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类型电影的现状、建构与发展

2019-11-15韩婷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

电影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幻片文化

韩婷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分类是人类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类型是分类基础上结出的成果,文学与电影都有类型现象与类型研究,它植根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电影类型的形成受制于社会、文化、市场、观众、工业技术等诸多元素,它跟随社会与技术的变迁而演化,与社会文化尤其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之间保持着敏感而平衡的关系。于是,有的电影类型曾经辉煌一时而后衰落,比如美国的西部片;有的电影类型则凭借技术、文化的更迭而兴起,比如奇幻片、魔幻片、灾难片;有的电影类型会相对稳固、持久,比如警匪片、爱情片、动作片、悬疑片。总体上,世界电影类型的发展趋向多样化和类型之间的交叉融合,或者说亚类型日益丰富。

中国电影类型的发展又有独特的表现。从电影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类型电影制作一方面深受好莱坞影响,商业电影类型大致模仿、借鉴美片,比如滑稽片、侦探片、恐怖片;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气息浓郁的本土电影类型也在商业机制中孕育而出,主要有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家庭伦理片、武侠神怪片与古装片。新中国“十七年”到“文革”,虽然政治经济体制与电影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商业电影类型无从谈起,不过基于观众审美心理与电影创作之间的天然关系,形成了颇受欢迎的惊险片样式。改革开放之后,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类型电影的制作中心,再次从理论、观念到制作影响与冲击着中国电影业。尤其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之中,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类型电影制作的模仿借鉴显而易见,中美电影市场与文化呈现逆差状态。

回眸中国类型片的历史与现状,思考未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中国类型电影的成果与缺憾

从观念到制作主要以好莱坞为参照系,立足本土文化,趋向多样化。成果显著,但缺憾亦明显,主要表现在制作水平有限,模仿痕迹重,文化创意不足,科幻片与体育电影等类型落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关注电影类型。以之为轴,80年代的国产电影制作的典型类型是武侠片与喜剧片。内地武侠片起于与香港的合作,以《少林寺》为开篇,在中断三十余年后重现江湖,发展迅速;喜剧片是全世界观众都喜爱的电影类型,其创作也在“文革”之后重新兴盛,主要有陈强、陈佩斯父子的都市喜剧,张刚模仿日本《寅次郎的故事》编导的阿满系列等。都市爱情片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改观。战争片的制作在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传统中有了小范围的突破与调整,例如直面抒写伟人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尊重史实,关于辽沈战役的影片客观塑造了林彪的形象。也有反映农村生活的伦理剧情片,以《喜盈门》为例。当时自觉的类型制作意识薄弱,市场机制未健全,但可以参考“类型”概念来做初步的梳理与研究。广泛地看,电影类型研究不仅是一种观点与体系,也是一种角度与方法,适宜寻找创作的共同经验和法则。

20世纪90年代,尤其1994年引进大片之后,中国电影滑入低谷。1997年,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甲方乙方》展现出国产电影市场的希望之路。它以市民观众为目标,温和讽喻了某些自相矛盾的社会现象与社会心态,验证了电影与观众、市场、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它的喜剧性部分来自对原有叙事模式与文化价值模式的戏仿、解构,这种接地气的生活表达是国外电影难以企及的。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可谓中国式的电影类型,它积极学习好莱坞的叙事、场面与技巧,尽管很粗糙,但有努力成为主流类型的趋向。只是旧有的套路不再适用,而新的套路又无法驾轻就熟,所以呈现尴尬的局面。中国的类型制作有时未必以他者为尚,未尝不可以建构自己的叙事风格与影像风格,形成自己的气派。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形成的主要类型有喜剧片、爱情片、魔幻片、警匪动作片、怀旧青春片、战争片、小妞电影、恐怖片、悬疑片、动画片等,正不断丰富与拓展。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始于本世纪初的商业大片。类型的多元化是市场兴盛与富有活力的表征之一。中国电影类型边模仿、学习、借鉴,边积累经验,并不可避免地、自主自觉地展示出自己的伦理文化特征。例如,东方魔幻片《捉妖记Ⅰ》《寻龙诀》《画皮Ⅰ》《画皮Ⅱ》都折射出中国伦理化的爱情叙事框架与文化宗旨。《捉妖记Ⅰ》的叙事逻辑有些含混难解,既有人妖对立、人类捉妖,又有人妖之情、人妖互助,但最激烈的矛盾冲突发生在正统小妖王及其保护者与弑君篡位妖之间,归根结底演绎成了皇权斗争的戏路。而西方魔幻片《指环王》,因为改编自奇幻小说名著,所以主旨、情节、角色、气度不同,尤其获得奥斯卡奖的第三部,出色地展示了中土世界的人类在绝境中不丧失希望的勇气与意志,最终迎来了转机与和平。它的立意有超越与广博的境界。故而,同样的类型,因为社会文化差异,会导致价值观、叙事线索的差异,尽管它们的叙事章法相近。中西类型电影在比较中有助于知己知彼,取他者之长。统观中国的类型片,无论喜剧、爱情,还是警匪、动作,都有儒家的文化底蕴。这是特点,也有文化单质的不足,尤其在面对当代与未来社会,在价值观上应当有开拓,才能更有活力、创造力,更丰富。

