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液》:超级英雄与叙事建构的新模式
2019-11-15葛玉清
葛玉清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20世纪30年代,DC与漫威相继创立于美国,从此,这两家漫画机构以诸多超级英雄形象改写了美国商业漫画的面貌,同时也深切影响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历史。2008年,《钢铁侠》被搬上了银幕,超级英雄电影再一次掀起观影狂潮。众多漫画英雄也趁势登上银幕,开始了拯救世界的征程。在这些电影中,2018年上映的《毒液》可谓是独具一格,以全新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颇多关注。《毒液》的故事讲述的是身为记者的埃迪·布洛克偶然间被来自外星的生物“毒液”寄居,并获得了强大的超能力。生命基金会的卡尔顿·德雷克觊觎这种力量,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人体与外星生物融合的实验。为了保护生存的家园,埃迪·布洛克与“毒液”达成默契,最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成为人类的守护者。
一、传统超级英雄及其形象变奏
一个传统的超级英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观众来说,他多为男性角色,从外在形象上来看,应该是英武伟岸的,比较符合我们对传统男性形象的认知。此外,他也往往是正义的化身,坚韧顽强,有服务社会的强烈愿望,身上充满了道德楷模的光辉色彩。在社会成员或社会本身面对巨大危机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毫不顾及个人的利益得失。可以说,在这些传统超级英雄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代表集体的,代表群体价值观的方面被刻意强化。与此同时,他也应具备超出常人的强大的能力。无论是来自氪星的超人还是出身纽约巨富家庭的钢铁侠,都有着俊朗的容颜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勇武气质。在2006年上映的《超人归来》中,虽然超人发现他曾经深爱的女友已经离他远去,给予他充分信任的纽约市民也不再需要他,超人仍然毫无怨言,并在平民遭遇危机的时刻不计前嫌,勇敢去面对强大的敌人。可以说,这部影片中的超人形象,代表了一直以来观众对于这类形象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观众对角色的想象和期待的投影。而好莱坞的创作者也在后续的作品中不断因应着这种需求,用一个个类型化了的形象强化这种认识。
但这种模式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呢?遗憾的是,好像并非如此。固然不同时期的观众对一些传统的类型模式抱有高度的、统一的认知和偏好,但是如何把这种认知和偏好用一个新的手段、新的方式去呈现出来,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其实这种因为时代变化而带来的观众审美模式和理念的变化对于好莱坞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传统好莱坞的衰落即是如此。我们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的市场变化就能很明确得到这种判断。虽然那一时期好莱坞好像是因为面对强大的电视的竞争才导致自身的市场份额几乎消失殆尽,但是仔细深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它更多的是因为没能适应变化了的观众的需求而逐渐走向衰落的。所以,严格说来,后续的新好莱坞的诞生其实就是对传统电影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结果。1967年的《邦妮和克莱德》提供了两个全新的形象。作为盗抢银行的匪徒,男的潇洒,女的漂亮,而警察作为反面角色则愚昧颟顸,这样的角色设置理念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石破天惊的新尝试。虽然在影片的最后,因为多种原因创作者不得不为男女主角安排了一个可悲的结局,但是创作理念的变革至此如星火燎原,不可断绝。而这也为后来的超级英雄电影中角色的形象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超级英雄形象
当然,这种角色转换的理念或许在超级英雄电影的角色形象设置上有些显得姗姗来迟,但是新的时代毕竟带来了新的审美理念,这种因审美理念的转变而带来的转变终究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那些新时代的超级英雄褪去了风度翩翩的迷人外衣,身上也不再闪耀着迷人的光环。他们往往和观众身边司空见惯的甚至很有可能被忽视的普通人别无二致,他们所思虑的不再是那些高大上的拯救世界的话题,而是身边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就像电影《毒液》的主角埃迪·布洛克一样,他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和产生裂痕、离他而去的女友安妮·韦英复合。至于拯救世界,他很明确地表示自己的不屑,“此事与我无关了,我再也不掺和这些破事儿了”。
