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瓦 屋
2019-11-15
1.平原 日
秋季,广袤无垠的平原上片片绿色与黄色,村庄星星点点地点缀其间。
土地上一片黄色,是成熟的黄豆、玉米和收割后的空地,地边大树成排。
在大片的土地上,正在忙碌的人显露出很小的身影。田地里有奔走的机械。
田间小路上铺满青草和枯黄的草。
2.村庄 日
路边树木葱郁,顺着田边延伸的土路远远望到村庄。村庄二层的小楼、单层的平房院落在绿树丛中显现。
一个个红砖砌筑的院落依次排列,院里院外树木苍翠。
一个小院落,院墙的红砖和平房屋顶的红瓦暗淡,陈旧但不破败。院内的树枝探出墙外。
3.院落内 日
靠墙处停放着一辆崭新的三轮车,一尘不染,车厢上蓝色的油漆依然鲜亮。
院内在院墙和三轮车之间的地方栽种了两棵柿子树,树上挂满果实,已经有些泛黄了。
三轮车不远处,父亲在树下忙碌,在架子车两个车把与车框的连接处拴了根绳子作为攀绳。拴好后,他双手架起车把,把攀绳搭在肩上试了试长短,感觉合适,又放下车把,分别按了按两个车胎的气。画外是母亲收拾碗筷的声音。
一只狗在旁边跑来跑去地撒着欢。
靠近正房门前空地有两个木棒搭成的低矮棚架,上面挂着串串剥了皮的玉米棒子。架下有一堆没剥皮的玉米,一块塑料布覆盖住玉米堆的一角。
画外音: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时节。一季的收获,劳动的成果,就看这几天。秋收秋种还是承前启后,为来年播种。春种秋收,秋种春养,一年一年,农村关于季节收与种的节奏,千年不变。
母亲从东厢房中出来,一手提着盛着馒头的塑料筐子,一手拎着暖水瓶。她边走边说:不用电车。
父亲不停地忙着手里的活儿,头也不抬:电车费电,一度电几毛钱,半斤麦子还多。
母亲走进正房,片刻出来:架子车,还烧汗呢。(走到东厢房门前,回头)拉玉米棒子,咋用电车?
父亲从电动三轮车厢里取出一捆绳子放到平板车上:玉米棒子好装,盛货,拉得多。
4.东厢房内 日
母亲向一个大旅行水杯和一个大塑料水杯内倒水,水杯内的茶叶在开水的冲击下浮起、沉落。
5.院内 日
父亲从正房屋里拿了几把镰刀放到车上。他一把一把地拿起刀,用手试了试刀刃。
母亲从东厢房出来,手里拎着个小塑料篮子,里面放着两个水杯,还有毛巾。她走近父亲,把毛巾递给他。
母亲:电车跑得快,不少拉。
父亲把毛巾接过来搭在肩头,没有说话。
母亲:平板车沉。
父亲瞪了母亲一眼,猛地抬高了声音:沉啥沉,拉了一辈子。不要你拉,我自己拉。
父亲拉起平板车出了院门。
母亲看着父亲拉着平板车出了院门,负气似的说:你拉,你拉,不嫌沉,累你。
母亲跟着走出院门回身锁门。
6.出村公路 日
出村公路铺着一层水泥,路边栽种着一排高大的白杨树。公路直通向远处的田野,父亲拉着平板车缓慢地前行,脸上还有些怒气。母亲跟随在车后,不时瞟一眼前面拉车的父亲。
迎面走来像是一对小夫妻的年轻人,男子的汗水湿透了衣衫。
男子和父亲打招呼:叔,下地?
父亲:下地,割豆子。
父亲说话间不停歇地向前走,走过了年轻人。年轻人停住没有动。
母亲紧走几步,到年轻人面前停住了脚步。
年轻女子:婶儿,咋不用机子?镰刀多累人。
母亲抱怨似的:你叔要用镰刀。用机子收,豆子掉得多,收不干净,白瞎了豆子。
年轻男子:叔一辈子就这个脾气,怕浪费,怕丢东西。
母亲:倔,就是倔!不嫌累。
年轻女子看了看年轻男子:都是,倔,一个脾气,不识劝。
父亲走向远处,走进田间,母亲紧跟在车后。远远地,他们的背影融入田野里。
7.田地 日
架子车停在田头,车边田间小径上的草青黄相间。
田地里,父亲和母亲都在弯腰割着豆子。母亲时而起身抬手用肩头的毛巾擦汗,再弯腰时,毛巾掉落了,母亲拾起来重新搭在肩头。
收割后的土地不远处是一片玉米地,玉米棒子已经掰掉,玉米秆竖在地里,仅存的两三片干枯叶子随风晃荡,枯萎变黄,失去了往日的绿色和生机,显得有些苍凉。
太阳升起来,阳光刺眼。
父亲和母亲收割后的空地渐渐扩大。
母亲不时抬头或直起腰身向远处、近处望一望。
父亲弯腰收割,头也不抬。终于,他直起腰,手扶了下腰,微微地扭动了一下,放下镰刀向田头走去。
父亲走到平板车边,拿起篮子里的毛巾擦了擦脸上和脖子上的汗,拿出塑料水杯喝了几口水,尔后,走到母亲身边把水杯递给她。母亲直起身接过水杯,瞥了父亲一眼,才去喝水。
父亲走回去拾起镰刀继续收割。
8.田野 日
旋耕机开过收割后的大片土地,土地被犁头犁起,像层层的波浪。
9.公路 日
拖拉机缓缓驶过村前的水泥公路。路边的白杨树挺拔,树叶波动,太阳光明暗变幻。
远处,村庄在绿树掩映中。
10.田野 日
田间小路的平板车旁,父亲蹲身抽着烟。他的旁边,一个年轻人坐在草地上也抽着烟。不远处,母亲仍在收割。父亲看着田地里,想说什么又忍住了。在他们的身后停放着一辆大型旋耕机,犁头抬起,锃亮的犁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父亲:几时能犁到这边,一起犁了。
年亲人:后天,最迟大后天。能够割完吗?用镰刀?
父亲信心十足:能!今天,明天,后天,我估计两天半。行!
年轻人:好几亩地呢,这可不是年轻的时候。
父亲:我心里有数,不会误了的。
父亲抽完烟,掏出烟盒取出两支烟,一支递给了年轻人,一支自己点着,猛吸一口。他眼望远方,若有所思。
11.田间 日
田野广阔,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母亲身影显得渺小。
太阳升到空中,满脸汗水的母亲抬头看了看天。
母亲喘息片刻才用试探的口吻说:晌午了,我回家做饭?
