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乡村电影的现实主义呈现
2019-11-15李寿旭
李寿旭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历史的车轮已经稳稳驶入21世纪,传统乡村和世居村民如何应对日新月异、急剧转型的新时代,疲惫于快节奏生活、心累于喧嚣城市的时人如何从现代乡村追寻品味自然、朴实、淳厚、亲切的美好品性是当代影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者平衡了乡村电影现实性和商业艺术性的关系,使乡村电影在商业大片的挤压下仍能维持独属的一番天地。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时期乡村电影创作者的不懈探索下,乡村电影不仅以其清新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彰显了社会的主旋律,而且为时人追寻放逐山林的田园理想,在纷扰的尘世中构筑一潭纯净的心灵港湾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现代文明与传统伦理价值在农村的碰撞
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乡村一直是中华文明基本的情感维系和寄托之地。社会变革往往在农村得到直观的体现,诸多耐人回味的乡村故事也随之涌现。20世纪90年代,电影导演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乡村社会,表现社会转型中村民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女性在现代文明冲击中的两难困境,成为这时期乡村电影创作的主流。主要作品有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和周晓文的《二嫫》。这两部乡村题材电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沟沟坎坎和甜酸苦辣的琐碎人生。
(一)世居人情与现代法律对撞的迷茫
1992年张艺谋根据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变革中的社会对农村女性心灵世界和生活的影响。影片中因为丈夫被村长踢了“要命”的地方、执拗地要“讨说法”的秋菊,挺着大肚子一次次地进城“上访”;县里的公安局长等领导都和蔼可亲地接待秋菊,最后法院也判了拘留村长,这些都象征着张艺谋向主流政治的靠拢。在这部影片中秋菊被塑造为90年代寻找尊严的乡村新女性形象。影片结尾是当救了秋菊一命的村长,正在秋菊家其乐融融地喝着满月酒时,拉着警铃的警车忽然而至,村长被拘留,于是穿着红棉袄的秋菊在白雪覆盖的山路上追赶警车。影片最后以一脸迷茫的秋菊特写定格,显示出秋菊在人情和法理之间陷入了两难困境。这部影片以淳朴的乡音乡调等纪实性手法,直观地展现了90年代初刚沐现代文明之风乡村的现实处境。摄影机如影随形,在西北某个小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尽力捕捉真实的生活场景:影片中暗喻秋菊不服输性格的一串串红艳艳的干辣子;在凌乱的城市街头茫然奔突的小姑子,都让影片表现的生活真实可感,显示了张艺谋驾驭故事的不凡功力。
(二)现代文明改变乡村生存现实的无力
1994年,周晓文导演根据徐宝琦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二嫫》,同样塑造了一位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乡村新女性形象。二嫫是乡村中的普通女性,她天天起早贪黑,拿命相搏拼命劳动的唯一目的是与暴发户邻居争强好胜,购买那台29英寸的大彩电。影片的结尾是在深冬的夜晚,到二嫫家看电视的村民已经散去,而二嫫一家三口却靠在门口睡着了,任由电视屏幕上的雪花点哗啦哗啦地闪烁。这种情境表明即使买了全村最大的电视机,于二嫫而言,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装饰品,她的生活并未因此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影片暗喻即使现代文明的象征电视机闯入了农民的生活,也依旧很难改变农村艰辛而沉重的生存现实。
二、对土地、村庄、人性的回归
对乡村温情的迷恋是当代电影导演群体的颇具代表性的创作倾向。电影创作者对乡村题材持有浓厚的兴趣,不仅仅因为有些导演从小在农村长大,成年之后在城市发展依旧怀念农村,也不仅仅是因为十年“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青年知识分子有了培养“乡村温情”的机会,主要在于传统使然。在很多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乡村始终是他们抹不掉的梦牵魂绕之地。传统乡村美德中自然、朴实、淳厚、亲切、充满深情厚谊的美好品性是当代知识分子疲惫于官场、心累于城市之后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向往之所指。知识分子的归隐之乐、田园之情、山水之歌无不与乡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导演所受教育的传统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乡村电影的备受青睐有着充分的理由。
(一)对乡村风情的特写
作为乡村电影代表之一的吴天明,是中国西部片的开风气之先者。他在影片中以“黄土地”为背景对中国乡土文化的展示,已成为中国电影富有标志性的特征之一。如《人生》中对民俗风情和西部农村生存环境、生产者面貌的原始性展示,带给观影者崭新的电影气息。影片一开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黄土高原,点缀在高原上踽踽劳作的庄稼汉,以及高亢悲凉的信天游,配以经典的陕北民歌:“你晓得黄河几十几道弯……”继大全景之后,镜头又转入对雨夜窑洞的特写:墨水瓶做的油灯,被雨打湿的粗麻窗纸,一块玉米饼,一碗荷包蛋,偎在炕边的黑猫,凑到油灯前的点烟的黑瘦的手……这些镜头虽与故事情节没有直接联系,却额外地传达出陕北农民生存环境的艰苦以及民风的淳朴。与凄凉的选景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影片中有大段的场景选在美丽的泸沽湖畔,导演有意以此增强故事情节的诗意。法官三人行夜宿湖畔的火塘边,老冯和杨阿姨之间欲言又止的心灵交流,使观众自然产生浪漫的“生活流”感觉。
