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感伤主义的表达

2019-11-15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电影文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帕特里克曼彻斯特悲情

吴 言(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影片伊始即是过去的海边故事,漫长而晃动的海上画面,零星散落的浮标、船只,空灵的背景乐将观众拉入情景当中——李·钱德勒和他的侄子帕特里克·钱德勒正在船上打闹。李向帕特里克描述他所认知的有限的世界,并抛出了“如果你要带一个人去孤岛,你会带谁?”这样的问题,也许是一语成谶,多年以后,李和帕特里克各自失去挚爱,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艰难的时光。在叙述风格上,影片画面语言略显单薄,没有斑驳的色彩和花哨的镜头,只有平铺直叙般的叙事,在平静而真实的画面之下,揭露出了更为残酷的人生,李犹如一个生活的观望者,铲雪、修水管、倒垃圾,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索然无味的生活。冷漠的表情,惜字如金的对话,还有一帧一帧的空镜头,生活就如同被冰冻起来一样,没有温度。

而在李接到电话后,场景开始有了变化,故事逐渐拉开了帷幕,李要处理哥哥的后事、照顾侄子,还要面对充满悲痛记忆的曼彻斯特,他的创伤逐渐浮出水面,命运的事故摧毁了他的一切——由于他的疏忽,三个孩子在火灾中丧生,他因此消沉,离开了曼彻斯特,在波士顿陷入了困顿而哀伤的境遇。

一、悲情主义与个人心理的具象化阐述

人们在承受悲痛时的表现通常有两种:一是夸张而戏剧化的情绪爆发,或是哭泣或是暴躁;另一种则是隐忍的克制和无法名状的哀悼。前者可以通过表演者的演技来实现,而后者则更需要环境的烘托和叙事结构的铺垫。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李将二者完美融合,既表现出了悲痛欲绝的那种张力,比如他在警局抢枪自杀时的决绝和在酒吧和人斗殴时的暴烈,又借助日常生活里的诸多片段表现出了哀莫大于心死的悲情——在医院得知哥哥死讯时的沉默,不流泪的感伤才更触动人。从莫大的悲恸转换到无言的俯视,从强烈的矛盾冲突转化到稀松平常的生活细节,在一动一静中表现出了那种对生死无常的无力感和对曼彻斯特这座饱含悲伤的城市的冷漠。[1]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由于痛苦所产生的不通人情的态度是合乎人情的。过分地合乎人情!”尽管已经过了五年的时间,但仍旧无法让李忘却伤痛——他的失误害死了三个孩子,毁了一个家。这是他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也是他冷漠和哀痛的来源,影片在揭开这一悲惨故事时,设置了诸多悬念,让观众从与李相关的人身上寻找线索,并跟随着李内心情感的变化而逐渐了解真相。在明白了前因后果之后,更能理解为什么李面对死亡时的沉默,他抵触曼彻斯特、抵触照顾侄子,他在和周围人交流时僵硬的表情和言语,透露出了他平静面容下的暴烈情绪。当爱逐渐死去,人不过是活着的坟墓,当爱与善念走远,社会不过是装满躯壳的坟场,我们相信影片中的悲情是复杂的集合体,在麻木隐忍的背后是激烈澎湃的情绪爆炸,在冲动愤懑之后是无限的失落和空虚,这种难以言说的悲情在影片中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表达,也正因为有这种悲情主义的存在,影片结构和精神内核才得以升华。

情景交融是艺术表达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充分利用了景象的重复性表达,将主人公李的内心情感和他所看到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是恰到好处的借景抒情——曼彻斯特的公路、车内的人像特写,每一座房屋、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曾经熟悉的朋友,都隐藏着一份不愿被提起的回忆,都蕴含着主人公内心的哀伤,而这些元素贯穿了整部影片,组成了这座名为曼彻斯特的孤岛。片中多次出现了雪的景色,落雪的城市,铲雪的李,叔侄两人在教堂外的漫步,雪是曼彻斯特的基调,它包裹着李,隔绝外界,如同一层厚厚的保护膜,让李看起来那么冷漠无情,也保护了李那颗破碎的心。片中李在签署哥哥遗嘱时,律师对他说“你的痛苦没有人可以理解”,然后李几度望向窗外,单调的雪景和清冷的色调把观众拉入到李的回忆当中,未曾经历便只能是看客,李所承受的创伤是外人所无法理解的,就如同深蓝色海洋中的那只小船一样,只能孤独前行。

