协会的协调[9]。郑卫彦等探讨了政府引导对于逆向物流网络的影响[10]。李鹏飞等建立了演化博弈模型对快递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博弈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对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回收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11]。张浩等通过分析消费者回收意愿与影响因素,认为应设计分类回收管理和重复使用的双轨制体系,并需要经济激励或强制性约束[12]。还有一些学者创新了回收模式。如政府管理下网络众包的快递包装回收模式[13],具有包装回收功能的绿色“三位一体”智能快递柜[14],快递业循环包装共享系统[15],基于物联网依托便利店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模式[16],“终端配送+绿色回收”一体化模式[17],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奖励的企业回收模式[18]。还有些学者构建了回收物流体系。如李英等构建出一套多方合作的电子商务回收物流体系[19],邹筱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借助现有网络节点,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消费者积极配合构建快递包装回收体系[20]。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做法进行了分析[21-22]。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开拓了新思路,但从专业的第三方回收公司的角度展开研究的文献较少。文章将从此角度展开探讨。
二、快递包装回收模式
(一)废品回收站回收
消费者自己将积攒的废旧包装物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或者小区的清洁工、拾荒者将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包装物卖给废品回收站,用废品回收再生材料生产新的包装物。目前,我国废品回收行业呈现小、散、乱和低水平的特征,回收的范围有限,且回收价格非常低。笔者亲历一辆旧的但功能完整的自行车回收价格仅为5元。
(二)共享快递盒
近年来,随着瓦楞纸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苏宁京东等企业纷纷推出共享快递盒,以改善企业形象并降低包装成本。共享快递盒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周转箱,即用可循环的塑料箱代替普通纸箱,回收后将其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共享快递盒的成本为25元,预计可使用1000次以上,单次成本仅为0.025元。
(三)企业自建回收体系
京东在一些大城市试点了纸箱回收系统,京东配送上门送货时,用户可将自己闲置的纸箱交给配送员,根据纸箱的数量换取相应的京豆。菜鸟在全国的多个社区驿站和校园驿站开展旧纸箱回收计划[23]。阿里巴巴还通过科技手段让消费者更便捷参与绿色物流。例如通过高德地图,可以搜索“菜鸟回箱计划”,找到附近的回收点[24]。中通开启了包装回收行动,用户发件时可通过二次利用快递包装抵扣快递费用[25]。
(四)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弥补了对正确分类投放者缺乏激励的缺陷。消费者将废弃的包装物根据包装分类标准分类,并投放到相应的回收箱内,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辨识投放物、称重计费并在线兑现。例如,小黄狗是一个再生资源智能回收交易平台,以有偿的方式接收小区居民的废旧闲置物品。回收机的主要盈利方式是用机身和手机客户端赢取广告投放收入,并向客户定向推送信息和商品。通过铺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采用对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的“物联网+智能回收”模式,完成有偿回收废品。
三、快递包装回收存在的问题
(一)回收再利用的成本高
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用废品回收再生纸生产的纸箱纸盒韧性差且成本高,对废弃包装进行二次加工的费用甚至高于直接购买新包装的成本,导致很多企业倾向于直接采购新的原料。另一方面,近些年,快递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建立逆向物流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回收、分拣、仓储、运输、加工处理都需要高昂的费用,而且收益低,见效慢,导致很多快递企业回收快递包装物的积极性不高。
(二)回收利用不规范导致二次污染
由于成本的制约,一些快递包装中常见的黑色塑料袋大量使用从化工垃圾、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中回收的再生料生产,这种塑料袋虽然很难降解,还含有超标的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和细菌病毒等致病体,但是价格低廉,深受买家的青睐[25]。由于我国目前对垃圾没有实行严格的分类标准,对回收再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及强有力的法律制约,造成回收利用不规范,导致二次污染。
(三)回收再利用率低
据统计,1吨废纸通过回炉再造可再生好纸0.8吨,但事实上,除了材质比较好的纸箱得到回收利用外,大部分废弃包装材料都没有得到回收利用。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目前使用最多也是回收率最高的是纸箱。纸箱通过废品回收站回收,但是大部分纸箱的坚硬度已经降低,虽然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对商品的保护功能已经降低。缠有胶带的纸箱由于含有黏胶而影响打浆机器工作被丢弃。如果快递包装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导致污染也无法回收。
