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叙事电影 讲述中国故事
——从《战狼Ⅱ》《红海行动》看中国大片的发展特征
2019-11-15龙霞飞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龙霞飞(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战狼Ⅱ》自2017年7月27日上映,截至2017年10月26日,在三个月的播映过程中,以56.8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创下了国内票房收入最高纪录,位列当年全球票房榜第3名,这是亚洲影片首次获得如此“殊荣”。半年之后,2018年2月16日《红海行动》上映,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达到了36.48亿元的票房总额,凭借其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斩获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亚军。这两部国产影片不仅创下了国产影片的票房纪录,而且标志着国产影片的真正兴起,为国产大片创作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当然,仅就以上两部影片来谈国产大片的成功经验,理由似乎还不够充分,但在短短半年之内,就有两部影片能够创下票房纪录,并形成国际影响力,这也不能不说其代表了中国国产大片的发展特征。就两部影片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国产大片的发展特征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灾难叙事为背景讲述中国的和平稳定故事
从影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战狼Ⅱ》和《红海行动》讲述的都是中国政府海外撤侨的故事。其中,《战狼Ⅱ》讲述的是非洲某国发生叛乱,我国侨民陷入险境。因国家之间政治立场关系,中国军队无法在该国实现武装撤侨。情急之下,正在寻找其女友受害凶手但已被开除军籍的原战狼中队队员冷锋主动“请缨”营救中国同胞,得到军方准许后孤身一人深入战区与叛军生死搏斗,成功营救出了我国被困侨民。同样,《红海行动》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在索马里海域护航过程中,偶遇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恐怖分子叛乱,当地华侨面临被残害的危险,他们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历经很多艰险最后成功救出中国侨民和领事馆工作人员。可见,《战狼Ⅱ》和《红海行动》两部影片内容题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以海外撤侨为叙事内容,以非洲战乱为叙事背景。影片之所以选取非洲战乱事件为叙事背景,其主要目的就是以比较和反衬的方式来讲述和平稳定的中国故事。
中国人民一直有着热爱和平的传统,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一百余年里,中国一直以来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为了争取和平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国已经付出了一百多年的艰苦努力,因此,和平发展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在改革开放短短的40年里,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根本上是得益于我们长期拥有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而对于某些战乱国家而言,不仅国家经济很难得到发展,而且民众的生命财产都难以得到保障,甚至惨遭无辜侵害。《战狼Ⅱ》和《红海行动》中非洲国家的战争灾难叙事,一方面能够让中国民众回忆起曾经历史上长达百年的战乱之苦,另一方面也能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今天我们和平稳定环境的重要性。
这两部国产大片选取战争灾难为叙事背景,相比国内近二十年的国产大片来说,它们更多地回顾到了较为宏大的国家主题叙事,远远超越了《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内容,无论在体现时代精神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对很多导演热衷的“景观电影”有了极为明显的超越。因此,以灾难叙事为背景的国家叙事电影很有可能成为国产大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二、以英雄叙事为依托讲述中国的复兴发展故事
新中国的建立基本结束民族和国家屈辱的历史,但后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南联盟战争,以及尚未解决的中日钓鱼岛纷争、中印边界冲突等,中国仍然面对着“我不犯人,人要犯我”的战争威胁。因此,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和人民还继续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想,道出了全球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强国心声,点燃了全球十几亿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通俗说来,国家是否强大通常有两大评价标准:第一,国家是否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免受战争威胁,这是宏观层面的。第二,侨民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他国尊重,侨民安危是否能够得到祖国保障,这是微观层面的。对于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而言,中国已经进入了强国行列,但钓鱼岛争端、中印边境领土争端仍然让我国存在国际战争威胁,实现伟大复兴的愿望十分强烈。就国民安危保护而言,中国依然只是在走向强大的路上。在1998年爆发埃厄战争中,美国军方派出军用大型客机帮助欧美公民迅速撤离,登机被拒的100多名中国公民只能乘坐小渔船回国。在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灾难事件中,美国为了保护国民撤离派出了一个舰队,中国只能派出一艘货轮。更令人痛苦的是,在2009年海地地震中,海地的太子港被美国军队控制,中国包机不能降落,几经协商之下,美国军队才允许中国包机降落20分钟。在2011年利比亚内乱中,中国政府派出了民航包机91架次、军用运输机12架次和5艘货轮,在短短8天的时间里,成功撤侨35860名,震惊世界。这不只是一次成功撤侨的真实故事,而是一次彰显中国实力的有力证明。