二、闪回交错的意识流叙事手法

《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叙事上运用了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主人公不间断的心理活动来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切换,以纯主观的脉络来阐述文本主题。而这种意识流的叙述更像是解谜,将过去的记忆穿插到当下的场景中,主人公李的每一次回忆都为大家交代了背景,并不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关于过去的插叙过程中,导演选择了直接性的跳跃,没有过多的铺垫,就是忽然间的闪回记忆:李驾车回到曼彻斯特,透过车窗看到熟悉的房屋和树木,闪回到他在船上吹海风的画面;李和律师谈论侄子监护权时,闪回到他和他家庭的场景里,每一次闪回都是内心的探索,无法从过去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只能深陷在空间和时间的深渊中,久久徘徊,无法自拔。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往事温情和悲惨当下的反差对照,是失落也是无奈。以前的李热情幽默,和妻子相爱,与朋友嬉笑打闹,是幸福而欢乐的小人物,他有着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而现在的李却是另一番光景,他得过且过、心如死灰,偶尔会暴怒打人,在面对侄子朋友的母亲的邀请时,犹豫不决,最终还是拒绝,即便是面对他人的主动交流,他也表现出一种冷漠无情的模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与痛苦。[2]

在过去的记忆里,画面色调是鲜活的,背景音乐也能让人感受到温情的存在,而当下的现实生活则是简陋而贫乏的生活,寒冷而阴暗的画面表现,不断穿插的闪回式叙述,让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更加清晰,给人以内心的触动。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感伤主义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一物一景都成为主角内心的情感表述,就这一方面而言,影片的意识流手法无疑是极佳的——超脱于传统的叙事,不遵循因果,只跟随内心,没有时间线的故事,不能被定义的往事,也从侧面告诉人们,李从来没有活在当下,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停留在过去的那段凝固的时空中,如溺水的人一般,无法逃离。那场火灾所带给李的创伤是巨大的,无法被治愈的,这种创伤扎根于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李,即便是外界的温暖也无法抵达内心,融化不了精神的疾苦,所有的记忆闪回和精神追溯都是无法消弭的阵痛。当然,这些闪回的影像里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李和侄子在船上亲密无间的玩闹,李和妻子恩爱甜蜜的幸福时刻……这些微妙而难以忘怀的记忆深深地羁绊着李,他在悲喜交加的时空里沉沦,在温情和痛苦的旋涡中盘旋。