中美类型电影的比较还揭示了一个捉襟见肘的事实——科幻片与体育电影的落后。科幻片理应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而不是模仿而来,它是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落后,电影工业基础薄弱,观众的科学素养与科学兴趣的召唤力不够,以致科幻片长期处于苍白状态,尽管科幻小说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年春节档期,《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的出炉和高票房,使2019年被称为中国的科幻元年,《流浪地球》更被《纽约时报》评价为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终于跃入‘太空时代’”。国产科幻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体育电影反映了大众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理念与体育市场的活跃度,这与奥运会获取奖牌数量的性质不同。目前体育电影虽有进展,以影片《我是马布里》为代表,但仍有很大的空间。电影类型的积累和发展能够反馈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强项与薄弱,以期不断充实。

二、类型电影的建构功能

类型电影具有人文与技术的建构功能,一旦形成类型生产的良性机制,能够促使电影产业基础的升级,因此应当致力于电影类型的自觉开创与多元发展,尤其是科幻片的发展。

类型电影是电影的工业基础、社会文化、制作方、观众乃至评论界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电影工业文化的影像象征。 一般来说,电影工业文化愈发达,类型就愈多样,自产能力就愈高。反过来,电影类型的发展无论自发形成还是有意为之,也必然对电影的人文与技术具有积极的建构作用。应当重视乃至高度重视电影类型的这一广泛而连锁性的影响力。

类型电影的建构作用源于电影的商业文化属性。新中国“十七年”到“文革”,电影观念过分强化了意识形态性质与政治宣教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观念回归至尊重电影的商业性质与产业性质。虽然电影体制与观念的变革经历了两次巨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属性的更改,而是从人为规范的属性结构回复到它们自然的结构状态,并得到恰如其分的位置。如今,电影“产业”已成为核心,同时仍重视电影“事业”。因此,一旦正视了电影的商业属性与文化属性,就必然重视类型电影的产业与文化建构力,并采取积极的态度予以实践,促使类型片具备更好的品质,形成更活跃的自动生产发展机制。客观地说,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存在历史的狭隘,但是它所被赋予的政治宣教目标得到了较理想的实现与维护;今天,中国电影致力于电影产业体系的完善,方向与目标变了,但系统化体制建设是共通的。从这个角度看,尊重电影本质规律,发挥类型电影的建构合力,能够使电影的商业文化生态更加健全。

类型电影的建构性质也源于电影的技术属性。虽然国内的电影类型已有奇幻片、喜剧片、爱情片、恐怖片、悬疑片、武打片、警匪片等,然而考虑到社会技术的自然演进,与好莱坞类型比较,科幻片落伍。科幻片是基于科学事实基础上的想象故事,是技术与科技文化含量较高的类型,应当尽快发展起来。胡克教授指出:“科幻电影是中国最应该发展的类型,但是也是最薄弱的类型……”[1]追溯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界学者即开始发文呼吁科幻片的制作,直到2019年终于有《流浪地球》这一标志性的作品问世。这说明在我国的电影创作中,编导的科幻想象故事的能力不足,尤其是科幻影像制作技术的支撑力不够。因此,致力于科幻类型的突破,就是开辟一条产业系统化的道路,激发相关电影艺术创作与工业技术基础的合作。电影制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以影像故事表达科幻想象的能力,同时,为制作科幻影像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也应声而起。科幻与技术之间彼此促进。一两部叫好叫座的科幻片,可以引发科幻片的潮流,慢慢从窄到宽,促进青少年、青年观影主体展开关于未来的想象与思考,探讨太空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话题。2019年春节期间关于《流浪地球》的各类话题层出不穷,科普类文章与青少年观众群的探索热情值得推助,吴京的评价切中了该片对于国产电影工业的重要意义:“它(《流浪地球》)给后面的人留下很多丰富的经验,给中国科幻电影留下很多丰富经验,同时这部戏7000人的工作量,它起码培养了7000人对于科幻电影的基础知识,多了7000个人才,这种贡献是巨大的。”[2]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关于未来社会生活图景的虚构想象,虽然是全人类的,却是美国式的。这些幻想不可能是唯一的。中国科幻片可以表达自己关于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像蓝图,展示中国的文化理念与智慧,同时也是全人类的。美国著名科幻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微博上与导演郭帆谈论科幻片时提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应该有文化自信,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科幻类型电影的开拓具有更深远的文化意义。发展科幻片就是模拟掌握世界工业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说:“当一个国家真正有科技实力的时候,才能拍出好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代表了中国最高的科幻电影实力。”国产科幻片理应兴盛。同样地,体育电影关于体育精神与理念、体育竞争与合作的表达,都需要再思考与推广。体育电影的发展,能够间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人类体育生活的发展。目前体育电影的平庸,折射出社会文化对体育这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方式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反映了体育市场号召力的疲弱。