(二)对传统乡村风情逝去的坦然
胡柄榴以他的乡村电影作品《乡音》《乡情》《乡民》树立了在当代导演群中执着地关注农村变革和窥探农民心灵变迁及主体变化的独特的导演形象。乡村的山野在《乡音》中成为美好自然风光和有着温馨和谐人文之景的象征;乡村无私质朴的爱体现在《乡情》中田秋月这一农村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这些美好的景物和人物之中,胡柄榴发现了在历史变革的急流中滞后的一面,又因其美好而有了恐其逝去、怕其被破坏的迷恋心情。而在《乡民》中,胡柄榴的努力探寻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和角度:他在对生活进行了再观察,对自己进行了再积淀之后,开始用更客观的剖析态度来探索中国农村深层次的文化形态和在历史变革中的躁动、坚持、选择与重构。从《乡音》《乡情》到《乡民》,反映了胡柄榴对农村文化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和审美观念。胡柄榴导演在“三乡”中虽对现代化进入农村后,对农村田园诗情的破坏深表遗憾,但并非批判,他理智地认为社会的现代化是势在必然的。
(三)现实性和商业艺术性的平衡
银幕农民形象通常折射出两方面情况:一是现实的农民处境;二是电影受众接受的语境。电影通常被认为是城市的艺术,新时期大陆电影的预期观众大概只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可能是农民,多数时候以城市人群为主。尽管中国社会尚未进入全面现代化,但也不能阻挡消费主义的全国化浪潮。在田园诗情的电影画面下,实质是创作者对城市观众消费取向的琢磨。创作主客体本身及语境的复杂性使农民的银幕形象复杂多变,甚至不伦不类。《走着瞧》《暖》迎合了怀旧风,《那山·那人·那狗》《天上恋人》试图给观众营造一个远离都市的世外桃源。而在另一个维度,《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则刻意诗意化、美化农村风景和农民群体。
三、社会主旋律的弘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活力的释放,乡村面貌大大改观,讴歌党和政府的主旋律电影也日渐增多,影响较大的有《焦裕禄》(1990)、《孔繁森》(1995)、《第一书记》(2010)、杨善洲(2011)。这类乡村电影在表现英模与农民关系的题材中,以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弘扬社会的主旋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主旋律电影正转向“大时代、小人物”“大事件、小角落”的叙事方式,政治化的宏大叙事正让位于细腻的个人表达。
在电影《焦裕禄》中,农民是沉默的大多数、失语者。对于英模人物,他们只是崇拜,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焦裕禄从生产队干部手中解救出一名蒙受冤屈的男子的镜头中,他把绳子刚一解开,男子立即跪倒在地,不停磕头:“青天大老爷呀!”与农民相应的是陪同焦裕禄考察工作的其他官员也是失语的一群。整部电影充满了英模人物的神化色彩。
相比《焦裕禄》,电影《孔繁森》塑造的卡理斯玛更平民和日常化。对藏民而言,孔繁森及其他入藏干部都是外来者,藏区本就有自己的卡理斯玛,藏民更愿意看到的是他们融入藏民群体的方式而不是领导者姿态。在那片高耸远离内陆的土地,算计、市场、功利在随时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极限体验面前是那样轻飘浅薄。极限处境是人性的试金石,在这部以英模为名、为模型的影片中,在世界海拔最高地方生活的藏民是最虔诚、最热爱生命的群体。电影中孔繁森除了有一般银幕英雄人物为困难者雪中送炭的行动外,更表现出接近藏文化、与藏民平等的形象。
《孔繁森》的故事发生地在西藏,无论创作者怎样低调化处理,群众对英模的恭敬还是程度不等地存在着。《第一书记》中的村支书沈浩就一改“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被塑造成于平凡中凸显魅力的人物。相比《焦裕禄》《孔繁森》,《第一书记》在陪衬人物、村民自主性的彰显方面大有突破。以往英模电影中的农民多以被动、群体姿态出现,相形之下小岗村的农民在电影中具有相当的话语权,杨德福一出场就表现得不畏权势。新任村支书沈浩初次在小岗村公开露面的大会上,刚起身讲话,杨德福就在一旁抽着烟满不在乎地对另一村民说:“我跟你说,像他这种人就是来小岗村镀金升大官的。”接下来,对沈浩发话:“你就直接跟大家伙儿说,你来,能给小岗村带来多少钱?”这就是当前以杨德福为代表的新时代农民。电视、网络、手机的普及以及频繁的城乡流动使许多农民尤其青年农民不但信息来源多元化,还具有了相当的辨析力。集权政府下,杨德福这样的农民自然会被归为“刁民”。而在新时期,村民杨德福展现的是农民群体主体性和参政意识的增强。
从表现手法来看,三部影片导演与时俱进,体现出将英模人物引向日常化、平民化的整体创作趋势。《焦裕禄》中对英模人物的刻意仰拍,使主人公不但在精神上具有了卡理斯玛特质,外形上也显现出一定的超人色彩;以远景、全景居多的《孔繁森》则凸显了主角和他的工作对象之间的融洽;《第一书记》中,在村民大会上,镜头以稍仰的视角拍摄“大包干”时仍健在的老人,对村支书沈浩运用更多的则是平拍镜头。总的来说,当前的主旋律电影创作越来越注重彰显国家的软形象,打动观众的是英模人物平易近人的态度和一心为民的职业操守。
四、结 语
新时期的乡村电影创作实践,是一个当代电影导演直面中国乡土社会剧烈转型的历史文化语境,不断吸收日益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努力探索过程。他们与时俱进,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生态主义等艺术形式,观察、表现、阐释和思考各种各样的农村问题,以中国叙事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体验和中国道路。不同时期的乡村电影,共同构成了一幅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生动历史画卷。在一大批国产乡村电影的感召下,乡村越来越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