三、多线并置的构建与反传统式结局

影片用了很大一部分内容来阐述李和他侄子帕特里克的交流,他们虽有血缘关系,但却表现出了相似的陌生感,李失去了亲爱的孩子和哥哥,而帕特里克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父亲。在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上,影片搭建了两条迥异的脉络,李想要放弃帕特里克的监护权,并且迫切地逃离曼彻斯特,不想与周边的人交流,不接受邻居的好意;而帕特里克却相反,他习惯于曼彻斯特的生活,想要留住所拥有的一切,在父亲葬礼结束后他希望李住进父亲的屋子里,而这一切却不是李所能接受的。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李不是一个好叔叔,他放任自我,放任帕特里克,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资格教育帕特里克,也因为这样,受到创伤的叔侄两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他们两人之外,还存在着第三条线,即是李的前妻兰迪,兰迪在遭受悲痛后选择了重新开始,她嫁给了温文尔雅的男人,孕育了新的生命,并且主动联系李,希望出席李哥哥的葬礼,后来在街上与李偶遇时,她哽咽着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无论怎样,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永远都无法愈合。”而李却一味逃避问题,不愿面对,即使在面对前妻邀请吃饭时,也是茫然地摇头,从他们的对话中不难猜出,兰迪曾经对李说过非常恶毒的话,她为此而懊悔,也为李所背负的痛苦而自责。三个人物三条主线,构成了残忍而悲情的故事,谈不上谁对谁错,他们只是在人生轨迹的岔路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李选择逃避,帕特里克选择怀念,兰迪选择了遗忘,对他们来说可能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3]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美好的结局,《海边的曼彻斯特》从来不是一个温情故事,观众在影片里看不到主人公乐观的新生活,也看不到悲痛的消融,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内心支离破碎的男人,默默独自承受着一切,不停地在逃离。所以说这部影片是反传统式的结局,它表现的是一种忧伤的情致,是大多数人所不愿看到的悲伤,但现实也许恰恰如此,总是夹杂着无奈和心酸。这样一个小人物真实的悲喜心路,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在感伤和失落中挖掘出了更多的东西,它是悲剧里的温情,是绝望后的阳光,是无数次辗转反侧之后的决然,是一种在深渊里凝视美好的祝愿。卓别林曾经说过“我挚爱悲剧,因悲剧的底处,常有某种美丽的东西”,这种美丽是对命运的抗争,是热切生活的来源,激励着人们去珍惜生活,拥抱温情。

四、悲喜夹缝中的无限创伤和有限温存

“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马戏团,它让你兴奋,却让我惶恐,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情感细腻、叙事精妙的佳作,它在动静结合中讲述了一个亦喜亦悲的故事,不必纠结于李是否真正能够得到救赎,因为答案早已经给了出来。李尝试自杀过,也暴怒过,他投身于绝望当中,又慢慢地从绝望中走出来,他经历过亲人的死亡,更懂得生活的珍贵,也许他的冷漠不是无情,而是深情。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那么悲剧同样的也是脱胎于生活当中,在生死无常面前,在动荡漂泊之中,有人逆势生长,逐渐自愈,也有人消沉颓败,缓慢腐朽,时间和空间在情感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留下深深的执念和浅浅的影像。

影片中的李直到最后也没有继承帕特里克的抚养权,但他却尽力为帕特里克安排好了接下来的生活,并许诺无论未来生活在哪里,都会为帕特里克留出一个床位,他们之间不仅是血脉的连接,更是李与曼彻斯特这座城市所有的故事之间的纽带。帕特里克曾经问过李为什么不想留在曼彻斯特,李抱着头重复地说他忍受不了了,他一定曾设想过开始新的生活,再为人父,照顾好帕特里克,但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打败了他,他所积攒的勇气还无法应对那些呼啸而来的悲痛记忆,他尽力了,他把自己所能做的事情都尽力去做好。在那个时刻,他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一片充满着生机的大海。

如影随形的无限悲伤和有限时间里的短暂回忆构成了李彷徨而无力的生活,残酷的事实不会改变,能改变的只有生长的方向,把无限悲伤置入有限的温存当中,不断酝酿发酵,直至长出名为救赎的参天巨树。悲伤的延时性决定了它的持久性,温暖的质量决定了心灵的突破程度,尽管李没有实现与世界的和解,仍然把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但他所经历的这一切都预示着他生活的全新色彩,炽热的亲情、难忘的温情,如星光璀璨般的生命活力,为李的人生提供了重建的可能性。

不同于传统的自我救赎,李的救赎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温暖,人生给予了他巨大的痛苦,而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下去,尽管活得有些狼狈,但生命的本能会驱使着他不断改变。时间不可逆转,悲伤难以治愈,但人总会在悲喜夹缝中的纠缠中寻找到解脱的方法,李是否重回曼彻斯特已经不再重要,他的挣扎和努力足以佐证他对生活的热爱,在他内心深处的那座曼彻斯特,不再只是细雪飘洒和忧郁大海,冬日的阴霾逐渐过去,春天的温暖必将到来。

猜你喜欢

帕特里克曼彻斯特悲情
遇见奥兹(节选)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悲情英雄
粉红色的小企鹅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