父亲头也不抬:回去,带车豆子。
父亲说话间直起腰,手不由自主地扶住了腰。
母亲:腰疼了?
父亲没有理会母亲,把镰刀放在一边,向田头走去。
父亲拉着平板车到了收割后的地中央,放下车把,用木叉子叉起豆棵装上平板车。
母亲也停住收割,小心地把镰刀放在地边,抱起收割掉的豆棵装到车上。豆棵一小堆一小堆地放在收割后的土地上。
平板车上的豆棵渐渐堆成一个“小山”。
父亲放下木叉,拿起绳子拴在平板车后的车边上,尔后从装上车的豆棵上方扔过来绳子,刹车。母亲也抓着绳子向下拉,刹紧车。父亲把绳子的另一头绑在车前把上,又试了试刹好车的绳子的松紧,才去拉车。
母亲拿起木叉在后面推车。平板车晃晃悠悠缓缓地出了田地,走上了田间小路。
平板车上的豆子闪动着黄灿灿的光芒。
12.正房堂屋内 日
父亲坐在小桌前抽烟,显得疲惫而慵懒,他的面前放着茶杯。矮方木桌的旁边铺着一张单人床,在父亲身后,靠墙还有一张稍微大些的高方木桌,放着台电视机。
13.厨房内 日
母亲在和面,打了两个鸡蛋在面粉里,又加了点水,开始揉面,左手里还捏着塑料水瓢。她揉了几下面,又向面粉里洒了点水。
14.正房屋内 日
父亲手捧着大塑料水杯,有些失神地坐着。
15.厨房内 日
母亲在擀面,面在面板上铺开成一张。
16.正房屋内 日
父亲从口袋里取出烟盒、打火机。他看看有些瘪了的烟盒,取出一支烟,取了一半又放回去,把烟盒和打火机都放到桌上。
17.院内 日
阳光透过柿子树叶照到地面上,电动三轮车停在树荫里。狗在三轮车的阴影里趴伏着,像是听到什么动静,猛地跳起来狂吠几声。
18.厨房内 日
面板上,切好的面条摊开着。母亲在灶台前烧火。青砖砌筑的节能灶,炉膛里火势正猛。
19.正房屋内 日
母亲把盛了面条的碗放在父亲面前的桌上。父亲放下水杯,把烟盒、打火机向旁边推了推,拿起筷子开始吃饭。他吃了一口面后,放下了筷子:蒜头呢?
母亲出去,片刻回来,把剥开了的蒜瓣放到父亲面前。
父亲吃好饭将碗推开,拿起烟盒。
母亲边吃饭边说:还吸,还吸,都快一盒了,一上午。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点着烟猛吸了一口。烟雾在父亲面前散开。
20.院内 日
大铁门响了一声。电动三轮车旁的狗跳起来,狂吠着冲过去。
母亲走出房门。
大门被推开,一个年轻人走进来。
母亲呵斥着狗,招呼着年轻人:建军,吃过饭了?
21.正房屋内 日
狗在门外时而叫一声。父亲让建军在饭桌旁的矮凳上坐下,自己才坐下。他拿起桌上的烟递给建军。
建军:叔,吃过饭了?
父亲:刚吃过。面条,快,做得快,吃得快。
建军:面条不挡饱,干活容易饿。
父亲:两大碗呢。
母亲进屋,用玻璃杯倒了一杯茶放到建军面前。
建军端起茶杯:茶叶不错,文学带来的吧。
父亲笑笑,似有些不好意思,还有点得意:过年带了两斤茶叶,还有点。
建军有滋有味地喝了几口茶,郑重其事地说:叔,有个事跟你商量商量。
父亲没有说话,扔掉了烟屁股,取过烟盒,看了一眼后揉作一团扔到地上。建军忙掏出自己的烟递给父亲,父亲接了点着。
母亲起身,片刻,拿了一包烟放在父亲面前。
建军:叔今年有七十吗?
母亲:七十二了,属猴的,虚龄。
建军:比我爹还大两岁。叔的身体比我爹强,我爹几年都干不动农活了,你还能割豆子,拉平板车。我爹还真不行。
父亲吸着烟,默不作声。
建军:叔,你看你也年纪大了,毕竟岁数不饶人,能歇着就歇着吧。我想把你的地转过来。咱两家的关系,我和文学还是同学,价钱只能比别人家的高,不能比别人家的低。这个,叔,你尽管放心。
父亲迟迟疑疑地道:都转?
建军:都转。
父亲吸烟,思索着。
父亲迟疑了好一会儿:种了一辈子的地,真不种了,还真舍不得!不干活,不活动活动,吃饭就少了,身子骨说垮就垮了。现在还能干动,多种两年再说。
建军:叔,你想干活,想活动活动,到我的果园来干活,还有工资拿,跟城里人一样,按时间上下班,到月拿工资。
父亲:再干两年。种了一辈子的地,说不种了真舍不得。建军你喝茶,尝尝这茶叶。
屋子里只剩下父亲和母亲。
父亲端起水杯喝水。
母亲:你咋不转?
父亲:能干动,再干两年,实在干不动,再转。再说吧。农民又没有退休,不种地干活,咋办?
母亲:你还能干动?拉一趟豆子,歇半天。
父亲瞪了母亲一眼:能干动!
22.田间小路上 日
母亲拎着塑料篮子走在前面,父亲拉着平板车跟随在后。太阳高挂在天空。
23.田地里 日
夕阳西下,父亲喝干了塑料水杯里的水,将水杯放在篮子里,拉起平板车向地里走。
豆棵在平板车上堆出了“小山”。
母亲:别装了。
父亲:这趟多装点儿,天亮。下一趟天黑,少装点。
母亲:车子装高了,有点歪。
父亲:你在一边推着。
母亲愣一愣神。
父亲拉着平板车出了田地,母亲在一侧推着。
24.乡间水泥路 日
父亲拉着平板车艰难地走在乡间公路上。水泥路延伸向村庄,村庄越来越近。
平板车上的豆棵歪向一边。母亲吃力地拥着。
母亲喊:豆子倒了,倒了……
说话间,平板车上的豆棵歪倒在地上。
父亲放下车,脸色铁青,满脸愤怒:叫你扶住,扶住!
