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效应评价
2019-11-15钱慧敏
钱慧敏,何 江,关 娇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201620;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200092;3.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200433)
一、引言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大力倡导物流降本增效的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共享”物流模式已成为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智慧化”物流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消费者服务体验、提升物流效率并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共享化”物流机制能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并为“智慧化”创新应用提供丰富的场景,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促进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并解决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7月印发的《“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创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并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进而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苏宁物流集团副总裁姚凯在2016(第十四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明确提出,电商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智慧共享。菜鸟网络CEO童文红在2016年10月北京举办的“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表示,共享互联才能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和绿色环保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1]认为,协同共享是智慧物流发展的核心理念,“智慧+共享”物流能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解决末端配送问题并有效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物流行业应打破企业边界,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构建闲置资源协同共享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菜鸟网络等编制的《2017 中国智慧物流大数据发展报告》明确提出,共享经济是智慧物流的发展方向,共建共享城市末端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发展趋势。王帅和林坦[2]认为,通过智慧物流的互联互通、数据赋能和协同共享,可以有效推动解决信息不对称、整合行业分散化资源、共享闲置空闲供给、促进物流组织集约化并提高物流市场效率。李佳[3]指出,重构智慧物流模式可以促进物流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进而推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商务部等5 部门联合印发的《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推进物流设施、技术装备、数据信息等资源共享,实现物流业的整合优化、共享发展和降本增效。总的来说,“整合、开放、共享、协同”的智慧物流新生态已成大势所趋,“智慧+共享”模式的物流业未来发展趋势已成行业共识,我国物流业已逐步迈入“智慧+共享”模式的新时代。近年来,我国多部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2016年8月)、《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2016年9月)、《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2017年8月)以及《关于开展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2019年2月)等系列文件,推动我国物流业降本增效综合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4部门于2019年5月7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列为2019年降成本的重点工作。因此,从理论上探究“智慧+共享”物流的耦合实现及其耦合效应,已成为推动目前物流业实践活动降本增效和相关理论研究共同关注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智慧物流的概念最早由“智慧地球”派生而来并在国内于2009年被正式提出,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智慧物流发展及其策略[4-6]、智慧物流平台体系构建[7-8]、智慧物流信息系统构建[3,9-10]以及智慧物流的服务质量、产业转型升级、客户影响、配送路径优化[11-14]等诸多方面。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共享物流相关研究[15],而近年来共享经济的盛行更进一步推动了共享物流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物流信息共享[16-18]、物流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19-21]、物流配送和调运共享[15,22]、知识服务和基础设施等物流资源共享[23-25]以及共享物流发展体系、模式及策略等研究[26-27]。毋庸置疑,学术界对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相关研究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为本文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铺垫。然而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智慧物流或共享物流单方面的研究,对“智慧+共享”融合物流模式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于“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效应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的研究有待深入。