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的写实主义转向
2019-11-15徐强
徐 强
吉林体育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在20世纪武侠小说风靡一时、成为当时类型文学当中最受关注的小说题材的同时,武侠电影也逐渐走向电影市场的中心,成为当时影响广泛的一种商业电影类型。从此时开始,武侠电影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自我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且固定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固然促使武侠电影的创作成为商业电影的宠儿,但是样板化的固定表达手段,也在热闹的市场背后埋下了传统武侠电影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不能再适应时代的市场需求,因此失去市场关注的隐患。
武侠电影就其总体来说,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对武术格斗与江湖世界的描写,武侠电影文本总是在试图表达出蕴藏在武术格斗背后的传统道德价值,这种传统道德价值的核心往往被以侠义概括,用来表达武侠电影文本中正面形象的诸多特质。[1]换言之,武侠文本的核心特质是武术书写与侠义精神的两个方面,在文本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武术的书写逐渐成为场景的表达,这种来自文本文字的场景化再现不仅在文学文本中,也在电影中成为武侠元素的最经典代表,也是推动武侠文本消费的最主要动力。如果说武术的场景化表达是武侠电影的表面形式,那么武侠电影的内在本质就是通过武术的镜头表达出侠客的精神,这种武侠精神的叙事表达,往往是以江湖作为独特社会空间,实现一种独特的社会层面的建构。
相比较传统小说而言,新的武侠电影,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后的武侠电影,对于武术场景和侠义精神的刻画都发生了改变。当电影的核心不再是以建立一种神话的武术世界来刺激消费,而是着重对江湖社会的历史性意义进行重新定义,进而勾勒和定义了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场域的时候,武侠文本就开始朝着重新建构中国“江湖”历史的写实主义的方向转向,这既是武侠文本创作的新的突破,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新的审美追求。
一、武术场景的重新建立
武术打斗场景是武侠电影当中的一个重要表达对象,这种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战斗形式,在传统武侠电影文本当中被渲染成为一种与宗教紧密结合的无所不能的活动。传统武侠电影文本当中武术动作被设计成为吸人眼球的最重要途径。
早期的香港武侠电影尤其是在武术场景的建构上付出了很多创作的精力。从人物的服装到武术格斗所使用的武器和动作,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其能够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观众的观感。这种超越物理极限的夸张动作场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商业元素对武侠电影的塑造。但是从本质上观察影响电影文本这种神化武术格斗的创作因素,应当还是以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想象而来的。中国古典的传统武术作为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格斗技术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当中的一个侧面,一直都具有非常强的传奇色彩,通过对这种历史侧面发掘重新建构了以武术格斗作为线索的中国文化历史。但是在建构过程中,由于这个时期电影文本的创作主要受到了西方观念的影响,以渲染中国文化的特性为主旨,因此在动作的设计上极尽夸张之能事。在这种电影表达方式逐渐占据了武侠电影类型的主流之后,武侠电影由于这种类型化的特征成为一种与商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商业电影产品。为了摆脱商业化的标签,中国电影创作很早就开始了新的尝试,或者说一种倾向于写实的武侠电影类型逐渐生成并且发展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武侠电影创作方式。
武侠电影当中出现的弱化武术场景的电影表达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追求浪漫化的故事表达,将更深沉的哲学和生命思考融入电影文本的结构之中。这种类型的电影更像是一种古典的社会再现或者文艺类型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武侠电影的商业诉求,转入了一种或沉静或热烈的艺术片类型当中。比如胡金铨的武侠电影《侠女》《空山灵雨》,尤其是后者几乎很少表达武术场景,而是单纯地以精神性的思想内核作为故事的发展中心。或许把这种电影以武侠类型进行归类,本身就存在着不够充分的问题。但是如果从侠文化的角度来看,电影的本质上又充分表达了侠的特质,因此将其称之为武侠电影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第二种是对武打场景的表达追求更加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这种类型的电影文本表达中,现实的武术技击取代了之前神乎其技的武术场景,成为一种写实风格的审美表达。这一类的电影类型以徐浩峰近几年的电影创作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一代宗师》中,徐浩峰没有直接进行指导,而是以编剧的身份参与了电影的创作。在武术场景的创作上导演吴宇森的格斗表达一定程度上向现实靠拢,但还是存在艺术化的表达。不过导演建构人物历史的追求还是非常明确的,以此来表达中国传统的一种历史性延续。
二、侠义精神的全新内涵
除了在武术格斗的场景中减少神化的色彩之外,武侠电影文本的写实主义转向还包括对于侠义精神的表达,这种表达通过更加深沉和细腻社会环境的描写以及情感关系的体认过程树立了起来,形成了与另一种商业化的武侠小说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形成了写实主义电影文本创作的新的武侠电影方向。
早期武侠电影文本对侠义精神的设置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和模式化。彼时的武术场景的建立,最为核心的思路是以神化武侠电影作为武侠电影文本建构的武侠世界。这种世界的建构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一些真实宏大的历史作为背景,[2]但值得玩味的是,传统武侠电影文本当中的人物往往都参与到了这种宏大历史的转折之中,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写实主义倾向的电影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宏大历史书写的尝试逐渐被抛弃,一种全新的贴近现实的文本创作方法成为武侠电影文本的一个新的中心。在这一类型的电影文本中对于现实社会的描绘主要集中在对武侠社会的样态进行了充分的建构。侠义的精神也随之具有了新的内涵。首先武侠社会不再与历史的宏大历程紧密相关,而是逐渐脱离出了武侠电影文本主人公的历史责任,宏大的历史被当作是背景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影响,而绝不是像传统的武侠电影一样将历史作为前景式的舞台,让人物在个人情感和历史命运之间进行复杂的纠缠。因此写实主义的武侠电影文本所构建起来的社会形式相对而言更加纯粹和简单,甚或是与主流的社会样态有着非常鲜明的差别,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而与此相对应的侠义精神也逐渐发生了转化,传统上以家国为己任、清简爱民,站在民族和国家高度的宏伟情怀与相伴而来的儿女情长,逐渐转变成了观照个人品德、坚守传统的“武德”。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将个人话语与自我诉求当作是首要解决的冲突与矛盾,与此同时也赋予了所谓侠义精神全新的内涵。
武侠电影文本这种朝写实主义的转向一方面拓展了武侠电影对现实描摹和表达的空间,让武侠电影真实地融入到了社会精神当中,使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另一方面这种写实的努力也建构起了一个似真似假的武侠历史传统,令已经成为某种传统文化符号的武术格斗重新具有真实的力量,令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获得言说的能力,而不是成为银幕后的神话。当然这种转向还与当下对文本审美诉求的因素息息相关,对文本真实的追求、对个人情感的关注、对历史宏大叙事的质疑、对传统历史的再现,这些审美观念逐渐改变了武侠作品所重点展现的视野,最终形成当下的写实主义风格武侠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