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探析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2019-11-15■
■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我国确立起“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①而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实现必须要根据深刻的国民海洋国土意识。大学生是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关键主体;面对复杂激烈的海洋竞争环境,加强海洋意识的学习和教育十分紧迫。同样“海洋国土观教育”也是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建设海洋强国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笔者结合当代党和国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以“全过程、全方位、全视角育人”为原则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理论前提,充分利用调查研究数据,从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现状入手进行原因分析,探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生活化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古希腊哲人狄米斯·托克利曾感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权论鼻祖马汉也认为:“一国若跻身强国,必先控制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事业,亟需大力提升海洋国土意识,从而调动国民投身海洋,自觉为海洋强国建设服务。
海洋国土观,即海洋国土意识,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渐成的以对海洋国土认识为核心的一种基本心理反映,能科学引导国民将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进行联系以作用于国土开发和防卫。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情感充沛的特殊社会群体;只有从最具希望与潜力的大学生群体入手,进行有效的海洋国土观教育,使其确立积极明确的海洋国土观,才能进一步促进全体国民海洋国土意识的形成,以满足我国当前海洋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从而维护海洋权益,保障领海主权完整,实施深远持久的海洋发展战略。
但近年来,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普遍反映出薄弱甚至部分缺失的现象。在海洋认知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中国领土面积的概念缺失,在问到“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否包含海域面积?能够正确回答的只占32%③”;对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认识不足,对“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缺乏掌握,在问及“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不超过多少海里的海域?能够正确回答的只有21%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海洋法律有待学习;对海洋领土争端存在冷漠和忽视现象,对于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争端问题了解不足、认识不清,在问及“我国钓鱼岛位于我国的哪一个海域?答对此题的也只有57%③”;同时,海洋国土意识还存在地域差异,基本呈现由沿海向内陆范围递减的趋势,在对“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知晓度上,东部省份青年的知晓了解程度(55.9%),明显高于中部(43.0%)和西部(49.0%)省份受访者”④。这些现象的背后,基本反映出高校有关海洋国土观教育的内容上过于形式和呆板,生动形象性不足,对培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探析薄弱原因
(一)教育过程中整体性缺乏
人的生活归根结底是一个系统的、联系的不可分割体,其中每一部分、每一环节、每一方面都是相互联结、互为条件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教育,不仅是将知识理论进行传授,更重要的是将知、情、信、意、行各环节融通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中,晓之以理,激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在当前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教育者仅仅把知识内容进行传播和灌输,既没有考虑到受教育的接受意愿与掌握能力,更没有针对情感、意志、行动特定方面进行培育和施加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总以一套不主动、不平等、不和谐的心理契约进行建构,以至于部分学生对海洋的基本常识把握不准、兴趣丧失、懈怠无感,无法实现学生“学海、知海、爱海”。
(二)教育方法上实践性欠缺
正如陶行知所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⑤。这里的“做”即是实践,区别于枯燥的说教和灌输。只有贯彻好实践性原则,不仅在具体的实践中明确去做什么,更引导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这才能实现“由知向行”的跨越和转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让受教育者到生活实践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效果。而在海洋国土观的教育现实中依旧存在内容上生硬刻板,缺乏联系生活,仅是相关知识的堆砌;而方法上教条僵化,陈旧单一,对海洋知识的处理距离化和抽象化,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仅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层面,这无法真正地创新运用,无法实现自我利益与海洋利益的同构共生。
(三)教育环境中开放性不足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因而也就决定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生活尤其是注意生活中一切变化和趋势,不能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地孤立进行,更不能一味采取排斥和否定的态度,而要在理性分析和客观思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指导,用生活特色影响教育效果。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同样不能无目的地营造“控制性说服”的现象,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易造成教育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同时也不符合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规律,处于封闭僵化的硬性环境中,学生必然无法得到真正的领悟和智慧的凝结。就当前海洋相关的舆论热点探讨不够、海洋文化的节日活动体现不足、海洋环境的真实效果实现不了等现象,这都和开放性的环境要求背道而驰。