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拟探索性提出“智慧+共享”耦合的新物流模式,旨在通过智慧物流模式提升物流效率和效益,以共享物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并最终实现“智慧+共享”耦合物流系统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具体研究将从“智慧+共享”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评价模型构建以及耦合评价实证分析等3方面综合探究“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效应。相较于既有文献,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系统性梳理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及其耦合关系相关研究文献,探索性提出“智慧+共享”新物流模式的耦合内涵与机理,并创新性构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构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的评估模型;第三,基于专家评分法和问卷调研所得样本数据,进行“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效应实证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实现路径。本研究所得理论成果及相关经验启示可为后续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和“智慧+共享”物流模式相关理论探究以及物流行业相关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内涵与机理
1.耦合理论基础
耦合作为一个源自物理学领域的概念,是指两个及以上系统(或运动方式)间彼此相互作用、影响乃至联合起来的一种现象,常被用来表征各子系统间良性互动下的一种彼此相互依赖、协调、促进的互动关系[28]。系统耦合理论打破了原有各子系统要素间相互独立、彼此分裂的状态,通过功能耦合实现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融合,进而形成新的结构功能体。目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中[29-31],其中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被用于评价耦合系统间的耦合效应。耦合度是各系统间关联程度的度量指标,其数值反映系统协同作用程度的强弱;耦合协调度则用于衡量系统耦合协调状况的好坏程度,耦合协调度达到最优时的系统状态即为最佳。
2.“智慧+共享”物流概念内涵与耦合运作机理
智慧物流是指通过智能软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实现物流各环节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提高物流系统智能化分析决策和自动化操作执行能力,提升物流运作效率的现代化物流模式。共享物流则指通过物流信息资源、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资源、物流技术与装备资源等诸多物流资源共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重构供需结构、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系统整体效率乃至推动物流系统转型升级的物流模式。我国最早提出“智慧共享体系”理念的张为志[32]指出,“‘智慧共享体系’=智能技术集成+社会动力机制+社会交换机制”,即“智慧共享体系由智能技术集成体系及其应用与社会智慧共享机制共同组成”。基于智慧物流、共享物流、智慧共享体系以及耦合理论相关概念,本研究提出“智慧+共享”物流模式,认为“智慧+共享”物流=智慧化物流智能技术体系+共享化物流共享互动机制+降本增效耦合动力机制,并赋予其如下定义:“智慧+共享”物流是指将智慧化和共享化两种理念共同融入现代化物流运作系统,在降本增效等耦合动力机制作用下实现智慧化的物流智能技术体系和共享化的物流共享互动机制之间关联要素相互耦合衔接,推动物流系统主要功能环节相互适应、耦合协调、相辅相成并最终达成物流运作流程高效智能化、物流资源高度共享化、物流系统功能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型物流运作模式。基于此,本研究将“智慧+共享”物流模式基本理论框架绘制如图1所示,并认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主要有以下3方面内涵:一是将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视为两个独立并行的子系统,并对智慧物流子系统和共享物流子系统内部要素进行关联性研究;二是“智慧+共享”耦合系统具有整体性,整个系统内的要素相互耦合、优势互补;三是“智慧+共享”耦合具有多样性,耦合系统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形成多种组合形式。“智慧+共享”物流模式旨在通过物流智慧化、共享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协同化融合发展,实现物流信息服务、装卸包装、仓储管理和运输配送等诸多要素耦合(各要素耦合运作机理如图2所示)。这一新型物流运作模式将有效促进配货时间大幅缩短、供需匹配精准、资源整合调度智能、货运降本增效、仓储运输优化、无效损耗降低、行业市场整合、消费体验改善、社会物流效率提升和物流企业竞争力增强,进而推动物流系统业务重构、生产流通方式变革、市场竞争重点由规模驱动转向耦合协同效率驱动,最终实现物流业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图1 “智慧+共享”物流模式基本理论框架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效应评价的重要前提。“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选取既要综合考虑指标系统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又要考虑其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并做到最大可能地反映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故本研究参考国内外智慧物流、共享物流领域现有相关研究成果[1-2,9,11,16,22,25-26],综合梳理智慧共享物流行业新闻、产业分析报告、权威物流行业平台官网(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智慧物流专业委员会网、中国智慧物流网、中国物流学会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网等)以及典型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领域企业(如菜鸟网络、安得物流、德邦物流、点我达、京东众包、弘仓物联)的网络公开资料和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内涵机理与模式特性,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由表1可知,该指标体系共8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由智慧物流系统和共享物流系统两部分指标组成,分别代表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和共享物流发展水平。