其实早在《毒液》之前,《全民超人汉考克》就是一个颇为有趣的例子。它在超级英雄电影中比较早地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形象。该片的主角汉考克不再像其他超级英雄那样有着高大上的精英气质,他不仅形象上邋遢不羁,颇有落魄的意味,性格上也尖酸刻薄、脾气暴躁,在屡屡救人于危难的同时,却又不断地给别人带来困扰甚至麻烦。可以说,在颠覆传统超级英雄的道路上,该片表现颇为亮眼。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一点,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这些新的超级英雄的登场不仅发生在好莱坞电影中,在中国电影中也能一窥端倪。徐克创作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张涵予饰演的杨子荣成为影片的主要角色,他在座山雕的老巢和土匪斗智斗勇更是成为影片重点刻画的核心内容。和《林海雪原》不同,前者不再致力于塑造一个完美的深入虎穴的孤胆英雄形象,反而津津乐道于描写那些在杨子荣身上容易被新时代观众感兴趣的草莽气息。影片不再提供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英雄故事,而更多地让位给了江湖豪侠传奇。主人公那种为了远大的革命理想不惜殒身的叙事与角色的核心要素也就因之开始隐匿不见。
这种视点的转变所在多是,不仅在真人实拍电影中如此,同样以叙事及塑造角色为己任的动画电影亦然。尤其是日本动画在角色塑造方面更为观众提供了极为鲜活和有说服力的例证。我们一般认为,日本的古典主义动画开始于东映动画,兴盛于手冢治虫,在宫崎骏的时代步入了巅峰时代。简单地说,这一时期的日本动画在角色塑造上颇有早期英雄电影的范式。对于观众而言,无论是怪医秦博士,还是铁臂阿童木,他们都高擎着理想主义的旗帜,秉持着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生信条,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而到了新一代的日本动画导演身上,老一代创作者所塑造的这些充满人性色彩的动画英雄形象,开始逐渐退居幕后,走上前台的是那些以满足自己利益为最高行为原则的一些新人类。或许令人遗憾,但这有可能是当下社会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现实主义取代理想主义的必然选择。而以这种选择为基点的角色塑造,也可以套用在《毒液》的创作上来,埃迪·布洛克有可能正好是符合新时代观众认知的,契合他们想象和期待的新的超级英雄。
三、《毒液》角色塑造的“凡人化”的新尝试
如前文所言,《毒液》的主角埃迪·布洛克可以说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超级英雄形象的代表。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创作者所着力塑造的完全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而非观众会经常看到的那种天生的英雄。他在一间小超市购物时,忽然遭遇到了劫匪抢劫,远远躲在货架后面,并不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当劫匪远遁之后,面对着超市老板脸上清晰可见的无奈表情时,他也并没有尝试为自己的懦弱做出解释,或许在他的价值体系里,这种麻木不仁仅仅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而已。除此之外,为了完成新闻报道一鸣惊人,不择手段,他甚至可以去窥探自己的女朋友的私人邮件,这种行径也实在是难以称得上光明正大。类似的情境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它们无一例外地刻画出了一个时刻只关切自身利益的“凡人化”的反英雄的形象。
当然,在考察这部影片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轻易地把它同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完全背离了常规的范式。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这部影片的角色塑造只不过是在传统的类型电影基础上向前迈了一小步而已。这种颠覆不是绝对和彻底的,它仍然要受类型电影中角色塑造的基本规律的制约,影片创造的只不过是一个不一样的“英雄”而已,在他心里,还有着对正义、善良这类品质的最朴素的认可。女研究人员斯科尔斯去向其示警,告诉他反面角色卡尔顿·德雷克找了一群穷人,并利用他们做生物实验而且这些被实验的对象濒临死亡,希望男主角去采访事实真相的时候,他虽然并不为所动,但最后仍然决意潜入实验基地,并在发现自己熟悉的乞丐玛利亚也被关进了实验基地后,尝试去拯救她。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当埃迪·布洛克和来自外星球的“毒液”二者合为一体的时候,影片又回归到了观众所熟悉的模式中来,那个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再一次闪亮登场。同时,有意思的是,相对于影片中不是那么“高大全”的正面角色而言,反面角色则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与宏伟理想。他的行为动机在和主角的交流中有很清晰的呈现:“当今人类的生活方式才是疯了,想想看,我们做的只有索取、索取、索取,这不能持续下去的,我们已经把这个星球带到了灭绝的边缘,我们是寄生虫,你就是个好例子,想想看,你只会索取……你只为了完成你的目的,你还从你最爱的、最信任的人身上索取东西,那才叫疯了,我要创造的是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物种,人类与共生体的结合。”他的角色设置也和正面主角一样呈现出些许反传统的意味。
