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发展研究
2019-11-15司慧慧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司慧慧(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引 言
军事题材电影包括战争与非战争的军旅题材的电影作品,是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以彰显国家意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为宗旨,从中国电影产生并发展以来,军事题材电影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主旋律影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军事题材电影可划分为历史军事题材电影和当代军事题材电影,历史军事题材电影以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战争为主要叙事对象;当代军事题材电影主要以我国军队守卫国家领土安全、执行维和行动为叙事对象,反映当代中国军人在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过程中的行动与贡献。[1]在改革开放以前,军事题材电影就已活跃在中国影坛之上,但总的来说宣教意味较重,其作为电影的审美价值并未得到有效体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主题表达不断深化、形象塑造日益丰满,特有的审美价值得以彰显,尤其是《战狼》《红海行动》《集结号》等影片的成功上映,更是推动了军事题材电影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提升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不仅引领了我国主旋律影片的突破发展,还推动了我国军事题材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将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军事题材电影和当代军事题材电影,在概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从其创作主题和形象塑造两大方面入手,对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进行探究,并简要提出推动其不断创新发展的策略。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中国电影重新起航的过程中,军事题材电影以“排头兵”的姿态焕发出了新的魅力,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电影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注重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战争中挖掘叙事题材,展现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也摆脱了以往“高大全”的形象,在宏大叙事中注重个体情感言说。汤晓丹导演的《南昌起义》、成荫导演的《西安事变》、翟俊杰导演的《血战台儿庄》等影片反映了革命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军人顽强奋战,为开辟新天地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在史诗般的叙事中注重细节刻画,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早期革命者、现代军人舍生取义的伟大情怀。虽然这一时期的军事题材电影依然具有明显的宣教意味,但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情怀也展现出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在新时期的艺术生命力。
1989年,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一部由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的军事题材电影《开国大典》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开启了又一新的发展历程。从《开国大典》开始,韦廉、李俊、韦林玉等越来越多的导演投入到了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之中。“大转折两部曲”即《鏖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大进军四部曲”即《解放大西北》《席卷大西南》《南线大追歼》《大战宁沪杭》;“大决战三部曲”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以解放战争为叙事背景的影片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主流。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真实历史事件言说与电影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为日后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彰显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融入市场竞争并实现商业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2]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电影创作主题、叙事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姿态。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首次尝试在严肃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融入喜剧元素,在对传统军事题材电影的不完全解构中,既体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感,同时也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对战争进行反思,这无疑是对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新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由冯小刚执导的影片《集结号》可谓是震动了中国影坛,有评论者认为《集结号》真正开启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商业化发展的新征程,甚至为中国主旋律影片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指引了发展的方向。在《集结号》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直接碰撞,战争英雄不再是神化的形象,而是在平凡中坚守,成就了感人肺腑的伟大,充满历史感悟和人文情怀的叙事代表着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此外,《拉贝日记》《东京审判》等影片也从全新的视角书写了历史战争中的真实事件和情感,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电影创作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电影创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立足主旋律“代言人”的身份,借助不断发展的电影创制技术,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佳作。“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等影片或从宏大历史战争着手,或从战争中某个事件着眼,在极具震撼力的情感表达中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不重宣教的叙事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和感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事题材电影以历史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为主,而自2015年《战狼》上映以后,现代军事题材电影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吴京执导的“战狼”系列影片、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和《湄公河行动》、李晨执导的《空天猎》、宁海强执导的《歼十出击》等影片接过了革命的“火把”,在更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中,展现了中国当代军人在维护和平、保家卫国过程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其惊人的票房成绩也展现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在市场化发展环境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能。