智慧物流系统评价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安全性建设和人才建设等4 个一级指标及相应11 个二级指标。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物流发展所需的各项基础条件;信息系统建设是指为提高信息化水平而对信息系统做出的各项规划等;安全性建设指为智慧物流安全运行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人才建设即为发展智慧物流而进行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工作。共享物流系统评价指标包括装备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配送资源共享和共享标准体系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10 个二级指标。其中,装备资源共享指物流装卸包装设备资源的共享共用,信息资源共享指对物流活动过程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共享,配送资源共享主要指共享的配送模式,共享标准体系包括共享物流运行所需的物流标准。
图2 “智慧+共享”物流系统要素耦合运作机理
表1 “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理论文献回顾、“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内涵与机理分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研究参考刘耀彬等[33]、王雪妮等[34]以及逯进和朱顺杰[35]等学者对耦合效应的探究思路,将研究具体方案步骤设定如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耦合指标评价模型,并依次构建功效函数、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最终构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效应的综合评估模型;运用专家评分、行业人员调研等方式获取相关样本评估数据,并进行数据回收和处理;结合评估模型和样本数据,依次测算“智慧+共享”物流耦合系统各指标权重、功效系数、系统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相关评价研究结果并提出系列策略建议。
三、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权重评价模型构建
指标权重评价模型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且各具优缺点。因表1中各指标难以客观量化,故本研究选择主观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具有简洁、系统而实用等特点,能够结合决策者的实践经验和主观判断并导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适用于解决那些难以完全量化且目标系统异常复杂的决策类问题。参考彭国甫等[36]的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将层次分析步骤设定为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 个步骤,并结合运用yaahp 软件辅助模型构建以及后续评价计算①。基于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构建得到如图3所示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具体包括总目标层、决策系统层、中间准则层、评价指标层4个层次。
(二)功效函数构建
功效函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耦合子系统的有序发展功效贡献程度。本研究设uij(i=1,2;j=1,2,...,n)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对“智慧+共享”耦合系统的贡献度大小,maxxij和minxij分别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原始数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可得如式(1)、式(2)所示的正负功效函数。该功效函数有如下特点:uij可反映各指标达成目标满意程度,即uij越接近于1 则表明达成目标程度越满意,越接近于0则表明达成目标满意度越低,故uij∈[0,1][33]。
图3 “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正功效函数:
负功效函数:
因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分属彼此不同但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故需对各子系统有序程度的综合贡献水平进行集成。现有研究常用的集成方法有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法[37-38]。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分别计算智慧物流系统和共享物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并设fi为第i个子系统指标层的综合贡献值,具体算法如式(3)所示。其中,i=1,2;j=1,2,...,n,n即为各子系统中的指标数量;uij为功效系数;wij为层次分析法计算所得的各指标权重,且
(三)耦合度模型构建
耦合度常被用于度量系统间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对于“智慧+共享”物流系统耦合而言,可通过构建“智慧+共享”耦合度模型表示智慧物流系统与共享物流系统之间耦合要素的相互作用程度。根据耦合理论并综合参考耦合度模型相关研究成果[39-41],可得到如式(4)所示的耦合度模型:
其中,f1为智慧物流系统贡献度;f2为共享物流系统贡献度;C为耦合度(C∈[0,1],表示物流系统智慧模式和共享模式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C值越大,表明物流系统智慧模式和共享模式的耦合程度越大。参考何颖等[41]的评判标准划分方式并结合本研究特性,可将“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度等级评判标准确定为如表2所示。
(四)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虽然耦合度可用于度量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的相互作用程度,然而当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时也可能出现系统耦合度较高的情况,因而单纯依靠耦合度指标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产生误差乃至误判。故本研究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来进一步评判子系统内各要素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将“智慧+共享”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如式(5)和式(6)所示:
其中,C为耦合度;D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协调度;T是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智慧物流系统与共享物流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α、β为待定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系数。为直观地反映“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情况,本研究参照王卉彤等[42]对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方法,将“智慧+共享”耦合协调类型划分为10个等级,评判标准如表3所示。
表2 耦合度类型评判标准
四、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为进一步实证探究物流业“智慧+共享”耦合协调效应,本研究基于表1中“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制作调研问卷,并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进行度量,1~5分依次表示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为获取物流行业第一手真实有效的样本数据,2018年6月至9月本研究选取物流活动较为频繁的物流园区以及物流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等为主要调研对象,同时结合物流行业相关专家、教师、研究人员进行访谈调研。问卷调研采用问卷星、微信、邮件等线上渠道和纸质问卷等线下渠道相结合的形式,共计定向发放问卷300 份(线上线下各150 份),收回有效问卷265 份(线上回收126份,线下回收1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33%。
(二)指标权重与功效系数计算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时,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物流领域5位专家分别填写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评分表。因后续耦合协调度计算时仅需各评价指标相对于子系统层的权重,故本研究邀请专家对智慧物流系统和共享物流系统分别进行打分评价。根据上述所得专家评分判断矩阵,本研究将判断矩阵数据逐一输入yaahp层次分析软件,运用软件系统辅助进行评分一致性检验和各指标权重计算,所得评价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由表4可知,所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值均小于0.1,表明各判断矩阵结果符合一致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式(1)和式(2)进行功效系数计算,进而可得各二级指标相应序参量的功效系数,具体结果参见表5。
(三)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计算
本研究构建的耦合度模型反映了物流行业“智慧+共享”的耦合状态。当“智慧+共享”耦合度较高时,表明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耦合互动关系良好并推动着“智慧+共享”耦合系统有序地向更高层次演化;反之,当“智慧+共享”耦合度较低时,则表明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系统耦合关系较弱甚至并无耦合关系,阻碍“智慧+共享”耦合系统的良性发展。根据表5中各指标权重(wij)和功效系数(uij)取值并结合式(3),可计算得到智慧物流子系统的贡献度f1=0.751 3,共享物流子系统的贡献度f2=0.692 8,并可分别计算得到各一级指标的耦合贡献度(如表5所示)。在此基础上,经物流管理领域相关专家咨询、课题组成员讨论并综合考量我国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实际发展情况,本研究认为“智慧+共享”物流系统中的物流智慧化和共享化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将式(4)中的待定耦合协调度系数分别设定为α=β=0.5。因而基于式(4)可计算得到“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度C=0.499 6,并根据式(5)和式(6)计算得到“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协调度D=0.600 6。综上,“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表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表4 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
表5 评价指标权重与功效系数
(四)耦合评价结果分析
1.由层次分析法评价所得各指标综合权重结果可知,智慧物流系统发展水平制约因素主要有信息系统搭建(0.266)、专业人才比重(0.127)、智慧物流设备(0.120)、信息系统功能(0.108)、物流互联网设施(0.105)以及信息安全(0.072)等,表明智慧物流发展主要受物联网、互联网、智慧物流系统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设备以及专业人才比重和质量、系统信息安全可靠性等因素影响,且物流系统信息化、数据化建设能力是发展智慧物流的关键。共享物流系统发展水平制约因素主要有信息共享平台(0.260)、共 同 配 送(0.170)、信息 标 准 化(0.123)、信息共享效率(0.114)以及货运装卸设备共享(0.082)等,表明当前共享物流主要受制于信息共享平台、货运配送能力、物流设施设备资源、虚拟物流信息资源、系统标准化及效率等诸多因素,且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共享物流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
2.从智慧物流系统各二级指标的功效系数来看,信息系统搭建(0.825)、物流互联网设施(0.815)、信息系统功能(0.780)等因素的功效系数水平相对较高,表明当前智慧物流系统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展情况总体较为满意,这与我国当前阶段互联网发展状况相吻合②;信息安全(0.658)、专业人才比重(0.668)、人才开发状况(0.675)等的功效系数水平相对较低,表明这些因素满意度较低,是影响智慧物流系统总体发展的瓶颈。从共享物流系统各二级指标的功效系数来看,各项指标得分总体均相对较低,表明当前共享物流发展情况总体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信息共享效率(0.683)、技术标准化(0.685)、共同配送(0.687)、信息共享平台(0.690)等的功效系数水平相对最低,表明这些要素已成为制约共享物流发展的最关键要素。