三、大学生海洋国土观生活化教育实效性对策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同时借鉴国外主要涉海的发达国家关于海洋国土观教育的优秀经验,因此探索性提出有关推进我国大学生海洋国土观生活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教育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教育主体实现生活化是推进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者只有充分考虑和把握教育对象的人格特征,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相互理解、良性沟通、达成共识,从而一并成为教育活动中的有效主体。为此,首先要加强海洋国土意识宣传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懂海洋、爱海洋、具备专业海洋国土知识、充分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专业教育者,用专业声音向大学生传播,发挥海洋国土意识的“胚芽育苗”作用。其次,发挥榜样的作用,选育师生在海洋国土观学习方面的典型,在主观精神世界给予大学生海洋国土观培养的前进方向。最后,多渠道去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海洋国土知识的学习热情,可在教育者指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海洋国土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
(二)重视教育目标的贴实性和生活性
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是指导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的行动指南。大学生海洋国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促成爱护海洋、建设海洋的自觉行动,所以目标既要具有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现实性和通俗性;既要追求人的精神需求和国家社会利益,又要考虑物质需求和个人利益。基于大学生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突出特征,要推广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就必须处理好平庸化和理想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政策性、长远性教育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可受的教育目标。基于此,高校可以出台关于大学生海洋国土观培养的推进计划,规定相应教育学时或融入在高校思政课程当中;或以社会实践的课程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在日常生活中选题研究、领略学习。
(三)注重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教育内容生活化就是要让“抽象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对于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要推进海洋国土知识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可修订和创新海洋国土教材,将日常生活化的语言、挂图、多媒体课程资源引入其中;运用“第二课堂”,开展海洋观知识竞赛、海洋艺术节、海洋文化展等特色活动,组织以海洋主题的公益志愿活动,打造品牌效应;打造专门用于海洋国土教育的学校网站,如美国政府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专门用于海洋教育的网站——“卓越海洋教育网”以供大学生交流讨论。因此,考虑到我国互联网日益常态化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海洋国土观的网络教育,发挥其良性的辅助作用。
(四)突出教育方法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运用新兴的教育方法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禁锢,同时吸引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海洋国土观念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稳固的心理契约。因此,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利用“慕课模式”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发海洋国土网络学习课程和游戏,激发学生志趣,激活课堂氛围;其次,发挥海洋观测系统和科技实验室的教育功能,运用“数字海洋”使学生在视频影像中如身临其境,关注海域实时的现场信息;最后,可遴选一批专门的海洋馆、科技馆、博物馆作为学校海洋国土的科普、教育基地,各高校根据客观条件和教学计划,每年定期地、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或以特殊形式的夏令营活动进行组织设计,以增强其主观体验,提升教育效果。
(五)营造教育环境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鲜活生动的海洋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海洋国土意识培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大学生海洋国土观的培养必须到环境中去,避免盲目性和封闭性,要注重校园整体氛围的营造,在环境中布局使用海洋符号和产品。此外,可利用学生组织和社团建立开放、流动的巡讲巡礼活动,使校园成为一个海洋国土教育的流体动态环境。同时,还可借鉴美国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兴建大批公益性海洋博物馆和教育基地的经验。以科罗拉多为例,地区高校每学年都会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海洋场馆,过程中甚至可以登上退役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进行学习。这对于我国部分高校来讲,可以借助政府资金支持在校园特定场所建立程设船舶模型、航母模型等以供参观学习,搭建起学生海洋国土意识的培养通道。
综上所述,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系统地构成交互性、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有利夯实整个大学生海洋国土观教育的理论和应用体系,不断探索促进高校海洋国土观教育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奠定海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推动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扎根在国民对海洋的新认知中,推动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新成就不断涌现。
注释:
①习近平.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7/31/content_2459009.htm
②高建平,唐洪森.国民海洋观[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3.
③王华.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16.
④国民认为海洋强国标志是海军强大海贸发达[J].中国青年报,2014-7-29.
⑤《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