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步之遥
——“异化”与“社会化”——略论教育评价体系对人的影响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异化主体考试

广西师范学院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提供评价信息的过程,是共同建构的过程。从教育评价的本体论视角上看,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该环节并非直接、具体的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而是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评价起到指导教育活动的作用。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包含着对教育活动本身及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的行为的价值判断,进而起到规范主体行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作用。

教育评价是一项以关价值判断为主的活动,在其指导、规范主体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的断联。在理论上,评价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目标、规范主体行为进而促成主体社会化,而在实践中,评价指标成为主体追求的刻板目的,导致了人的异化。教育评价带来的人的异化与社会化之间差异巨大,而从观念上却只隔一线之差,正是成为验证教育评价活动是否遵循规律、有效发挥其功能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教育评价导致的异化现象

“异化”是一个使用广泛而意义含混的术语,然而对异化不同的释义同一地揭示了主客体的敌对关系。“经过某种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关系发生断裂,客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有的确证主体的力量转变为反对、支配主体的力量。主客颠倒的发生并非由于某种‘外部力量’,只有变成了‘外部力量’的力量,也就是主体力量。异化是主体力量外化的后果。”异化现象的发生,促生了人主体性的混乱,表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

当异化发生的主体对象是人时称为人的异化。这一现象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其中,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异化影响是最为明显的。这是因为教育活动从其性质上就带有引导人的作用,其功能及运行机制与异化现象发生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一致性。教育异化可指两方面:教育被 (人)异化及 (人被)教育异化,本文主要针对第二方面。即“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在教育活动的诸多环节中,评价又是造成人异化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育评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评定与选拔、诊断与反馈、提高与预测、导向与激励。在教育评价功能表达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受评价者的测量与定性。当教育评教的功能表达超出教育目的而形成社会对评价结果的刻板认知与带有功利目的的联结时,就会促使人们的行为目标指向评价所需求的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意志的自由。本文试图从教育考试这一教育评价的核心方式中探索教育评价对人的异化及突破。

二、教育考试中的异化

教育考试按照其过程与性质可以分为诊断性、形成性以及终结性三类。在现实环境中,当人们谈到考试首先想到的是高考、中考、等级考试以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些评价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其主要发挥评定与选拔的作用。人们关注这一类考试是因为其评价结果现实地影响了个人的利益。而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诊断性、形成性评价被当作实现教育结果无足轻重的环节。在这种逻辑下,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生成绩而教学的异化现象便发生了。

(一)考试制度的伊始与其合目的性

考试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较一致的看法是:有了教育就有了考试。在最开始的考试评价中,由于教育活动受时代限制其性质本身具有模糊性,其评价目的也与现代考试的评价目的相差甚远。在《学记》中提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从考试内容上可见,最初的考试目的缺乏对学生群体的量化与区分,而是一种模糊道德目标的养成,是与教学在形式与目的上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活动逐渐独立,相应的考试制度也逐渐体系化,直至科举考试的出现,教育考试对人的异化方才显著开来。

(二)科举考试与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具有完备量化体系的考试制度在其时代中是具有很大意义的。科举考试突出了教育评价的选拔、评定功能,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提供了具有时代科学性的选拔方式。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科举制的发展过程禁锢了封建时代的读书人的思想。人在受科举考试异化的过程中他们带来的反馈又进一步异化了科举考试,两者在调节过程中不断走向死板与僵化。到了明朝八股取士制更让考试评价对人的异化达到了顶峰。

封建时代的评价考试带来的对人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种异化是人全面的异化而非单纯教育领域的异化,即封建时代的评价考试导致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与封建时代的总体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教育活动只是与其他社会活动分割开来,并未独立开来。这是由于封建时代的特征决定的。在封建时代,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作为统治阶级没有关注人主体性的意识,其评价目的只是单纯的选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封建阶级带来的矛盾被打破,教育在新时代中应赋予新使命。