母亲低声争辩道:车装歪了,我能扶住?
父亲抬高声音:你能干啥!
母亲:叫你少装点……
父亲:怪我,都怪我?
母亲:我早说车装歪了,你不听……
父亲:你走吧!
母亲停了会儿,却走向车子前头,伸手去解车把上的绳子。
村庄的上空,渐渐笼罩了一层稀薄的雾。村庄里嘈杂声清晰可闻。
乡间公路上,父亲和母亲把散落到地上的豆棵装上平板车。
25.正房屋内 夜
父亲坐在饭桌前的小板凳上,一丝光亮照进来,还能够看到他脸上的气愤。
母亲走进屋,开了灯。父亲依旧一动不动地坐着。母亲从橱柜里拿了几个馒头放在小塑料筐内,走出去。
父亲起身怒气冲冲地关了灯,又重新坐在小板凳上,一动不动。
26.村庄 夜
夜色笼罩下的村庄显得安详,点点的光亮从各个院落的高墙上射出来。
天空上挂着半轮明月。
27.正房屋内 夜
父亲一人坐在饭桌前。饭桌上,空碗、空碟摆在他面前。
母亲进屋收拾桌上的碗筷:热水烧好了,在外面盆里。
父亲没有动。
母亲:一会儿水凉了。
父亲语气中似乎还怒气未消:知道了。
母亲出去,又进来,直盯着父亲:水凉了。
父亲抬高了声音:知道了,听到了。
母亲:听到了,还不动?
父亲:你听天气预报了吗?
母亲:听了。没有雨,晴天。
28.正房屋内 夜
灯没有开,夜色中的父亲斜躺在小饭桌旁边的单人床上,他抽着烟,烟火一明一灭。
父亲坐了起来,摸过衣服穿上,走出房门。
29.院内 夜
父亲轻手轻脚地打开院门,回身拉起平板车出了门。
大铁门关上了,发出轻微的响声。
片刻后,母亲从正房屋中走出来。
30.乡间公路 夜
夜色浓密,父亲拉着平板车走在乡间公路上。他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声,停住脚,回头去看,见是母亲,有些不高兴。
父亲:你来干啥?
母亲:你去干啥?
父亲:你管我干啥?
说着,父亲拉动平板车继续向前走。
母亲:明天拉,不行?
父亲:下雨呢。
母亲:天气预报说没有雨。
父亲: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有个准头?老天爷听你的?
母亲:天气预报也惹你了?
父亲不作声。
母亲:看这一天的星,还有月亮,哪有雨?
父亲继续前行,他悠悠地说:拉到家才安心。
31.田地里 夜
平板车上的豆棵已经装好。父亲拉动三轮车,母亲说:我拉吧。
父亲说:你拉,你拉啥你拉?后面看着车,别再倒了。
说着,父亲拉起车。
平板车缓缓前行。
母亲:明天用电车拉吧?
父亲走了几步才回答:电车……
平板车走在乡间路上,在夜色中,向村庄的方向行进。
车子停住,父亲直了直腰,不由自主地伸手扶着腰。
母亲到车前抓住车把:腰疼了?我拉吧,到好路了。
父亲停了片刻,才把车子交给母亲。母亲把攀绳挂到肩上,开始拉车。
32.田间 日
收割后的田野显得空旷。
父亲端着塑料盆在田地里走着,抓起盆里的化肥撒向地里。母亲在他的不远处,也在撒着化肥。
电动三轮车停在田间小路上,车厢里斜放着两袋化肥。
不远处,大型旋耕机行驶在田地中。拖拉机走过,土地被翻耕。
33.院内 日
院内放了玉米的低矮木架旁有一堆散放着没有剥皮的玉米棒子,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剥玉米的外皮。她将多余的外皮扯掉,留两三片皮,两个打结编成一串。旁边不远处,有打结好成串的玉米挂在木棒搭成的横梁上晾晒。
柿子树上挂满了果子,太阳的光透过柿子树叶散落下来。树下,狗悠闲地散着步。
父亲走进来,有些不悦。母亲想问什么又忍住。父亲坐在她旁边的一个小板凳上,开始剥玉米。
父亲和母亲身边剥了皮打结成串的玉米堆成一堆。父亲起身,拎起几串玉米搭在了木棒横梁上,回来后扫了母亲一眼:小心点,皮都扯掉了,怎么晒?
母亲正巧把一根玉米棒子的表皮全扯掉了,她随手将玉米扔到了身旁的塑料布上。不大的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上面都是剥净了皮的玉米棒子。
母亲振振有词地说:这不一样晒,晒得快。
父亲坐下剥着玉米:就你嘴硬,话多,有理……
母亲:你有理,你说得有理!你说得对,都说不过你!(低了点声音,自言自语)剥个玉米棒子,这么多事!
父亲:你……干活就是马虎,瞎糊弄,糊弄谁?还不能说了?
母亲:让你说,你想说啥说啥,你想说谁说谁,你不嫌累你就说,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人拦着你,没有人不叫你说!
父亲一下把手里的玉米棒子扔出去老远。
母亲一愣,住了嘴。
父亲:我说,我就说,我还说!
父亲起身去拾起了扔出去的玉米棒子,看了看,赌气似的把玉米扔在塑料布上的玉米堆里,走回来在小板凳上坐下。
母亲看了看父亲。
父亲瞪了母亲一眼。
母亲低声道:不叫人说话,都当哑巴。
父亲又瞪了母亲一眼,欲言又止。
母亲:今天能犁地吗?
父亲:机子在北地,都定好了,抽不出来。
母亲:我说用收割机割,你不用。我说用电瓶车拉,快,你不用。我说,都种玉米,收得快,你不听。割了三天半,这点豆子,错过去了。地,犁不上了。
父亲:明天不犁,后天犁。说好了。
母亲:还明天不犁后天犁,人家的麦子都出了。耽误工夫。
父亲低头不语。
母亲:说了不听,说什么就是不听。不识劝。
母亲站起来,拎起自己打好结的玉米串到了玉米架边。
父亲大声吼着:我说不用收割机了吗?人家收割机在别的地,调不过来,我也想赶时间。我不是用电瓶车了吗?我用电瓶车了!
母亲:用了电瓶车还是三天半,耽误了时间,犁不上地……
父亲:你没完没了,成天嘟嘟囔囔,嘴不闲着,也不嫌累!
母亲:我就说,我不嫌累!还不让人家张嘴了?
父亲:说!说!反了你了!
