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校园“青春电影”的结构模式分析
2019-11-15张东旭
张东旭
河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波校园“青春电影”接连上映,如《夏洛特烦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匆匆那年》《中国合伙人》等,引发了无数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有论者认为“怀旧、成长、情感”是“当下时代青春电影多元化表达普遍具备的主题”[1]。的确,这几部以校园爱情为故事主体的影片,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青春岁月的怀旧心理,同时又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回归电影文本内部,我们想知道,在上述“怀旧、成长、情感”的故事中,究竟有哪些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呢?本文拟将上述几部青春题材的影片作为一个总的“叙事”文本,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之进行分析,以期能发现“青春剧”的共有特征或规律,阐释艺术作品背后受众者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较于复杂的小说文本,由于时间限制,电影的“叙事”相对单纯些,单线结构的居多。上述青春剧中故事的核心就是回味青春里的爱情,要研究其中的“叙事”结构,本文借用了几个概念:“任何故事的基本原素……必定有,首先,一个初始情景,导致这个情景反转的情节发展和可能是由这个情景反转所造成的意外发现。”[2]本文尝试以“初始情景”“情景急转”“意外发现”与“结局”等几个部分来划分几部影片的“叙事”阶段,同时说明每个阶段的“叙事”功能和独有的特征。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我们把四个“叙事”阶段的内容大致概括为:第一,“初始情景”阶段。男女双方或者自然倾心,心有灵犀,或者一方苦心追求最终如愿以偿,接下来,山盟海誓花好月圆。第二,“情景急转”阶段。男女双方或因个性不同,或因发展理念不同导致冲突、争执不断,最后分手。第三,“结局”和“意外发现”阶段。双方分手之后,一定有个“回首往事”的阶段,这时候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如果当年男女主人公有一段“成功”的爱情,主人公会发现:青春里的爱才是“真爱”;当年苦苦追求,没有“牵手”的一方,会发现当年苦苦追求的另一方已庸俗不堪、俗不可耐。总之,再相遇或者“再讲述”,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价值观,即相爱者发现了“真爱”之所在,失败者发现“梦中情人”原来不过如此,一句话,青春无悔。
一、“初始场景”阶段:单纯热烈、羞涩冲动的“第一份情感”
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情节相比,在这些影片中,青年女子为了生存而嫁给一个“馒头”(1)参见张爱玲小说《留情》,小说中描写女主人公30岁左右时嫁给男主人公60岁的米先生,小说中形容米先生白白胖胖的“像个馒头”,这里米先生和“馒头”,均有隐喻色彩。的情形不存在了。青年男女,身处校园这个最单纯的环境中,受到的社会环境影响是很小的,在彼此的爱情追求中,既没有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那份急迫和无奈,也没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面对的那种诱惑和危险,更没有《留情》中敦凤面对米先生时心理上的不堪和落寞,只有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在乎或不在乎、爱与不爱。他们彼此会因为喜欢而追求,锲而不舍,也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起了冲突而匆匆分手,整个过程显示出“人性”中一份最原始最单纯的执念。这是在人生特定阶段才有的“原始”感觉,这种感觉随着人物年龄的增长,会渐行渐远直至消逝。