《战狼Ⅱ》和《红海行动》以海外撤侨为背景,依托冷锋和“蛟龙突击队”等少数英雄人物,来进行国家叙事。冷锋虽然已非在职军人,以平民的身份担任救援任务,但他得到了中国军方的“默认”,他的个人能力体现了中国军人的素质和水平,他的个人英雄形象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军事实力。“蛟龙突击队”一共只有8名队员,但无论是索马里护航,还是伊维亚共和国撤侨,都有力地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实力,英雄叙事的背后暗含着强烈的国家叙事。有学者指出,所谓“国家叙事是指叙事学视野下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其目的是对国内凝聚共识、引导认知,对外展现国家形象,以此获得国际认可”。[1]《战狼Ⅱ》和《红海行动》两部国产影片的英雄叙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国家形象。
三、以新闻叙事为基础讲述中国的爱国爱民故事
爱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民历来有着爱国传统。但爱国情感的表达和爱国情怀的展现是需要场景和载体的。《战狼Ⅱ》和《红海行动》之所以能够引爆观众的爱国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其真实的新闻叙事。一方面,这两部影片都是源于真实的撤侨故事改编的,有着真实的故事背景,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而不只是“看戏”。另一方面,在这两部影片上映之前,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政府海外撤侨或者海外旅游地营救被困国民的真实事情,影片中的国家叙事与新闻叙事形成了高度的一致。
《战狼Ⅱ》“围绕大国崛起、强国强军、中国梦等新时期的关键词展开,这也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愿望,让观众的愿望有了宣泄口,使用了民族主义复兴、爱国主义、国家形象等一系列关键词,激发了国人内心的民族主义情感,最终成为一场民族主义文化的狂欢盛宴,成功点燃了观众的爱国情绪”。[2]尤其在影片的最后结尾,推出的镜头展现出中国护照。护照显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句没有任何配音的话,默默地煽起了观众的爱国激情,甚至有的观众在电影院里集体站立高唱国歌。
爱国与爱民总是相辅相成的。国民的爱国情感通常是由国家的爱民情怀和举动所激发的。《战狼Ⅱ》和《红海行动》都体现了我们国家、政府、军队和军人的爱民情怀。只要有需要,哪怕只有一个人,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和做出再大的牺牲,也要想尽办法去营救。在这些影片中,体现了不同国家国民的“政治待遇”,有强大国家背景的公民能够从危险境地顺利撤离,而战乱国家的公民表达出了极其羡慕但又无助的表情。《红海行动》屡屡出现了伊维亚共和国冲突中的尸体堆积、平民因得不到政府军的保护惨遭反政府军屠杀的场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祖国的爱民情怀,这样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下国际新闻的真实报道相吻合的。跟以往的国产大片相比,具有更大程度的“新闻性”和“真实性”,成功地突破了《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爱国主义”的口号宣传,真正实现了国家和政府爱民是可以感知的,爱国是情不自禁的。
四、结 语
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讲故事,自始至终都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也是国产影片寻求突破的根本焦点。因此,电影创作有着两种主要类型,即叙事电影和景(奇)观电影。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出现,景观一度成为影片的主流。国产影片逐渐地让景观电影成为主流,而对电影的内在叙事越来越不被重视。正如导演张艺谋在面对人们对电影《英雄》批评时曾经说过“过两年以后,说你想起哪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但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3]这种观点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产电影的“重景观、轻叙事”倾向。
有研究者指出,“电影在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为‘奇观电影’的出现以及电影整体的‘奇观化’倾向,视觉奇观取代叙事文化成为电影创作的主体。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一大批导演也开始从关注‘叙事’向更关注‘奇观’演变”。[4]从2002年上映的《英雄》开始,到后来的《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在如何讲述故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对“究竟讲述了什么故事”却全抛脑后,在内容上缺乏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最终难以调动观众的情感,无法引起社会心理共鸣,还是得不到观众的认同。《战狼Ⅱ》和《红海行动》两部影片的成功其实证明了叙事电影的生命力,应该说是叙事电影的一次回归。叙事电影的这次回归其实不是完全偶然,而是必然的。因为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文艺界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政治要求。这两部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使命的叙事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国家意识形态、文艺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实践,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政治感召力,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使命的叙事电影很有可能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国产大片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