父亲一下站了起来,向母亲放玉米的地方跨出去一步,把手中的玉米棒子扔了出去。玉米棒子砸到玉米堆上,落到母亲脚下。
母亲有一丝慌乱:就是反了我……
玉米架倒了,母亲也随着倒了下去。掉落的玉米砸在了母亲的腿上。
一片静寂。片刻,父亲看了看,有些诧异,试探地喊着:咋的啦?
没有回应,父亲的神情骤然紧张起来,两步跨到母亲身边。
父亲拉了母亲一下。母亲双眼紧闭,没有反应,手有些颤动。
父亲飞快地把压在母亲腿上的玉米抓起来丢到一边。
父亲去抱母亲……
父亲背起母亲向大门外跑去。
34.村庄路上 日
父亲背着母亲小跑着,迎面走来一个人。
那人:叔,咋的啦?
父亲喘息着:你婶,不好了……
父亲说着不停歇地向前跑。
那人:你去哪儿?
父亲:医院。
那人也随着父亲跑了起来。
父亲:找文峰,开车。
狗跟着一会儿前一会儿后地跑着。
35.公路上 日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
车内,父亲满脸焦急地搂着母亲坐在后排。
年轻人崔文峰在开车:叔,镇医院,还是县医院?
父亲:县医院。
崔文峰:带钱了吗?
父亲神色愧疚:慌得……没有。
崔文峰:给文学打电话,叫他准备准备。
父亲接过崔文峰递过来的手机,按着号码。
崔文峰:问问文学,县医院有没有熟人,找找熟人,方便住院。
父亲:我问问,我问问。
36.县医院大门外 日
汽车停在了县医院大门外,父亲先下车。
站在大门旁的崔文学正在焦急地东张西望。看到下了车的父亲,他赶忙奔了过去。
父亲从车里扶下母亲,崔文学把母亲背在身上:已经联系好了,找的是内科的赵主任,正在病房等着。
崔文学背起母亲急匆匆地向医院里走去。父亲也紧跟着一路小跑。
37.县医院 日
崔文学背着母亲走出电梯,父亲紧跟其后。
崔文学背着母亲走进医生办公室,几个医生站起来,一个头发花白、五十多岁的医生迎了过来。
崔文学:赵主任。
赵主任:直接去病房,二十六床。
崔文学背着母亲忙转身出了医生办公室。
38.病房内 日
崔文学把母亲放到病床上。赵主任和几个年轻医生围过去检查,同时询问着父亲。
父亲:正好好的,说病就病了,正剥着玉米,站起来挂玉米,就倒了,不省人事了……好好的,病就来了……
赵主任:发病前说没说头疼?
父亲:没有。
赵主任:没有高血压?
父亲:没有……也没量过,不知道。
崔文学: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好。
父亲:是,很好,前天还割豆子,昨天还撒化肥,今天剥玉米,不误干活。好好的,说病就病了。
一个年轻的女医生:这么大年纪还干活?
父亲:农民,不干活咋好,咋活?
年轻女医生还想说什么,被赵主任制止了。
赵主任:做个CT吧,不行再做核磁共振。
39.CT室外 日
父亲焦急地等待着,不时看看CT室的门。
40.病房 日
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滴落着。
母亲躺在病床上。崔文学坐在病床前的小椅子上盯着母亲,他伸手握住母亲正在输液的手。
父亲站在病床前,不知所措。
崔文峰推门进来。
崔文学站起来:谢谢文峰哥!
崔文峰:这会儿咋样?
崔文学:高血压引发的脑溢血,得住院观察。
父亲:赵主任看的,叫先输液。
崔文峰:没有生命危险吧?
崔文学的神情黯淡下来,父亲和崔文峰面面相觑。
崔文峰:有需要我帮忙的吗?
崔文学:没有了,已经够麻烦文峰哥了。
崔文峰:说的哪里话?婶病了,再怎么说也……叔,实在没有事,我先回去了,家里正忙,耕地呢。
父亲:好,好,你先回去。
崔文峰道别离去。
父亲沉吟一会儿,对崔文学说:你一个人行不行?
崔文学沉吟片刻:也行,我看着。赵主任也说不算太严重,先输液观察,应该没有多大的事情。
父亲犹犹豫豫地说:那我先回去一趟。家里……门都没锁。
崔文学点了点头,显得有些无奈。
41.客车上 日
父亲坐在回家的客车上,显得心神不宁。
前面隔了一排的一个小伙子正在用手机打电话,父亲紧盯着他的手机。小伙子收起手机。父亲一下站了起来,迟疑着又坐下。
前排另一边一个小姑娘用手机听着歌,手机攥在手里。父亲直盯着她的手机看。
42.车站 日
车到站了,人们纷纷下车,父亲也木然地跟着下车。下车后,看着不远处小姑娘手里的手机,他无奈地转身走开。
43.村路 夜
乡村被夜色笼罩着,黑暗中的村路上,父亲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向前走着。
一户人家的红漆大铁门紧闭着,院内二层小楼的窗户里透射出灯光。父亲在门前停住,拍打着铁门,同时喊着“安全,安全开门”。院内的狗狂叫起来,跟随着父亲的狗也对着院内示威似的叫了几声。
一会儿,院内传出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有人问:谁呀?
44.农家院前 夜
父亲从大铁门里走出来,大铁门随即咣当一声关上了。父亲停留片刻,才动身离开。
45.另一农家院门口 夜
一个低矮红砖院墙的小院,院门是窄小的木门。木门吱呀呀地开了,灯光也随之射出来,父亲从门里出来。
父亲回身对送出来的老年男子说:叔,你回去歇着吧。我走了。
老年男子:得病了,也别急躁,咱慢慢治。
父亲:我知道,知道。我跟文学都说了。
老年男子:现在怎么样了?
父亲:我回来的时候,还在输液。文学看着呢。
老年男子:文学是个孝顺孩子。
父亲含糊其词地应着:是,是,文学在看着,还在输液……
老年男子:再打个电话问问。
父亲:我回去就打。
老年男子:看的人手够不够?文学还要上班,不行,让你婶子去。
父亲:不要不要,文学能行。我明天就回去。
老年男子感慨地说:去看着,不能都指着文学。文学,孝顺孩子!