(三)高考制度与现代环境下人的异化

高考制度在产生初期面对的是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面临的空白问题。它作为一种终结性评价环节与其他评价要素联动作用,形成了教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过程中的评价体系,以从无到有的形式解决了空白与需求的矛盾。但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的矛盾逐渐凸显。在这一过程中,为争取到更多的教育权利,终结性考试所带来的利益结果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考这一评价方式的效能被人们主观放大了。在这一现象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现代环境下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异化现象。

与封建时代的科举制不同的有两点。其一,高考对人的异化并没有反过来进一步异化高考,而只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某些环节的异化。其二,现代环境下的人的异化只是单纯教育领域的异化,即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异化只表现在其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而非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教育家们一直在试图通过对高考以及教育过程的改革以消解教育考试带来的人的异化作用。

在现代背景的教育领域下,关注人的异化是必然的。从宏观上看,现代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核心在于凸显人的价值。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现代的改革突破原有的教育框架,突破单向度培养人的视野,彰显终身学习、生命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与时代相合的。在此教育背景下,人的异化成为需要改变的要素之一。同时,人的异化也成为影响现代教育改革的阻力之一。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由考试导致的人的异化并非自始至终的,而是伴随考试的实践而产生的。换而言之,评价逐渐脱离其功能目的,而成为行为的直接目的,即为评价而行动而非评价指导行动。这就使得原本促成人达成共识、生成社会人的评价活动导致了人的异化。

三、现代背景下人异化的突破

教育与教育评价带来的人的异化是不利于人的发展的。从个体角度上讲,受到教育异化作用影响的人难以脱离体系的桎梏而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其自由衍变成了一种设计好的行为,而无法自主发展;从社会角度上来讲,受到异化作用影响的人群缺乏创造力并被功利主义所充斥,社会人的交往方式由良性竞争走向恶性的利益冲突;从人类群体的角度上讲,异化作用消解了人的价值性,人的生存将成为“去意义化”的形式化。教育异化需要突破。

上文论及,在现代背景下产生的教育评价对人的异化影响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而这对矛盾在现实的环境中难以直接、短期进行突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基于现实考虑,逐步进行。对比不同时期的考试形式可以发现,现代形式教育领域中人的异化是一种主动异化而非被动异化。即是人对教育评价的选择导致了教育评价带来人的异化,而非教育评价选择人而使人异化。故在笔者认为,对当前教育评价带来的对人的异化影响的突破首先需要转变人的观念,变异化为社会化,即促使异化转换为某种形式的社会共识。

异化过程本身象征着一种形式的社会风气。是由于人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造成的。而教育是引领人价值观念的关键要素。在古代,统治者需要通过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控制进而起到维系统治权的目的,对人成长的影响成为教育活动的延伸价值。古代环境下的教育与现代的教育是不同的,它从政治意义上形成了塑造片面社会文化、引领固定价值观的作用。这使得教育活动本身的作用窄化了。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型,人的自由得到宣扬,教育引领人价值观的作用才真正得到发挥。在教育功能被放大的同时下,约束也随时产生:自由的选择导致了教育不能引领一个明确的价值观。突破异化的过程即还原教育评价促成人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近代却终找不到一个指定的“标准答案”。

人的主体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社会价值观也在影响着人的选择,或者说人们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选择的过程。对异化的选择凸显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单调的评价指标。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育与教育评价还未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它仍以自己古典的方式缓步进行着传统的行为。这一古典的方式仍在大力宣扬某些具体领域的知识而背离了现代多元文化的盛行。在此基础上,教育过程与教育评价带来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社会化,而是片面的、教育取向的狭隘社会化。即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并非不是社会人,但又不是多元的现代人。现代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所差仅此一步,却又始终无法迈出这一步。

突破这一现象不在于具体的教育,即不在于课程该怎样安排、教育目标应该怎样修改,而在于实践过程中人的观念革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的素质教育正是要探索、解决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进的一种形式,然而先进的观念并没有有效的过度到实践中,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及学生仍无法脱离传统教育场域中惯习的影响而无法迈进新时代。虽然素质教育半路不幸夭折,然而,这一工作始终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近年来提出的核心素养正是改革教育领域观念的又一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应不忘历史教训,秉持初衷,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迈进。

猜你喜欢

异化主体考试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