在传统的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中,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往往是比较绝对的,它们只体现出了性格、行为的一个侧面,在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中间地带的。而且这些影片也很少为观众提供角色的行为逻辑和动机,他们的好坏是天生的,是没有任何逻辑支撑的。这样的设置方式虽然有助于观众迅速进入剧情,却也未免失之于简单。要知道,真实的生活往往是复杂、暧昧的,很少有这种非此即彼的黑白分明的情境。《毒液》则不然,它所提供的“凡人化”的角色形象因为符合了基本的生活逻辑,契合了普通观众对生活的认知,因而会得到更多认同。当然,诚如前文所言,这种角色设置的理念不是《毒液》所独有的,在它之前的一系列电影或动画作品如《怪物史莱克》等早就开始了这种尝试,并借此打造了一些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角色。
四、《毒液》的叙事建构新变化
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提供给观众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对于这一类型的电影来说,观众的第一位的需求是什么?考察20世纪以来的诸多超级英雄电影,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很明确的判断,那就是视觉奇观场面的重要性开始越发凸显出来。新好莱坞之所以兴起,能够掀起全世界范围内的观影浪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视觉效果的高度重视。但是发展到现在,观众对这种类型影片的模式已经无比熟悉乃至熟视无睹,叙事的发展往往依靠场面来推动的策略似乎不再那么有效,那些奇观化的影像也已经很难为观众再提供更多的新鲜感。曾经引起轰动的超级英雄电影,从票房表现和市场口碑层面纷纷陷入越发低迷的状态。那么,是观众对这种类型不感兴趣了吗?事实应该并非如此。观众需要的或许只是像《毒液》一样,用角色而非场面推动叙事,来为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的情节架构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从而使其焕发生机。
对于大部分超级英雄电影来说,炫目的打斗和厮杀、冲天的爆炸与烟雾可以称得上司空见惯,在《毒液》中却难觅踪影。我们可以看到,该片很少为观众提供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性的场面,只有在影片的最后段落,毒液和同为外星来客的暴乱对决时,才能让观众依稀看到传统超级英雄影片的神采。作品的绝大部分篇幅,都完全依赖角色在向前推进。当然,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在影片的建构上也隐藏着一定的危机。
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对角色没有更多的刻画,相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场面的描写上,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观众来说,以场面为代表的视觉性的要素在接受上基本上是没有障碍的。它是直观可见的,很少需要顾及文化及心理上的隔膜。而一旦把角色的刻画放在第一位,用它来推进叙事,就很有可能因为观众对角色行为的认同理解与否,而对理解整部影片的叙事建构带来重大的影响。为了防止这种问题出现,《毒液》中的角色设置就颇费心思。除了前文提到的角色由“神化”到“凡人化”之外,它所提供的关于角色的丰富的细节也令人侧目。就像电影的最后,埃迪·布洛克与寄居在其身体中的毒液居然堂而皇之地谈到今后可以吃掉那些潜在的对手,这种细节的提供为影片的反类型化提供了很好的注脚,也以新的方式推动了影片的叙事进程。正是在这诸多细节的作用下,观众清晰地看到了包括主角埃迪·布洛克在内的诸多角色性格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他们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大多数的传统超级英雄电影则不然,因为把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放在场面描写上,角色的刻画未免过于单薄。
超级英雄电影虽然较为成熟,久经市场考验,但也略显僵化。《毒液》则在这种模式之外开辟了超级英雄电影新的表达的可能性。虽然我们无法断言这种尝试有效与否,它也有待时间和观众来检验,但这种对电影艺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仍然值得期待和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