如上所言,校园青春剧中的爱情故事大致有两类:第一类,男女一方经过辛苦追求,最终得到爱情,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对陈孝正,经过郑微的“死缠烂打”加女生的种种“诡计”,陈孝正终于被“俘获”。《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在哥们儿的帮助下对苏梅用尽各种方法最终获得爱情。第二类,男女双方互有好感,心存默契。在《匆匆那年》中,陈寻与方茴彼此欣赏,两人心有灵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男主人公柯景腾在老师提问的“危难”之时将课本借给女主人公沈佳宜,帮助女主避免了一场惩罚,接下来沈佳宜则帮助柯景腾学习,为他出题、改作业帮他进步,两人彼此心存感激而“心照不宣”。
“人生若只如初见”,影片从各个角度展现“初见者”双方的美好感觉,用美好的镜头去表现人的心情:蓝天,大地,芳草依依,绿树成荫,绿色的树叶透露着斑斓的阳光,既有青春的隐喻,又有怀旧的气息;两个人互喊对方名字就感觉到世界格外美好,两个人在课间互相用胳膊撞一下都能感觉到阳光格外灿烂。具体来讲,“青春剧”中的“初始情景”阶段的男女主人公在情感发展中,有以下特点:
第一,情感单纯热烈。在青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眼中,青春好像是“无限”的,他们随时把“永远”挂在嘴边。男女主人公动辄呼喊着“永远”,永远不分开,永远在一起,“永远爱你”,也只有这个阶段,他们真的不知道“永远有多远”。人们在青春年少之时,才可以毫无忌惮地展现情感的“原始”状态——不考虑物质基础,如金钱地位……双方仅仅喜欢,就足够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郑微,一次巧遇和冲突之后,不知道是被什么“神秘”的力量推动,疯狂地爱上了陈孝正。面对陈孝正的不理不睬,郑微费尽心思穷追猛打,当众在图书馆大胆表白,在舞台上高歌《红日》,再加上各种苦肉计和自暴自弃式的小伎俩,直到陈孝正接受她。虽然有人说爱情可遇不可求,但是在爱情追求者努力付出的过程中,人物自身各种品质(如坚韧、智慧、勇敢)都被激发出来,人物性格也得以立体化地呈现。影片中,郑微的形象由清纯秀美、狡黠可爱,到成熟果断、稳重干练,跟她在情感过程中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另外,影片中“女追男”的情节模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既满足了男性观众爱情想象的“白日梦”,同时女主人公种种的小智慧和小“策略”也让众多“传统”型女性在爱情的追求中获得了力量。
第二,在这个阶段中的男女情感,单纯中还带着几分羞涩、几分冲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沈佳宜没考好,柯景腾去安慰她,两个人坐一起,沈佳宜抓住柯景腾的衣服擦鼻涕,柯景腾想安慰她,手指滑落沈佳宜背部的时候在犹豫,甚至有点颤抖;在地震的时候,柯景腾为了给沈佳宜打电话,黑夜中举着手机跑了很远的路才有信号。这些细节,都将人生之“初”见的羞涩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匆匆那年》中,陈寻为了跟方茴考到同一所大学,竟少做一道13分的大题;另一个女主人公林嘉茉喜欢打篮球的苏凯,为他攒了很多带SK字母(含义是“苏凯”)开头的一元纸币,最后,还费尽心思和他考了同一所大学。这种为了爱情而 “放弃”前途的做法,非常符合人身处“青春期”的特点,既带着点盲目冲动,又有着令人感慨的真诚。
第三,表达方式带有几分自恋。在有众多人交流的场景中,凡是有男主人公心仪的女生在场,男主人公的语言表白就会很诗意、很优美,带有几分自以为是的自恋,而没有心仪女主人公的男孩子,语言中则充满了庸俗和市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毕业在即,同学们畅谈理想,有的说要去挣钱,“去科学区上班,分股票,挣大钱”,有的说要“打篮球,进美国职业篮球队”,只有男主人公柯景腾会说“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说完,扭过头,很认真地很期待地看着沈佳宜。其实,从后来主人公的发展来看,他们中所有人都会平淡下去,但是,在“心上人”面前,这种表白无疑充满了伟大的意义。