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主题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必然承载一定的思想观念,以故事为载体传递出的思想观念就成为影片的主题。在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中,创作主题具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征,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展现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与情感碰撞,体现出了军事题材电影特有的主题表达。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重新确立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在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如果说“主旋律”是军事题材电影不变的创作主线,那么日益丰富的创作主题就是“多样化”的重要表现。丰富的创作主题能够带给观众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运用电影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发挥其主旋律精神的宣传引导作用。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无疑是我国军事题材电影最为重要的创作主题,《辛亥革命》《南昌起义》《建国大业》《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都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情感。《辛亥革命》以“广州起义”“阳夏保卫战”等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为国为民的大义之举和袁世凯等军阀、清政府官员争权夺利的对比,凸显了革命志士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战狼》中,中国特种兵抗击境外恐怖分子,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守卫国家领土安全,彰显了当代中国军人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爱国主义主题之外,我国军事题材电影还以党的革命传统为创作主题,《建军大业》《八月一日》《太行山上》等影片都以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投身革命的伟大历程为叙事对象,用现代电影语言表述历史事件,使观众透过影像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语境之中,真切地感受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走过的艰难革命历程。在《建军大业》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的战火中走过了最艰难的初创时期,“铁血铸军魂,舍己保家国”在毛泽东、朱德、叶挺等人的浴血奋战中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3]
书写英雄的故事,体现英雄主义精神是军旅题材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之初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展现英雄主义精神的过程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宣教倾向,通过叙述完美的英雄故事来讴歌历史战争中的英雄人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则在阐释“英雄”这一主题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情感元素,展现了残酷战争和真实人性碰撞中可信可感的英雄故事。在《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带领九连执行一次异常艰难的阻击战,团长命令九连以集结号为令撤军,然而直至九连自谷子地以下全体阵亡,集结号也没有响起。影片中团长在大部队安全和九连将士生命之间艰难抉择、九连将士们在遵命抵抗和求生本能的矛盾中苦苦煎熬,无论是团长还是士兵,他们并非没有情感、不畏生死的“天生战士”,而是凭借强大的使命感、意志力放弃了个人情感,坚守在保家卫国的战线之上,这也使影片对于“英雄”主题的阐释更具真实感和震撼力。此外,新世纪以来的军事题材电影还从不同的角度对战争进行反思,如影片《东京审判》以1946年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为叙事背景,通过对战场的回忆展现战争中的生灵涂炭,通过对中日军民战后生活的呈现,体现了战争所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消极影响甚至是对于个体的毁灭性打击,在远离战场的法庭上演了对战争的深度反思。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形象塑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形象塑造主要体现在国家形象塑造和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之上,通过对走过战火硝烟、走在和平崛起道路上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展现我国军队的强大实力;通过对不同年代的战斗英雄的形象塑造展现中国军人爱国爱民、英勇奉献的铁血柔情。在《建国大业》《歼十出击》《红海行动》《空天猎》等影片中,一个用强大军事实力守护和平、守卫国家和人民的大国形象透过银幕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战狼2》和《红海行动》中,中国军队在战乱中成功实现海外撤侨并解救人质,体现出了中国对每一位中国人的保护和对国外民众生命的尊重,借助特效技术演绎出的战斗场景带给观众惊心动魄的视听体验,同时通过极强的审美震撼力,传递出了中国军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中国维护领土安全和保护人民的强大行动力。
在“大进军四部曲”“大决战三部曲”《集结号》《太行山上》等历史军事题材电影和《战狼》《空天猎》等当代军事题材电影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形象成为影片中弘扬主旋律、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4]在《集结号》中,谷子地在战争中执行军令、坚守阵地;在战争结束后他拼尽全力为全连牺牲的将士们“正名”;在《战狼》中,冷锋桀骜不驯的外表下是坚决守卫国家领土安全、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军魂”;在《红海行动》中,突击队员孤身来到境外执行艰难的撤侨行动,在血肉横飞、战友牺牲的境遇中,他们也感到畏惧、悲痛,但却从未退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中的战斗英雄走下“神坛”,他们拥有强烈的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过人的战斗实力,同时也拥有不同的个性和情感。相比于以往永远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大全”银幕英雄形象而言,这些战斗英雄更“平民化”,形象塑造也更加丰满,透过这些立体真实、丰满可信的英雄形象,影片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影片的艺术魅力得以彰显。
五、结 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不断发展,近年来本土军事题材电影更是获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推动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在“强影”之路上不断发展,还要注重坚持多样化的题材选择,在主题表达的过程中“寓宣于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坚持“主旋律”与“个性化”相结合,遵从电影市场的运行规律,强化商业制作,不断提升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积极融入国际电影市场竞争,促进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绽放光彩,为我国“强影梦”“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