(四)缺乏简单便捷的回收方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收到快递后随手将包装扔进垃圾桶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再次回收利用意识。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简单便捷的回收方式,在快递集中的地区尚未建立单独的回收站点,消费者即便有回收意识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用过的快递包装,所以很多时候选择直接扔掉;另一方面是回收处理的成本远高于获得的收益,消费者积极性不高。如“菜鸟回收计划”的网点覆盖数量有限,消费者处理快递包装的时间成本较高。
(五)共享快递盒回收困难
近年来,很多电商企业开始实施共享快递盒,在配送的同时回收使用过的快递包装。电商企业想通过在已有的物流网络基础上增加快递包装的回收功能,在理论上似乎很合理,但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首先,经常有客户觉得快递盒好看而占为己有,或者认为包装箱是商家提供的,认为自己有所有权,不愿意盒子被收走。同时,回收快递盒给快递员增加了工作负担,因此快递员的回收积极性不高。第二,共享快递盒的造价为每个25元,价格远高于瓦楞纸箱,虽然重复使用能降低成本,但在初期阶段投入较大。第三,投放数量有限。2018年我国快递量达到507.1亿件,但是截至2018年投入市场的共享快递盒不足20万个。
(六)智能垃圾回收机入不敷出
智能垃圾回收机的投放和运营维护成本全部由企业自己承担,仅靠变卖收集到的可回收物所得,明显是杯水车薪。而通过投放广告和向客户推送信息和商品的盈利方式需要规模效应才能实现。例如,按照每800户居民配套1台智能回收机来测算,预计全上海市要配套8000台至1万台,才能形成规模效应。但“百家争鸣”的上海市场,还没有一家智能回收机公司做到了这个规模,连投放数量超过1000台的也几乎没有。与走街串巷的低成本回收方式相比,智能回收机的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入不敷出。
(七)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公司
快递包装的回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任何一方单独能实现的,需要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承担。尽管菜鸟、苏宁、京东等企业都积极部署,主动承担回收快递包装的任务,以促进物流绿色化进程,但是每个企业自建一套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实施成本都很高。如“1号店”推出的快递纸箱回收换积分活动收效甚微。在快递行业成本支出不断攀升,已进入微利时代的今天,增加绿色物流的投入,会加大企业的压力,导致毛利率进一步降低,物流服务质量下滑。在德国,成立了一家代表零售业、消费品和包装业的95家公司的以经营废弃包装物循环利用为主的公益性私有中介股份制企业,回收德国大部分的废弃包装物。
(八)快递包装缺乏标准化
在我国,专业的快递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电商自营物流等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内部包装标准,但缺乏行业标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快递包装有很多不同的规格、材质,产生的废品种类也非常多,给回收处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虽然《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快递包装袋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并相应增加了生物降解性能要求等,对规范快递封装用品的生产、使用和检测等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现在还是推荐性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度,缺乏强制性的标准。
四、解决措施
快递业绿色包装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绿色循环产品的设计到使用,到包装回收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联姻”,也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绿色环保理念。
(一)创新包装设计
在加大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研发和使用的同时,创新包装的设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具备回收与再利用的功能,以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方便回收,并能多次重复使用,从而保障回收体系的正常运转。
1.可折叠式的设计。由于快递包装物属于轻泡货物,即体积大重量小,所以容易产生较高的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根据此特性,需设计易于折叠的包装,从而降低回收物流的成本,也防止在多次长途运输过程中受损。如在纸箱恰当位置添加折叠线,方便折叠。还有些新型快递缓冲包装,外包装盒是硬质塑料,回收时可折叠成笔记本大小,内包装是充气囊,回收时可放气,并与外包装分离。
2.易装拆的设计。为便于装拆,纸盒塑料袋等打包时尽量不使用胶带,可使用封口搭扣或拉链等方式封口,并使用易揭式的快递单,以方便包装物的二次使用。如淘宝采用的拉链式封箱,可减少胶带的使用;亚马逊采用易揭式的快递单;京东推出了循环包装袋,这种包装袋以抽拉绳密封,方便回收再利用。
3.改进外包装结构。为了改变快递包装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商品需求的现状,就需要重新设计包装结构,从而减少填充物的使用。如用可充气的内囊代替填充物,商品比较大就少充气,商品比较小可多充,气囊起到保护商品的作用,且回收时可放气,在下次货物流通中可再次充气使用。还有些循环包装,由PE模(内部气囊)、雨帆布(保护内部气囊)、充气嘴、透明塑料层组成,使用时充气,并用雨帆布覆盖气囊[6]。
另外,在包装物上印制二维码,将包装物的材质、规格、回收价格等相关信息写入二维码,方便回收时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信息,这样就有了统一的回收标准。包装物上还需有回收标志,如德国的绿点回收。