父亲:叔,你回去吧,歇着吧。
老年男子:你千万别急,急躁,你就这个性子。这会儿可不能由着性子。
父亲低声应着。
46.乡村公路 夜
父亲在夜色中黑暗的村间公路上走着,狗在他的身边跑动。
47.厨房 夜
父亲掀开锅看了看,放下锅盖,又拿起擀面杖抖动了一下。
48.正房屋内 夜
父亲坐在手摇玉米脱粒机前,他身旁堆着玉米棒子。父亲拿了一根玉米棒子放入脱粒槽内。
一根玉米脱完粒,父亲一动不动,许久,回过神来,起身拿起电话,按了几个数字,又放下了电话。回转身坐下,继续给玉米脱粒。
49.病房内 夜
灯亮着,崔文学一动不动地坐在病床前,紧盯着母亲。
崔文学的妻子郝燕和儿子崔凯走进来。
郝燕:妈的病怎么样了?
说着,郝燕和儿子一起走到病床前看了看。
崔文学:正在治疗,用药,输液。
郝燕:只输液能行吗?
崔文学:治疗方案是赵主任提出来的,整个科室研究的。
崔凯:爸,奶奶能好吗?
崔文学:能好,当然能好。赵主任说不算严重。
说话间,崔文学盯着母亲。母亲看上去神情安详。
郝燕:晚上吃什么?爸想吃什么?
崔文学:你们吃吧,我不想吃。
郝燕:爸呢?他想吃什么?
崔文学:爸回去了。
郝燕有些吃惊:回去了?妈得了这么重的病,他能回去?他也真放心……
崔文学:家里也有事,来的时候大门都没锁。家里忙,正犁地呢。
郝燕:家里再忙,还能有看病要紧?妈都病成这样了,他也能回去,心可真大!是那几亩地要紧,还是妈这病要紧?
崔文学:少说两句吧。你们回家吧,崔凯还要写作业,我在这里看着就行了。
郝燕:你自己能行?
崔文学:行。
50.县城 夜
县城灯火辉煌。“县人民医院”几个大红的字在住院部大楼上闪耀。
51.病房 夜
崔文学依旧坐在病床前,表情失神又无助。
母亲仍躺在病床上输液。输液瓶内的药液一滴滴落下,不急不慢。
崔文学起来俯下身看了看母亲,拉着母亲的手动了动,不见反应,他失望又失落,还有些紧张。
病房的门开了,赵主任走进来。
崔文学赶忙站起来招呼:赵主任,我母亲怎么还不清醒呢?
赵主任:不要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急不得。当然,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崔文学:赵主任,不是,不是我急。我是想问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这,只输液,也……
赵主任:你母亲,看CT,出血量不大。这种情况一般不考虑开颅。当然,家属的意见和诉求,我们也会考虑。你们家属……就你一个人?
崔文学面有难色,口不择言:我父亲回去了,家里有事,正是农忙。
52.CT室外 夜
医院走廊空无一人,小推车在CT室门外停着。崔文学背着母亲出了CT室,把她放在小推车上。
53.病房内 夜
护士重新给母亲输液,完毕后,护士离开。崔文学站在病床边。
病房的窗户渐渐显出一丝光亮。
54.农村 夜
一点亮光渐渐在夜空中显现,农村的上空飘荡着一层稀薄的雾气,村庄一片静寂。
村路上,影影绰绰能够看到人影。父亲骑着自行车出现,飞快地驶向村外。
55.公路上 日
天色又亮了些,客车在公路上疾驰。
憔悴的父亲坐在车上,样子疲倦,他紧紧地抱着一个大包。
56.医院楼梯 日
医院楼梯空无一人,墙壁上的灯还亮着。
父亲背着大包气喘吁吁地小跑着上楼梯。
57.病房内 日
父亲推开门,崔文学惊得站了起来:爸,你来了!这么早……
父亲:早啥,天都亮了。
父亲说着,蹲下身把大包塞到了病床下面。
崔文学抬手关掉了房间的灯:爸,我妈……
父亲:医生怎么说?
崔文学:夜里又做了个CT,没有什么变化。我想……我想动手术。
父亲:听医生的,咱又不懂。动手术……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咱得听医生的……
崔文学:可……我妈还不醒!
父亲:听说前庄有个病人,也是这个病,在医院里三天三夜才醒,现在也是好好的。别急。
父亲抬手在崔文学的肩上碰了一下,似拍又像是抚摸。
崔文学:你……吃饭了吗?
父亲:我不饿。
崔文学:我去买几个包子吧,我饿了。
父亲:那你去吧。
58.病房内 日
崔文学拎着包子和豆浆进来,捧到父亲面前。
父亲:你吃,你吃。我不饿。
崔文学没有动,父亲只好捏起一个包子。
崔文学把包子放到床头柜上,取过豆浆,插好吸管递给父亲。父亲没有接,却从怀里掏了个小布包给崔文学。
崔文学有些疑惑,没有接。
父亲:看病,得花钱。
崔文学:我有钱。
父亲:你先拿着。
崔文学没有动。
父亲把小布包硬塞进崔文学的口袋里。
崔文学有些动容。
门被推开,一个护士走了进来。父亲惊慌地把拿着包子的手背到身后。
59.病房走廊 日
崔文学的妻子郝燕和儿子崔凯走到病房门前。崔凯手里拎着饭盒。
60.病房内 日
郝燕和崔凯走进病房,父亲和崔文学都站了起来。
郝燕:爸,你回来了!回来这么早?
父亲:回来了。
郝燕:爸,不是我说你,昨天你就不应该走。妈病得这么重,文学一个人在这儿,万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可怎么办?文学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崔文学:好了,别说了!
崔文学说话时,下意识地摸了摸父亲塞了小布包的那个口袋。
郝燕翻了个白眼。
父亲在一旁赔着笑。
崔凯:奶奶还没有醒?
崔文学:还在治疗,医生说要观察。
崔凯:这么长时间!
崔文学有些无助地说:医生查过房之后,我再去问问。
父亲:别老去麻烦医生,医生会放在心上的。老去问不好……
郝燕:爸,你好像不担心似的……
崔文学拉了妻子一把。
父亲:凯凯,你今天不上学?要去上学。
崔凯:今天星期六。
父亲自言自语:星期六,哦,星期六……
郝燕拎过饭盒,打开:我也不知道爸这么早来,带的饭也不够。
父亲:我吃过了。
郝燕有些惊异:爸,你都吃过了!