表6 “智慧+共享”物流耦合评价结果
3.由表5中智慧物流系统各一级指标的耦合贡献度分析可知,信息系统建设(0.336)和基础设施建设(0.206)的耦合贡献度相对较高,而人才建设(0.128)和安全性建设(0.082)的耦合贡献度则相对较低。从共享物流系统各一级指标的耦合贡献度分析来看,信息资源共享(0.293)的耦合贡献度水平相对最高,而装备资源共享(0.085)、配送资源共享(0.157)和共享标准体系(0.158)的耦合贡献度水平则相对较低。综上可知,信息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要素对“智慧+共享”物流系统耦合的贡献相对较大,表明当前阶段“智慧+共享”物流系统在这3个要素层面的施行情况相对较好,这些因素是促成物流企业实现智能共享化物流模式的关键要素;而人才建设、安全性建设、装备资源共享、配送资源共享和共享标准体系等要素的耦合贡献相对较小,表明未来“智慧+共享”物流系统在这些要素层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从当前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智能系统安全性建设、装备资源和配送资源共享、共享体系标准化等均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本和时间投入,这对我国仍旧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智慧化、共享化物流行业和大多数物流企业来说确实是严重挑战,导致其智慧化和共享化要素耦合作用并不明显。同时,物流行业的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跨界复合型人才明显短缺等问题也造成人才要素层面对物流系统耦合的贡献度偏低。
4.从表6所示的各子系统贡献度来看,智慧物流子系统的贡献度(0.751 3)要显著高于共享物流子系统贡献度(0.692 8),表明当前智慧物流相对成熟,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共享物流,且对“智慧+共享”物流耦合的贡献相对高于共享物流。由此看来,当前智慧物流模式仍占据整个“智慧+共享”物流系统的主导地位,物流行业和企业仍旧以物流体系的智慧化、智能化发展为主体,而对于物流系统的共享化实践和重视程度相对较弱,这与现阶段我国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发展状况相符。我国智慧物流从2009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相对较为成熟,物流行业、企业层面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更多倾向于发展智慧物流。据艾媒咨询2019年2月发布的《2018—2019中国智慧物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018年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已达到4 070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万亿元。而相较之下,我国共享物流发展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相关模式也主要兴起于近年来盛行的共享经济时代背景下。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29 420 亿元,其中共享物流收入约490 亿元(较上年增长40%),占全国公路物流总收入的1.6%。由此可知,我国共享物流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一定市场规模,为未来物流行业的共享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支撑。
5.由耦合度水平(0.499 6)来看,“智慧+共享”物流的耦合等级属于中度耦合水平,表明当前物流行业的智慧化和共享化要素已形成一定耦合互动关系,但仍处于发展初期。由此可知,随着智能柜、快递网点、自动化挑选中心、区域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等数量的不断增加,同时干支线配送网络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国家物流枢纽体系逐步落地完善以及众包物流、共享货运、共同配送等共享物流模式日趋盛行,共享物流和智慧物流系统相互间依赖、协调、促进的作用关系已初步呈现,但其强度仍相对较弱且这一时期两个子系统间逐渐进入拮抗、磨合、互补阶段。进一步由耦合协调度水平(0.600 6)来看,“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表明“智慧+共享”物流模式虽已初步形成行业共识,但物流企业具体实践活动开展力度却相对较弱,物流行业系统智慧化和共享化耦合协调状况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物流行业、协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等各方共同努力改善提升耦合协调水平。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构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效应评估模型,并基于物流行业专家打分和问卷调研所得研究样本数据进行耦合效应实证探究,主要研究结论有如下几方面。
1.物流行业智慧化和共享化模式耦合属于中度耦合水平,表明当前物流行业的智慧化和共享化要素相互间依赖、协调、促进的耦合互动关系已初步呈现,但仍处于耦合发展阶段初期且耦合强度相对较弱。同时,“智慧+共享”物流耦合协调度水平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表明“智慧+共享”物流模式虽已初步形成行业共识,但物流企业具体实践活动开展力度相对较弱,亟待各方共同努力改善提升耦合协调水平。
2.当前智慧物流已相对成熟、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共享物流,且对“智慧+共享”物流耦合的贡献相对高于共享物流,表明当前物流行业和企业仍主要以物流体系的智慧化、智能化发展为主,而对于物流系统的共享化实践和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弱。但在我国共享经济模式逐渐盛行、物流降本增效等系列国家政策驱动背景下,共享物流模式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智慧+共享”物流模式存在着较好的基础和前景。
3.信息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要素对物流系统智慧化和共享化耦合的贡献相对较大,表明当前阶段“智慧+共享”物流系统在这3个要素层面的实践活动开展得较好;而人才建设、安全性建设、装备资源共享、配送资源共享和共享标准体系等要素的耦合贡献相对较小,表明物流系统人才质量、安全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成为当前制约“智慧+共享”耦合的瓶颈。
4.信息系统搭建、专业人才比重、智慧物流设备、信息系统功能、物流互联网设施和信息安全等智慧物流系统指标权重相对较高,表明智慧物流系统发展主要受制于物联网、互联网、智慧物流系统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设备以及专业人才比重和质量、系统信息安全可靠性等因素影响,且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成智慧物流发展水平的关键。同时,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比重、人才开发等因素的功效系数水平较低,表明这些要素已成为影响智慧物流系统总体发展水平的瓶颈。
