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国际化背景下加强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2019-11-15东东
■ 东东
1.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3.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际、跨文化的交际愈加频繁,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世界一流大学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科研合作的拓展十分重视。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阵地,国内高等教育院校必然要采取国际化战略。2015年底,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诸多高等院校成立了专门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的部门,落实学校国际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负责推进与国际院校、机构和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上,将国际化建设列为重要发展内容。
国际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国内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要融入全球化背景,在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国际的文化意识形态。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四个方面: 思想观念、信息资源、师资队伍及课程设置。高等院校对接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的要求,不断推进国际化建设,在课程内容和设置国际化、高等教育人员与国外交流互动、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就。与此同时,国家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推进,对高等院校国际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在高等院校重点推进落实科研、人才培养、产业转化等领域国际化的同时,相应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所缺失,导致行政管理体系的服务能力达不到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二、高等院校国际化建设中行政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理念不足,思想陈旧,缺乏创新
经与一些高校教师沟通,并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发现,许多高等院校管理人员着眼于本职工作的小领域,对国家形势、国际动态、学校方针政策不熟悉,国际化理念不足。一方面,管理人员趋于传统工作模式,习惯按部就班工作,对学校的国际化建设政策和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对国际形势、国际一流院校、机构等的深入了解,对国际一流大学的构架和管理模式陌生。这些问题造成管理人员在落实国家和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中,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执行。管理人员在推进国际化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积极性,行政管理工作方式达不到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要求,直接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效果,影响高等院校的国际形象。
(二)业务相关的技能不足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对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能力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很多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未能到达相应要求。一是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因学历、专业构成的不同,管理人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待提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口语交际能力较弱。在进行国际交流,国际化人才和科研管理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二是对国际新形势、重要动态、国际院校对标分析、国际科研信息等收集和分析能力不足,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国际资讯,并且应用到管理工作中。三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管理人员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较低,信息获取渠道受限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相关资料的技能有待提高。
(三)国际化管理制度和信息化技术建设不够完善
为了服务国际科研和人才,推进国际化建设,双语网站、管理文件,以及技术层面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管理应用必不可少。一方面,国际人才的引进,国际合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加入到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的工作中。在行政管理中,双语文件和访问资源的缺乏,造成诸多不便。尤其是高等院校内的行政管理文件均为中文,导致国际学者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适应国内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还需克服语言障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翻译或聘请助理协助处理繁琐的文件。另一方面,国际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随着“一门式”服务的推行,高等院校普遍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无纸化办公平台,为师生提供便利。但是在不断改进网上办公系统的同时,系统国际化配套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外籍教师在处理行政事务时,虽然可以网上操作,但因阅读和书写中文的困难,无法独立完成操作,并且无法及时阅读和处理反馈信息,“一门式”服务的“便捷“变成了“不便”。
三、高等院校国际化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树立国际化管理理念
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院校综合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需在国际化进程中,根据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教育的全球化是“共同事业”。结合自身经验和国际化形势要求,树立明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高等院校的国际合作管理部门,通过定期编辑和发送国际动态简讯,对国际合作管理人员进行集体培训等方式,让管理人员了解国际合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国际院校对标分析,从国际化一流院校吸取经验。管理人员自身也需主动关注所在领域相关的国际形势和最新动态,开拓视野,不断进取,提高创新能力。
(二)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一方面,在遴选管理人员时,应明确岗位基本要求,包括硬性能力和软性能力两个方面。硬性能力包括语言应用能力、常用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公文写作和编辑等。软性能力包括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沟通和协调、团队合作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对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做好入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及定期素质拓展培训,根据学校形势和国际化建设要求,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应为管理人员提供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拓展管理人员跨国际和跨院校的交流渠道,鼓励管理人员参与国际化管理专项研究。
(三)建设与国际一流高等院校接轨的制度和信息化平台
关于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频繁使用的学校规定和文件,应建立实时更新的双语文件共享信息化平台,便于相关业务管理人员访问和使用,并为在职国际教师提供其工作相关的常用文件英文版。必要时,学校管理部门应编制中/英双语指导手册,减少因语言障碍造成的困难。此外,完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的国际化建设,包括公众宣传平台的双语化,“一门式”服务平台的双语化等。
四、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战略化、一流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国际化建设也需同步推进。目前,高等院校国际化行政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管理理念不足,符合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求的语言能力、综合业务技能还有待提高。行政管理体制制度还需根据国际化建设的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人员,需梳理国际化办学理念,并推陈出新,开拓思维。需明确针对国际化工作的岗位要求,根据要求遴选行政管理人员,并通过培训、咨询等提升管理人员能力。针对管理体制,应根据需要,对管理制度文件进行双语化,并搭建共享信息化平台,助推国际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