崔文学:我不饿。
郝燕:不饿也得吃点,这一夜没有合眼,哪受得了。(转回头对父亲说)爸,你什么时候再回家,给我们带点蔬菜。现在菜市场卖的菜,都是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化肥、农药、添加剂、催熟剂,不利于健康。我们无所谓,关键是崔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明年就要高考了,饮食可得注意,小心。
父亲:我回去带,明天……后天,看情况。夏天过去了,黄瓜、豆角、番茄,都没有了,只有白菜、南瓜、萝卜这些个。
崔文学白了妻子一眼,转身出去了。
61.病房走廊 日
崔文学靠在墙上,看着别人从眼前走过。他从口袋了摸出烟,停顿了下,又放回口袋。
62.病房里 日
父亲一人坐在床前。护士进来换输液瓶,他赶忙站起来。
崔文学跟着护士进来,看了看输液瓶:这药,跟昨天的一样呀。
护士:医生开什么药,我们就用什么药。
护士向外走,父亲的腰弯了弯。
父亲赔着笑脸:谢谢,谢谢大夫!
63.街头 日
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有些拥挤。
64.住院部楼梯 日
崔文学在楼梯上徘徊,上上下下。
父亲的身影出现在楼梯口。
崔文学低头走上楼梯,抬头看到父亲,愣住。
父亲怜爱地说:回屋歇歇,睡一会儿。
65.病房内 日
崔文学靠在椅子背上坐着,眼睛直愣愣地盯着前方。
父亲坐在床沿上,慢慢地伸出手。
父亲的手滑过母亲的脸颊,手指停在了母亲的眼睛上。父亲的手指动了动母亲的眼皮。
父亲抓着母亲的手。
崔文学一下站了起来。
父亲:你,干啥?
崔文学:我再去问问!
父亲:上午你都问两次了。你是医生,你烦不烦?
崔文学:可是,我心里急!
父亲:坐下!听话。
崔文学无奈地坐下。
父亲:尽人事,听天命……
父亲的神情苍凉,无助。
66.病房内 日
病床上母亲静静地躺着。突然,母亲微微动了一下。
坐在床前的崔文学一惊,忙站了起来。旁边站着的郝燕和崔凯也挤到床前。
崔文学急切地喊:妈,妈!
母亲一动不动。
崔文学失落地跌坐在椅子上。
郝燕:你去吃点东西吧,两点了。从昨天晚上到现在,好歹吃点饭。
崔文学伤心和愤懑地说:什么好歹!
郝燕:我没有别的意思。看咱妈这样,你不吃东西怎么行……
崔文学:好了,别啰唆了!
郝燕:你不吃,咱爸也不吃。
崔文学:咱爸……爸呢?
郝燕:没看到,我进来就没有看到。
崔文学一下站了起来。
崔凯:爸,我去找找。
67.一组镜头
崔凯在病房、护士办公室、走廊、相邻的病房、门诊大厅、住院部楼前等各处寻找。
崔凯神情急切。
68.医院角落 日
住院部大楼旁有一个偏僻的角落,父亲埋着头蹲在角落里。
崔凯看到,走过去:爷爷,你怎么在这?找了你大半天了。
父亲猛地抬起头,站了起来。他的神情凄凉、哀伤。
父亲勉强笑笑:我闻不惯医院里的味儿,出来透透气。一会儿就回去……这……这就准备着回去了。凯凯,你咋不上学?
崔凯:今天是礼拜六,不上学。我已经告诉过你一次了。
父亲自嘲而无奈地笑笑:年岁大了,爷爷的脑子记性差了。
崔凯停顿了好久,才一本正经地说:奶奶的病会好的,一定会好的!
父亲平静了一下心情,低沉而舒缓地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脾气好,没跟人家吵过架,红过脸。干活,操劳。你奶奶这病,是累的!
父亲有些哽咽。
崔凯有些手足无措:我给爸打个电话,告诉他,你在楼下。
崔凯取出手机,手机却响了。
父亲一惊。
电话接通,崔凯的脸上现出喜悦的神情:爷爷,奶奶醒了!奶奶醒了!我就说奶奶的病能够好!
父亲淡漠地道:醒了……
说话间,父亲疾步向住院部楼门奔去。崔凯扶着他,也是一路跑着。
69.病房内 日
父亲和崔凯一前一后冲进病房里。
父亲喃喃自语:醒了……
母亲口齿不清地勉强硬挤出几个字:救我……干啥,天天……气你……
父亲的声音有些颤抖:救你,跟我吵架。
崔文学背过身去。
70.田地里 日
旋耕机在地里驶过,新翻耕过的土地沟壑渐次显现,延伸向前方。
父亲在新翻耕的土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快步向前走着。他一个趔趄,栽倒在土地上。
父亲艰难、吃力地爬起来,拍打着身上的土,望着渐行渐远的旋耕机。
平原,土地一望无垠,村庄点缀其上。
71.正房屋内 日
父亲和建军一左一右地坐在方木桌的两边,靠近父亲和建军的一边桌上各放着一包烟、一个打火机和一杯水。
建军端起水杯喝水。父亲端起水杯,又放下。
父亲:去年转地,都是九百块钱一亩,前庄后庄转地还有一千块的。你转地也是八百块,八百多。
建军:是的,那是去年的行情。今年不行了,收成差,蔬菜销路也不好,都亏着呢。我都不想转了,要不是看在我和文学是同学的情分上,还是叔你来找我,我真不想再转地了。
父亲像是自言自语:要不是看病急着用钱,还有你婶子得了这个病,要人照顾,我也不想转,我还想种两年呢。
建军:我知道,前两天你还说再种两年呢。
父亲近乎恳求的口吻:只能七百啦?不能再多了?
建军:不能再多了,你还要先给钱。不能再多了!
父亲咬咬牙,无奈地说:那就七百。得先给部分钱,你婶子看病用钱。你不能跟你婶子说,也不能跟文学说。
建军:不说他们早晚也会知道。
父亲:知道的时候再说吧。
建军:从这一季秋就开始了。叔,你已经种了,我也不能亏了你,我给你种子和肥料钱。
父亲:咱要签字、画个押。
建军:到村委会。
说着,父亲和建军几乎同时站了起来。父亲站起来的时候,有些不稳,晃了一下。
72.小菜园 日
院墙外的小菜园内,父亲低头采摘着茄子、南瓜、辣椒。他拔起几根萝卜,统统装在一个蛇皮袋子里。
蔬菜装了大半袋子,父亲拎了拎,有些吃力。他又摘了些装上,蹲下身,把袋子吃力地背起来,走出小菜园。
73.客车 日
父亲把装着菜的蛇皮袋子费力地拎上客车。
年轻的女售票员有些鄙视地看了一眼:这是什么?