人文与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两面旗帜,两者之间彼此影响。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包含着人类的欲望、好奇心、想象力、思维力、征服力、野心与理想,人文则在思索、欣喜、警醒、忧患着技术的正负能量,思考着人类与人性的可能变化。电影类型的丰富,在这两方面都能颇有作为,以电影故事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交流话语空间,这也将成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优良的表象。类型电影的核心是反馈人类活动形成有创意的优良影像故事。因此,对时代文化与技术潮流都应具有敏锐度,拓展类型电影制作的视角与视野。电影类型与技术、人文、产业的系统关系督促中国电影界重视电影类型的开拓与丰富,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促使中国电影业的软硬实力更加强大。

三、类型电影的商业与艺术经验的认知

电影类型是创作实践的产物,是开放式概念,重点还是应当细化研究电影类型的基本元素与常规技法,吸取类型电影之所以成功的商业法则与艺术品格,保证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推动国产类型片的发展。

电影类型的形成,首先在于制作了数量众多的同类作品,具有市场号召力;其次这一类型通常具有艺术出众的代表作品。当观众、业界与评论界谈到电影类型时,通常是基于对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的总结,电影类型研究的宽泛与类型概念的非统一性也是学术界所周知的,电影类型总是在动态变化中。当某一电影类型被确认与流行时,就意味着其商业法则与艺术规格彼此呼应,审美构成相对稳固,艺术特征相对成熟。类型电影是常态,也许并不理想,但很实用。类型电影的重点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异形》系列、《变形金刚》系列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衍生品的开发。由于类型电影是商业艺术,所以首要的应该务实研究其赖以成功的元素、技法、规则与文化,并根据目标市场予以调解。它们能够有效降低影片的成本、风险与制作难度,所以才经久不衰。

当然不是所有的类型电影都具有可模仿与可再生的商业品质。例如《2001太空漫游》被公认为划时代的科幻片,哲理、技法、创意都有,然而它难以被仿制。与之相比,神话式的《星球大战》更具市场生命力,形成著名的系列电影,其影响甚至波及音乐领域。同样,在魔幻电影中,根据名著改编的《指环王》也难以再现,《木乃伊》却能够产生系列片。类型电影天然具有个性与共性,它是各种因素共同孕育的,它既能够拥有骄傲的艺术产品,出自优秀的作者式导演之手;又能够产出大量的合格或良好的产品,迎合市场的需求。好的类型片对电影类型的创新与电影艺术文化的价值追求很有意义。即便那些平庸的类型电影,在有表达的企图和娱乐作用。

因此,对于类型电影的研究需要分层、分作品,关键是如何发现、创造与推动电影类型的发展,以开发、回应、审视、反思当代文化与人们的生存生活。类型电影必须对社会生活现象、文化潮流与未来趋势保持快速的故事反应力与创造力,这一点对于中国电影制作而言有待提升。

中国电影业需要以电影产品为中心,在艺术与技术之间进行更紧密的整合,带动相关行业的建立与市场;以文化价值为内核,创造多姿多彩的故事与方式、风格。换句话说,夯实电影类型产生的基础更为深远而重要,例如完善电影教育方法与体系,培育电影工业技术基础与培养人才,提高编导核心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增强人文思想的活跃创新。类型电影的生产在电影业中具有轴心驱动作用,为电影创作与市场服务,为建构优良的电影产业系统服务,为电影人才培养服务。

适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粗略梳理中国电影类型的发展道路,探讨电影类型的性质与功能,重视研究类型电影的经验,建构电影产业系统,为中国电影的今天与明天做更好的筹划。

猜你喜欢

科幻片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
中国电影类型化之科幻片的思考和发展
谁远谁近?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