在青春剧中,上述各种情感有着丰富的表现空间,恋爱中的男女在情感的追逐中固然辛苦,但也富有激情和挑战。他们有时面对拒绝而饱含热情,有时热烈真诚总是遭遇“不测”,影片充分展现了追求者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制造了很多幽默浪漫的效果。
二、“情景急转”阶段:个性差异显现,男女主人公很快分手
拥有完美的爱情是每个青年人的真诚诉求,但此类青春影片中展现的往往是年轻人爱而不得的经历。总的看来,似乎没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一帆风顺,要么是人物经历了“千疮百孔”,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要么是没有得到爱情的人抱恨终生。文学史上很多爱情故事,会有这样一种写法:男女关系很好,心心相印,但是,要么是社会要么是“家族”反对他们,最后引发爱情的悲剧,典型代表作如巴金的《家》。这样的故事其实是在借“爱情”痛说“家族”和“社会”之病,问题的指向是“社会”。但是,此类“青春片”的爱情故事却不然,作为人物生活的背景,社会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恰恰出现在恋爱中的两个人身上。爱情让正值青春的他们,时而觉得自己最富有最高大,时而觉得自己最卑微最渺小,从幸福的顶峰到绝望的深渊仅需要一件小事或者一个决定。
第一,个性的差异(兴趣、爱好等)导致爱情退场。
在此类“青春电影”中,“初始场景”中的美好往往发生在中学阶段,要么是女生帮男生好好学习,共同上进,要么是篮球赛场,男主人公潇洒的身姿吸引了女主人公的目光,但是,不必进入社会,仅仅是就读大学之后,他们共同的节奏就被打破了,“课表”就会“不一致”。《匆匆那年》中,陈寻和方茴两人就是因为课表不一致常常不能见面,更关键的问题是,陈寻挚爱音乐舞蹈,喜欢过一种激情四溢的生活,方茴则保守文静,按部就班地读书学习。陈寻与另一个女孩沈晓棠一起看升旗、看日出,在地铁里跳舞,喝酒,最终同居,等方茴发现,肝肠寸断也无力回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喜欢拳击、摔跤,为了赢得沈佳宜的青睐,决定要做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举办“格斗赛”。在柯景腾与其他同学用青春的肉体搏斗享受人生酣畅的时候,沈佳宜却严厉地指责他“幼稚”,柯景腾很不明白,沈佳宜“为什么要否定对他很重要的东西”,“格斗赛是很棒的经验哦”,沈佳宜应该“为他高兴”才对!两个人一顿争执,不再往来,最终导致分手。
第二,由于对前途(人生方向)的选择不同而导致分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性格泼辣直率,用自己的单纯热情包括一些“诡计”追到了陈孝正。但陈孝正的性格却极其敏感、自尊,他的名言就是“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他跟郑微一次次的冲突,都在郑微的“包容”中化解,是郑微对他的极力“喜欢”保证了他们爱情的前行。这一切美好终止在陈孝正选择了去美国留学之后。对于陈孝正来讲,“去美国”是他的第一选择,当郑微说“愿意留下来和他一起吃苦”时,他激动地大声说“我不愿意”。随着陈孝正出国,功成名就,与郑微的爱情也就此终结。爱情像美丽的烟花,在人生的长河中,绚丽地绽放,迅速地陨落。同样的故事还有《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和苏梅的爱情。成冬青来自乡下,那农民式的畏惧始终伴随着他,眼神中流露出对任何人的惊恐和畏惧。在所有人面前,在自己爱慕的对象苏梅面前,他就像一个“多余人”,眼神中时常流露出绝望和挣扎的光。凭着一股憨乎乎的劲头,他追到了苏梅,但是,爱情并没有给他带来自信和力量,相反,在爱情角色里,他“多余人”的形象被衬托得更加突出。女朋友苏梅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之后,和成冬青的爱情也很快结束了。
没有任何“坏人”破坏,甚至连外界反对的声音也没有,仅仅是两个人的个性差异、前途迥异,就会让曾经山盟海誓的爱情一败涂地。在人生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情感更加脆弱。“我嗒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影片中青春剧的男女相处时光再美好,最后的结果总是分开。也许在艺术作品中,悲剧永远比喜剧给人带来更大的震撼,一个个“有情人不成眷属”的结局才让我们的青春更值得怀念?