5.信息共享平台、共同配送、信息标准化、信息共享效率和货运装卸设备共享等共享物流系统指标权重相对较高,表明共享物流系统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物流服务能力共享系统平台建设、货运配送能力共享、物流设施设备资源、虚拟物流信息资源、系统标准化及效率等诸多因素,且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成为制约共享物流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信息共享效率、技术标准化、共同配送、信息共享平台等因素的功效系数水平最低,表明这些因素已成为制约共享物流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研究启示
综上可知,当前物流业的“智慧+共享”尚处于初步耦合阶段,系统耦合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深入剖析来看,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智慧物流层面看,我国智慧物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基础设施设备以及人才开发和质量等要素发展情况相对落后乃至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尤其当前阶段诸多挑战阻碍了智慧物流高质量发展,如物流系统末端智能程度有待加强、行业信息不对称、数据和软硬件基础平台设备设施亟待升级完善、仓储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青年和高端物流人才储备不足、智慧物流市场较为分散以及行业监管难、信息化和标准化亟需提升、货运时效性差、行业(企业)系统协同互通性弱、货运和信息等物流资源浪费严重以及用户获取、用工和末端配送成本高等。其次,从共享物流层面看,我国共享物流起步更晚、发展水平更低,行业发展面临物流共享信息技术等标准化程度低、物流网络难以实现互联协同共享、共享物流平台和枢纽体系建设落地难且门槛高、行业共享理念氛围不足、共享机制设计和业务合规性监管落后、新旧业态模式冲突、信息隐私安全保护和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行业分散且缺乏统一协作整合的机构平台、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和协同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政府与平台企业间数据共享水平亟需提高、平台定价机制和供需匹配规则亟待完善等诸多行业痛点问题。再次,总体来看,当前阶段物流业的共享化水平一定程度滞后于智慧化水平,以致“智慧+共享”物流模式发展理念和落地实施路径仍未能达成共识,物流行业和企业层面对“智慧+共享”物流模式理念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智慧+共享”的行业环境氛围尚待形成,目前的智慧物流、共享物流难以为“智慧+共享”物流模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设施和运作模式支撑。总的来说,当前物流业面临智慧化和共享化能力短缺、耦合协调性差等诸多瓶颈问题,“智慧+共享”物流模式需要不断摸索完善。
“智慧+共享”物流不仅是物流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物流行业依靠调整结构、高效运营来降本增效,未来的新物流模式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物流行业的共享经济模式,并通过“智慧+共享”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伴随着我国国家政策驱动、用工成本攀升、消费者需求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共享经济、协同共生、“新零售”“新物流”等新商业理念革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无人机和5G商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逐渐盛行,“智慧+共享”物流模式已成为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物流降本增效、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和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行业共识与未来趋势。为促进智慧物流和共享物流耦合协调发展并推动我国“智慧+共享”物流模式的高效落地,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智慧+共享”物流耦合策略建议。
1.提升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智慧物流系统人才培养和信息安全体系保障体制。一方面,智慧物流发展应当加快物流信息化平台、配套基础技术设备设施和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的建立健全和迭代更新,推动物流行业智慧化平台、数字化运营、智能化作业并提升物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自动化水平,促进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超市等无人科技和智慧物流智能化决策、数据服务、云服务和智能物流设备等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的普及应用,全方位提升物流行业系统信息化建设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应促进智慧物流将制造、采购、电商、配送、仓储等产业链有机联系起来,实现物流业在仓储、揽收、运输、分拣、包装、配送等各环节的全面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物流连接物流要素和数据赋能全供应链体系,加强国际数据连接,促使末端赋能升级和客户体验升级,全方位推动物流业信息化、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绿色化和标准化建设,实现智慧物流网络全球化的共享和协作发展。物流企业应结合自身特性、客户特征和发展需求,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智慧物流,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生态资源,抓住智慧物流先机,向平台型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多边对话机制并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另外,智慧物流行业和企业应注重加强智慧物流领域的专业人才开发和培养,推动物流企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协作机器人等自动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迭代提升;健全物流系统设备、流程、信息等多层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机制,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品牌企业和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此外,华为物联网操作系统“鸿蒙”的发布和5G技术的逐步商用推广,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物联网、自动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发展,推动智慧物流发展,丰富物联网应用生态场景并构建智慧物流新生态,促进物流产业链各节点资源优化配置、多样个性化需求和服务供给精准匹配,重构供需结构,催生物流经济增长新动能,有效降低物流产业链运营管理成本。