父亲不无得意地说:菜,自己家种的菜,带给孩子。孩子说城里的菜上化肥,不好吃。这是自己家种的,不上化肥。
父亲摸了摸袋子,脸上充满笑意。
74.医院走廊 日
崔文学扶着母亲在来回走动。
母亲右臂无力地低垂,右腿拖在后面,被身体带动着拖行。
崔文学:这病主要靠锻炼恢复,多锻炼,肌肉就不会萎缩,长劲儿,恢复得就快,恢复得就好。
母亲:你,天天地,不上班。
崔文学:我调班了,耽误不了。
母亲关切地说:可不能耽误!
75.病房 日
母亲躺在床上输液。父亲坐在床沿儿,崔文学坐在椅子上,一起看着。
门被推开了,村里的崔文峰等几个人一起涌进来,挤了一屋子。人们七嘴八舌地喊着:婶子、奶奶、嫂子,怎样了,好了吗?
父亲:咋都来了?家里忙,不要来。家里都忙……
村民甲:早就该来看看了,这几天忙。
村民乙:顺便也逛逛县城。
村民丙:县城你没有来过呀?
村民乙:今天没有来过,这个月没有来过。
村民甲:自己也检查检查。婶子好好的,说病就病了,可得注意了。过两天也得带俺娘检查检查。
父亲:人老了都是一身病,跟机器一样,老了,零件上锈。
村民丙: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村民丙说过后感觉自己失言,忙躲到了人群中。
崔文峰:看着婶子这样,好多了,那天可是把我吓坏了。
母亲:多亏了文峰!
76.住院部大楼外 日
父亲扶着母亲走着。
父亲:你用力走,你得用力走!没有好的法子,只能自己锻炼,活动。不活动就可能瘫痪。你使劲儿,抬腿。你就是马虎,干什么都不上心,干活都是糊弄,凑合……
母亲:不要你扶!
父亲:你有病,不和你一般见识。
父亲几乎是拖着母亲在走。
母亲一脸汗水,显得有些吃力。
父亲:锻炼好了,咱们就能出院了。在这里住院,住院费、治疗费、药费,一天好几百,谁吃得消……
母亲:咱……这就出院!
父亲:想出院就锻炼,锻炼好了才能出院。
母亲使劲儿挣扎着向前走。
77.医院收费处 日
崔文学失落地离开了收费处窗口。
郝燕:怎么了?
崔文学压抑的声音:自己办出院了……
78.城乡公路 日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
父亲和母亲并排坐在车上。
父亲喜悦地说:你看,这麦苗都长多高了。
母亲:咱家的麦……种了?
父亲:当然种了。
田野里是满眼的绿色。父亲的画外音:下车,咱们租面包车,我问了,八块钱送到家。
79.小院前 日
面包车停在了小院外。
车门打开,父亲下车时,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他下车站稳抬头看,崔文学出现在他面前。
父亲满脸惊异。
崔文学叫了一声“爸”之后,俯身探头进面包车,把母亲抱出来,背在身上。
崔文学:爸,你去开门。
父亲手里的包裹都掉在了地上。
父亲小跑着到崔文学的前面,准备开门。面包车掉转头开走了。
崔文学:看你们出院了,我叫了辆出租车就追你们。出租车跑得快,跑到了你们前头。爸,你咋不说一声?
父亲开了大门,回转身,咧嘴一笑。
80.厨房内 日
父亲有些笨拙地和面。
崔文学坐在灶台前烧火:爸,我来弄吧。
父亲:我会弄。小时候,你奶奶教过我。这些年不干了,手生了。
崔文学盯着炉火。
81.正房屋内 日
父亲把一碗面条放在母亲床边的高桌子上,扶妻子坐起身,用被子垫在她身后。
父亲:面条里有青菜,打了个鸡蛋。
母亲用左手扯了扯右臂,有些颤抖地去拿筷子。
父亲拿起了筷子:我喂你,你手没劲儿……
母亲语气坚决:我吃,我能!
父亲迟疑着,母亲从他手里夺过筷子,夹了两下面条,手不灵活,没有夹住。
母亲手握着筷子插到碗里转动,把面条卷在筷子上送进自己嘴里,还有些得意地看了父亲一眼。
父亲退回来坐到矮桌旁的小板凳上,挪了一下面前的饭碗,开始吃饭。
崔文学低着头吃饭,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闪回)七八岁时的崔文学也是用筷子卷着面条,高举着,昂起头,从垂下来的面条一端开始吃,吸进嘴里,吃得很香。(闪回结束)
82.客车上 日
崔文学木然地坐在客车上。
83.院内 夜
夜色中的乡村很静谧。
柿子树在夜色中显得朦胧。玉米架一团暗色,灯光从堂屋中射出来。狗在灯光中走过,电视机里的声音传出来。
84.正房屋内 夜
母亲坐在床前的矮凳上,父亲蹲身在给她洗脚。
洗好、擦干,父亲把母亲抱到床上放下、躺平,盖上被子,端起水盆把水泼到了门外。
父亲重新回到床前,拉过母亲的右手臂,开始按摩胳膊,活动关节:多活动,通血脉,就好了,能动了。
母亲:今年麦子出得……好吗?
父亲:出得齐,长得好,旺得很。
母亲不作声。
父亲:不信,你去看看。
母亲:我咋看?
父亲:想看就能看着,我骑三轮车带你。
85.院内 日
电动三轮车正对着院大门,父亲不停地擦拭着车厢里和车厢边。
父亲在三轮车箱里放了个小椅子,又垫个垫子。
父亲把母亲从房中抱出来,放到三轮车的小板凳上。
母亲有些担心:这样……行?掉了。
父亲:我骑慢点儿,没事。又不远,你手扶着,抓紧。
父亲骑上三轮车,缓缓地驶出去。
86.乡村公路 日
父亲骑着三轮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身后是村庄。
母亲在车上神情紧张,她死死地抓住车厢,扭曲着身体。
母亲一头汗水,猛地喊着:有沟,有沟。
父亲回头问:哪有狗?
母亲:有沟!
父亲停住车,下来左右看了看。
父亲:没有狗,哪来的狗?狗没有跟出来。
母亲:有沟,有沟,沟!