(二)流程构建
1.回收流程的主体——专业第三方回收企业。快递垃圾处理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不是单靠政府或者某一个企业能够完成解决的。因此,构建以经营废弃包装物循环利用为主的第三方企业,进行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电商企业、包装生产商、快递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参与的回收体系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约束回收相关主体的行为,发挥监管的作用。所有的回收信息通过第三方企业的网络平台实时交流。回收业务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第三方回收企业业务运行图
第三方回收企业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合理的逆向回收网络,通过整合资源开展回收业务。因其专业化的运作可减少重复设置回收点的资源浪费,实现规模效应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回收企业通过专心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2.回收流程图。在政府的监管下,构建包含快递企业、社区回收站、区域中转站、城市处理中心、再制造中心(快递包装生产企业)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合理的回收流程,对废弃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图2为绿色理念下快递包装回收流程图。
快递包装物的回收流程如下:首先,设立快递包装回收点,主要覆盖到社区、校园、商场、写字楼等人口较密集的领域,实现回收网络最大范围的覆盖,方便消费者投放包装物。然后消费者将废弃的包装物送到回收点,通过扫描包装上已有的二维码,兑换相应数量的积分或者现金,从而鼓励消费者积极回收快递包装。积分可在商城兑换商品、抵用券,抵用券可以抵扣商品的部分费用,也可以抵扣快递费。卡内的现金可在便利店、超市消费。在回收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城市垃圾回收处理采用的“跨区域管理”模式[27],即在每个城市的各个区域设立中转站,对各个回收站点运送来的包装物进行处理,在中转站集中后统一送往城市处理中心。通过“集中化”管理,结合回收站点到中转站的小批量短距离运输和中转站到处理中心的大批量长距离运输,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作业成本。在处理中心对快递包装进行处理。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物,经过消毒、简单加工或修复后,再次销售给快递企业和商家;对于破损严重无法继续使用的包装物运往再制造中心或快递包装生产企业回炉再造;无用部分进行安全处理。对于塑料类包装物的回炉再造需通过一些回收技术使之再利用,如化学分解、提炼还原等方式,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经再制造的新产品以低于新品的价格销售到各快递企业和商家再次使用。
图2 快递包装回收流程图
3.回收过程的实施构想
(1)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强制约束。从图1可以看出,政府相关部门处于回收流程的顶端,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快递包装物回收工作的法律主体,同时加大对电商行业和快递行业的监督力度,对其形成有效约束。同时,要使企业、消费者明确自身回收包装物的责任与义务,加大宣传,增强全民全企业的环保意识。如德国早在1993年就颁布了《包装法》,并经过了七次修改和完善。该法规对包装物的使用量和使用的材料都有强制性的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利用率也有强制性要求,并规定了相关责任人的义务。
(2)专业回收企业的盈利模式。专业回收企业利用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专业的人才,通过闭环的回收循环再利用,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可极大地提高快递包装物的回收率和回收效率,避免在电商企业或快递公司原有正向物流体系的基础上嵌入逆向物流体系,避免增加原有企业的成本。包装物经过回收处理中心处理后,以低于新包装的价格销售给电商和快递公司,从而获取利润。专业回收企业可在所有回收的包装物上印刷公司的logo,凡带有该标志的包装物必须全部回收。
(3)电商企业和快递公司。第一,通过快递点或菜鸟驿站回收的少量包装物,同样通过扫描二维码将相应积分录入消费者的账户,然后将完好的包装物消毒后直接用于客户寄件,将破损的包装物集中送往社区回收点或区域中转站。第二,电商和快递公司必须优先选择和使用专业回收企业的循环包装物。
(4)消费者的义务。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因此,强化民众快递包装回收和循环利用意识,提高大众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包装回收体系的运转。前期可通过一些回收激励机制鼓励民众的参与,培养回收习惯。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有累积积分制、抵扣快递费、换购商品、换抵扣券等方式。
五、结论
设计便于回收再利用及使用环保材料的快递包装物,依托专业的第三方回收公司,以社区回收站、区域中转站、城市处理中心、再制造中心(快递包装生产企业)、快递企业收发点为物流节点,构建合理的回收流程,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电商企业、包装生产商、快递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方参与,解决快递包装垃圾与日俱增的问题。但第三方回收公司的资质,物流节点的选址,物流节点规模,消费者回收意识及回收习惯的培养,信息平台的搭建,以及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实施,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及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