2.推动物流行业资源共享平台机制建设和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构筑共享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方面,共享物流的发展应注重促进物流信息、设施设备、配送车辆等资源标准规范和共享机制的完善,加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推动信息共享效率、技术标准化、共同配送、信息共享平台等要素层面变革完善,促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物流成本,释放行业创新活力,激活资源效能,推动物流闲置资源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时,应促进国家物流枢纽落地施行,通过城市智慧物流中枢平台以及物流行业协会或类似组织构建物流资源共享体系,统一协作整合共享机构平台,推动物流数据孤岛相互链接并完成物流服务公共化,最终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物流技术与设备资源、仓储设施资源、终端配送资源、物流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能力系统、设施设备资源、物流知识技能、虚拟物流资源等全链路物流共享。另一方面,政府层面应强化共享物流行业政策法规引导,完善相关保障支撑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适时成立国家级共享物流自律组织,构筑共享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秉承“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鼓励共享物流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相应试错容错机制,激活共享物流市场创新机制,完善行业市场运行机制和统计监测体系,适度放宽共享物流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政企物流数据对接共享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共享物流长效发展机制,加强共享物流业平台算法和服务安全监管,协同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和基于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社会信用体系。此外,共享物流发展还可通过技术更迭与模式创新促进行业协同乃至跨界整合共享,如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末端共享、智能分仓、无车承运等跨界协同共享物流模式,货拉拉、货车帮、58速运等车货匹配与共享货运平台,云鸟科技等城市配送行业,运满满等干线物流共享平台以及补充“新零售”下末端配送产能并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众包物流、店仓一体化、快递自提点、无人机、智能柜、社区仓、微仓、物流云仓等,这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创新物流模式都大力推动着共享物流行业发展。
3.促进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层面协同合作,营造物流行业“智慧+共享”环境氛围,推动“智慧+共享”物流模式理念普及和方案落实。从政府层面看,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法律规范体系完善、产学研等物流新技术新业态创新研发支撑体系的构建、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等倾向性支持,并加强违规失信主体监管惩戒,推动多部门间联动协同治理,加快物流行业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搭建“智慧+共享”的物流骨干网、多层次商贸物流网络和国家物流枢纽,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和创新发展“智慧+共享”物流的良好市场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氛围;加大“智慧+共享”的物流发展理念和相关政策宣传力度,通过设立试点示范区、主题体验园区、物流园区建设等方式推动行业充分认识和把握“智慧+共享”物流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趋势,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协助解决“新物流”模式下的物流企业税赋合规性难题,推动“智慧+共享”物流模式理念在企业的施行。从物流行业层面看,应加快物流业智慧化、共享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促成物流行业联盟、行业协会、互联共享平台等中枢平台机构建设,完善物流行业标准规范,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乃至其他行业跨界横向融合的全流程多方位资源共享体系,充分释放物流产业增长空间,推动地下物流、共同配送物流、智能物流中枢平台共同构建解决未来城市智能物流的最佳方案,打造共建、共生、共享、共荣的“智慧+共享”物流新生态圈。从物流企业层面看,物流企业应推动智慧化和共享化模式并驾齐驱、相辅相成,打破传统行业企业边界,推动企业间结盟、合作伙伴间互联互通,并实现物流企业从传统刚性组织向液态组织模式转型,改善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实现7×24小时客户关系永续连接;同时,加强自身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构建物流企业“区块链+智慧+共享+物流”的信任机制体系,加强物流活动数据化、信息标准化并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信息平台协同化。最后,应加强产学研协同培养物流业跨界复合型高端人才,建立健全适应“智慧+共享”物流模式的新型邮编系统和全场景化服务系统,实现未来物流产业操作无人化、运营智能化、决策智慧化和资源共享化,构建可触达、全渠道、数字化的“新物流”体系。
注释:
①因层次分析法可直接运用yaahp软件辅助一致性检验和评价结果计算,故此处忽略层次分析法理论模型详细推演过程。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