父亲恍然大悟,指了指刚过去的路:沟,是沟。车子颠,我再骑慢点儿。
父亲上了三轮车,慢慢悠悠地向前骑去。
87.田野间 日
三轮车停在田头。田野里一片绿色,麦苗随风摇曳。
父亲站在车边指了指地里。
父亲:没有哄你吧,咱地里的麦子,长得好,长得壮,长得旺,比他们家的都好。
父亲信步走进了田地里,蹲下身,伸手抚了抚麦苗。
母亲坐在三轮车上一动不动。父亲在田地里蹲了一会儿才回到三轮车边。
父亲:看了吧,好吧——长得。
母亲:这地咱不转!种不动,就种草,割草,喂羊……喂羊。咱不转,我想的!
父亲自言自语轻声说:不转,不转……种地,种草,割草,喂羊……
88.院子里 日
父亲扶着母亲在院子里走。
母亲:你要看地,不能……老在家。
父亲:你要锻炼,锻炼要紧……
母亲:我自己……锻炼。
父亲:你自己怎么锻炼?
母亲:扶着……能!
父亲自言自语地陷入沉思:你自己能……
89.院内 日
柿子树的旁边栽了根柱子,在它们中间齐腰高的地方绑了一根细杆。母亲扶着杆子,拖着无力的腿在走路,走到一端再挪回来,到一端摆放的藤椅坐下歇息。藤椅的旁边放着保温杯,母亲拿起杯子又放下,起身再走。
院门开了,父亲走进来,走到母亲身边,先拧开水杯看了看。母亲扶着横杆站着。
父亲:你没有喝水,大半天了。
母亲:稀饭……不渴。
父亲:不渴也得喝水。
母亲:不渴……喝啥水?
父亲:医生说的。
母亲:医生说得……都对?
母亲挪了两步,停住:干活,一会儿……就回来。你干活,就是糊弄,不好好干……这才一会儿,就回来。
父亲没有说什么,把杯子递给母亲。
柿子树上的果实已经成熟了,黄里透红。枝头红的柿子绿的叶子交相辉映。
90.路边 日
父亲和崔文峰站在路边。
父亲:文峰,这几天去县城吗?
崔文峰:叔,你有事?
父亲:你婶子复查,去看看。
崔文峰:这几天不准备去,要去你包车。
父亲:不急,等几天也行……有去的,你叫我。
91.正堂屋 日
父亲、母亲正在吃饭。
母亲吃了一口馒头,放下,用小勺子挖一口菜吃下。
母亲:你问了?
父亲:问了,三遍了,崔文峰说叫包车。
母亲:包车?
父亲:包车,来回三百块,还要吃饭。
母亲:药……不多了。
父亲:就包车。
母亲:找文学。
父亲:文学也得找人找车,求人,还耽误上班。
母亲:那……
父亲为难地说:坐汽车关键得转车,到镇上得转,到县城还得转,到县医院还有好长的路。(又语气坚决地)我想办法!
92.院内 日
母亲坐在藤椅上沉思着。一会儿,她拉过身边的小板凳,扶着,一步一挪地挪到了正堂屋门前停住,歇息着。她坐到屋门前的台阶上,把小板凳推到屋内。
母亲爬着上了台阶,过了门,进入屋内。
93.屋内 日
母亲抓着小板凳爬到桌前,伸手去够桌上的电话。
母亲的手够到电话没抓牢,电话掉了下来,正砸到她身上。
母亲把电话机放在自己腿上,抓起话筒听了听,忙音响起。她才欣慰地长出一口气。
母亲按了两个数字键后陷入迷茫,努力地想着。
94.院内 日
三轮车的车帮上绑着一根细竹条,搭了个半圆拱的棚架,父亲正裁剪着一块塑料布。
父亲把裁好的塑料布蒙在了竹棚上,又用铁丝绑扎。
父亲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刚刚搭起的车棚,颇为得意。
父亲把母亲抱到车上,去屋里拿了个小布包和水杯出来,放在车厢里的母亲身边。
父亲驾驶着三轮车出了小院。
95.公路 日
三轮车在公路上行驶,旁边有汽车超过。
父亲神情肃穆地开着车。远处可以看到林立的高楼了。
公路口停着一辆警车,两名警察在路边检查过往车辆。
父亲骑着三轮车接近路口。
一名交警向父亲招手,示意他停车。
父亲赶忙停住三轮车。
交警走过来,敬礼:大爷,三轮车干什么去?
父亲:去县医院,看病。
交警转到车后看了看。父亲赶忙下车,跟了过去。
父亲:老伴儿半身不遂、高血压、脑溢血,行动不便,坐车得转车,不方便。
说着,父亲掏出烟递过去。
交警:大爷,三轮车禁止拉人载客。
父亲:这不是载客。老伴,自己家人,看病,就这一回。
交警:大爷,这样开车不安全,真不安全。大爷,你等会儿,我问问领导怎么处理。
交警离开,去打电话。
母亲的声音从车里传出来:我说……不行,你就……偏不听……就你能!
父亲:没事,没事。
片刻,交警回来。
交警:大爷,三轮车实在不能进城。这样吧,我们开车送你去医院。
父亲有些惊慌:不行,不行,那可不行,使不得!不敢麻烦你们。我想办法,想办法……
母亲车内的声音:你……就是……有办法。
父亲:我叫儿子来接,我给儿子打电话。
交警等待,父亲站在一旁。片刻,交警掏出手机示意给父亲。
父亲尴尬地咧嘴一笑。交警会意,凑近父亲,父亲说着什么,交警拨打电话。
一辆出租车驶过来,在警车附近停下。
崔文学从车里下来,先去跟交警打了个招呼,点头致谢。
父亲走过去。
崔文学:爸,你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去接你。
交警:大爷,这么远的路,骑三轮车太危险。
父亲:不敢了,以后不敢了。
崔文学:坐这个车吧。
父亲走到三轮车后,伸手把母亲搀扶下车。
下车后,母亲甩开父亲的手:不要你扶。
父亲讪讪地笑了笑。
甩开了父亲手的母亲,向前迈了一步,又小心地向前迈了一小步。
崔文学诧异又惊喜地道:妈,你的腿好了,能动了,能走了!
母亲:车里……晃荡,腿麻……歇会子,下车……能使上劲了。
母亲又向前迈了一步,步子迈得大,她一趔趄,父亲赶忙扶住她。
父亲扶着母亲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县城方向挪去。他们的头顶上阳光灿烂,天空蔚蓝。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