三、“结局”与“意外发现”阶段:回首往事,第一份感情是“真爱”
在艺术作品中,对爱情故事的讲述有的会“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个人的小悲欢上升到民族、社会等宏阔的视野中,也有的会借爱情来探究人性灵魂的美丑。上述几部影片讲述了恋爱“过程”的美好但最终遭遇分手的结果之后,往往会有一个“意外发现”(在影片中,往往会用当下的视角以回忆的手法表现)。回味“青春”里爱情的单纯美好,反思男女双方乃至爱情本身,得出的结论是:青春里的爱情是真挚的,是“真爱”。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为了不使自己的人生大厦有“一厘米”的误差,在郑微的热烈追求下勉强答应,但到最后为了出国,还是离开了郑微。在牺牲了青春中的爱情之后,“惩罚”到来了。在影片最后,陈孝正功成名就,面对杨澜的采访,他却说“自己的成功是做人的失败换来的”,当年为了前程拒绝爱情,因为害怕有“一厘米”的差错,可真的到了有“前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陈孝正承认多年来“自己是个爬行动物”,只有和郑微在一起的时光,他是直立行走的。郑微是“他唯一爱过的人”,他终于明白,只有爱,才可以让他“直立行走”,并表示,此次重新找她,是“为了重新爱你,谁也别想阻挡我获得新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和沈佳宜两人因为对“打架”的意义认识不同,导致后来的分手,但这份情感一直在柯景腾心中埋藏,直到女主人公结婚那天,发现自己内心里真正热爱的还是她。《夏洛特烦恼》中,夏洛本对马冬梅无意,也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但通过一个长长的梦境,最终发现了马冬梅的好,从而“痛改前非”,最后分分钟都在珍惜彼此的爱情。青春剧的爱情往往“无果而终”,但时过境迁,反思那份情感,发现彼时的爱是“真爱”。有意思的是,凡是当初疯狂追求而没有结果的主人公,时隔多年,双方再次见面的时候,总会发现当年那个让自己疯狂的对象已面目全非,变成了让人作呕的对象。《匆匆那年》中林嘉茉曾经疯狂地喜欢苏凯,但是,多年后第一次见面苏凯竟给她推销理财产品。青春里的故事,当初爱的人是真爱,当初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值得爱的。。
这几部青春剧中,怀旧情感极其浓厚,表现了人们对真诚情感的深情回望。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被称为“怀旧”片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给我们展示了极其“真实”的“青春”感觉:时间仿佛凝固了一样,既单调无味,又带着莫名的狂躁与幻想。余光中曾说过:“人生有很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有学者分析,青春电影之所以带有青春的面孔,带有低龄化的特征,这背后,“反映了新的青年人所遭遇的现实压力。可以说,青春剧的流行与当下年轻人的社会际遇有着直接的呼应关系,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魅力所在,始终与主流消费群体‘同呼吸,共命运’”[3]。现实中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目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职场中打拼,在商场上征战,已经初步“识尽了愁滋味”,青春渐行渐远,自己早已失去了“单纯”,喧嚣的都市中,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暂时回到“诗意的栖息地”的,也可能就是银幕上的青春剧了。“怀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序言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4]人暂时脱离了所处的紧张环境,曾经的痛苦已经不在,留在记忆中的,只剩下跟青春相关的浪漫趣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剧反映的是广大青年现实中焦虑的生存现状和渴望心灵回归的真诚情感。无论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上台演唱的《红日》,还是《匆匆那年》中同学们滑冰时的背景音乐《当》,还是同学们聚会时候齐唱的张信哲的《信仰》《我爱你》,还有《夏洛特烦恼》中的《相约九八》《东方之珠》等,都能将人一下子带到那个年月,给人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那埋藏在人岁月里的青春,仿佛在刹那间复活。很奇怪,每个人的青春岁月里总飘荡着那几首永恒的旋律,并不与时俱进,也许是因为歌声中的爱情熔铸了所有人的灵魂,所以青春的记忆才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