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析论
2019-11-15何庭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何庭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一、隋炀帝及其形象简括
隋炀帝,即杨广。名英,小字阿摐,隋朝第二位皇帝。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后南下平陈。开皇二十年立为太子,继位后改年号为大业。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为叛军縊杀,唐朝谥为炀帝。在位期间,政绩斐然: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置进士科,开创科举;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征高丽,穷兵黩武。而这样一位政绩卓著的帝王,何以背负千古历史骂名呢?
隋的速亡造就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称谓。唐朝修史给予其谥号,谥曰 “炀”,即荒淫昏暴之意。按《谥法》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隋炀帝在历史上总是声名狼藉,其历史形象的塑造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弑父继位。关于隋炀帝弑父继位的历史记载,史书中有详细的描述。且不论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就隋炀帝继位而言,杨广作为隋文帝次子,在封建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下,本身不具备继承帝位的正统性,必然为传统史书所诟病。其二、为政期间的举措造就了隋炀帝历史人物形象。营建东都、修建运河,劳民伤财,不惜民力。三征高丽,急功近利,穷兵黩武。广置离宫,巡狩四方,骄奢淫逸,荒淫无道。其三、隋朝速亡奠定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人物形象。传统史家认为,隋末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隋的灭亡,而农民起义皆由炀帝为政举措的过失造成。诚然,隋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与隋炀帝的治国理政密切相关,然而历史上王朝的覆灭必然是多种历史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将其全部责任归咎于王朝统治的君主,难免有失公允。
二、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
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释和建构,受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书写也就很难反映历史的全部面貌。而一定历史时期对历史人物的书写和长时段以来形成的历史人物评价准则,总是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史书中的隋炀帝
传统史书对隋炀帝的书写多持否定态度,肇始于《隋书》,后《资治通鉴》大量吸收《隋书》,二者较为集中的代表了传统史书对隋炀帝的评价。 《隋书》确立了炀帝的“暴君”人物形象,为后世史学家和史书所承袭。
“炀帝爱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璋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荆忠民,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
由上文可知,《隋书·炀帝纪》在书写炀帝时,少年炀帝才识出众,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登上帝位后,对内实行暴政,对外穷兵黩武。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愈加凸显炀帝暴君形象。《隋书》由魏征主修编订,代表了唐朝官方对隋炀帝的评价。唐人对隋炀帝的评价很难达到公允,无论是出于王朝继承、凸显正统的政治目的,亦或是告诫君王纳谏、圣王明君之道,隋炀帝在《隋书》中总是留下了丑恶和失败的一面。中国古代圣王明君和昏暴之君作为对立面互存,而隋炀帝和唐太宗完美地诠释了明君和暴君的历史形象。尽管两位帝王的人生经历呈现出许多惊人的一致性,但后世史家的评价却是霄壤之别。究其根源,无非是传统史书对帝王的评判标准作祟而已。
此外,中国传统历史书写模式无疑在传统史书对历史人物评价层面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历朝修史,其政治目的显著,《资治通鉴》便是帝王为政的“教科书”。传统史家动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告诫君王,以史为鉴。后朝为前朝修史,多对前朝历史进行抹杀、批判和否定,以证明自己延续正统的合法性。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历史书写模式尤为注重政治和道德层面的评判,王朝兴衰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圣王明君的代表是儒家内圣外王的遵从者,皇帝德才言行必须符合儒家伦理规范。而隋炀帝和短命的隋朝却正是这一历史书写模式下的典例。
(二)通史著作中的炀帝形象
受传统史学的影响,建国以来通史著作中,史学家对隋炀帝的评价仍以传统史书为主流,隋炀帝历史地位仍然低下。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用四个章节:“炀帝夺宗”、“炀帝荒淫”、“炀帝黩武”、“隋室之亡”,描绘了隋炀帝“亡国之君”形象。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从游玩、耀威、开边、侵略四个方面把隋场帝描述成为一个“标准的暴君”。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对隋炀帝修建运河评价道:“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的需要的,即使隋炀帝不开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来开凿这一联系南北的新河道的。”历史上宏伟建筑的诞生是需要一定代价作为补偿的,大运河的修建固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免不了劳民伤财。而修建运河的代价却成为否定隋炀帝的依据,如此评价,总显得有些不够公允。在我们极力肯定历史上宏伟工程的同时,却又大肆否定和批判这些奇迹的创造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讽刺。
通史著作中的隋炀帝基本承袭了传统史书中“暴君”形象,这一代史学家笔下的隋炀帝多以传统史料为基础,受传统史学思想的影响,注重对隋炀帝生平以及为政举措进行梳理,多以肯定浩大工程的历史功绩,却鲜有正面评价隋炀帝。此后国内学者以“功过论”的主题争辩至九十年代。以“功过论”为主要准则评判隋炀帝,可以概述其一生的重大事迹以及其历史过失,但却不能反映历史人物的全部面貌。
(三)西方史学家视角下的隋炀帝
由于研究视角和文化因素的不同,西方史家的历史书写模式与传统史家存在诸多差异,我们可以从汉学家对隋炀帝的书写中窥探一二。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史家给予隋炀帝较高的评价,其中尤以《剑桥中国隋唐史》为著。书中给予隋炀帝很高的评价,从“儒学和学校的恢复、建立洛阳新都、全帝国交通体系的完成、中国势力的继续扩张”等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一位政绩卓越的皇帝。“从当时背景看,他并不比别的皇帝更暴虐。炀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独具风格的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很适合巩固其父开创的伟业。”法国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伟大的历史》给予隋炀帝极为肯定的评价。“杨坚的儿子杨广(隋炀帝)是个了不起的君主,或者更准确地说,他的统治时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期(604—618)。”
西方史学家视角下的隋炀帝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一位政绩卓著的皇帝,并对中国传统史学家对隋炀帝的苛责予以批判。在西方史家笔下,炀帝的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唯一的“暴政、暴君”,而是一位具有真实历史人物性格的皇帝。其评价也不再拘泥于以帝王政治功过、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较之于中国传统史家对炀帝的评价,西方学者著作中的炀帝具有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历史书写受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家笔下的隋炀帝人物形象也就显得丰富多彩。传统史书和史家笔下的隋炀帝是暴政昏君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下的“悲情天子”。传统历史书写模式由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所决定,在较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却不是历史的全部内容。历史书写中的炀帝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历史学家的主观构建,并非真实的帝王杨广。而真实历史中的隋炀帝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后人研究历史人物总归是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但这却不是历史人物的全部。
注释:
①(唐)魏徵.《隋书》卷4《场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②王仲荦.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5.
③(美)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④(法)勒内·格鲁塞 .伟大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