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亮无尽星空
——学习国学的意义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学文学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高中部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关键的影响,基于这一问题,强调国学相关的内容学习,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然而,国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文化体系,在对国学研究的过程中,则需要明确学习国学的意义。

一、国学的概述

国学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基础问题,估计当今之世能够给出一个完整而确切答复的人已然不多。而事实上,即便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复生,他们也未必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复,原因何在?这就是一个亟待厘清之处: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学,其实是舶来之语,而非国产。日本人很早就有了像“汉学”这样的名词,于是乎,在19世纪后期,赴日本留学回来的学成之人,始将其翻译为“国学”,也即是“中国学术”之意。而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国学”的理解就不是现在的“中国学术”了,因为在那时,“国学”又名“国子学”,亦称“太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国立大学,前后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就“中国学术”而论,晚清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之为“国故”,他的《国故论衡》便是谈论“中国学术”的专著。而本文所谈论的“国学”,则仅是对于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和艺术这三个常规方面的简单理解。

二、基于四个层面的国学学习意义分析

学习国学究竟意义何在?章太炎认为,国学乃是立国之本,国学既亡,则国家本身亦不可能独存,由此便可一窥国学在塑造国民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我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就广义的国学概念而言,就连我国古代的医学、戏剧、数术甚至于星象之学都属于国学的范畴。但不论是哪一个领域,都自有其特点以及对于学习者在不同方面的影响与不同能力的培养。

(一)哲学视角下的国学学习

谈到哲学,或许仍有些人对其心存偏见,他们认为,在那个科学水平远不及今日的时代,所谓的“哲学家”将今人看似简单的道理硬是上升到玄学层面,然后再将其发展到政治层面,从而达到使封建时代的伦理纲常深入人心,以及维护封建君主统治这个最终使目的的过程,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哲学,除了从思想上抑制新思想的产生,再无他用。但这种论断在真正的有识之士看来,无疑是管中窥豹,纯属以偏概全。古代哲人们关于人性、宇宙、自然等方面的研究与阐述,在今天依然能够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就人性方面而言,我国儒家先师孔子是主张人性本善的,他说:“人之生也善,罔之生者幸而免。”(《论语·雍也》),此外,他还就利欲与性善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阐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表明,在孔子眼中,利欲与性善本身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当的利欲恰恰体现了善,对于个体以及集体并无坏处,不应一味地予以批判与斥责。

就自然方面而言,古代哲人们亦有精辟的论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强调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失。这些哲学思想,无不使人为之深深叹服。虽不排除其中的一小部分仍带有封建色彩,在当今社会已然沦为亟待被剔除的文化糟粕,但须承认的是,哲学确实在我国瑰丽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国学中的哲学部分,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理性,亦可使个体对于各种现象都自有其独到见解。

(二)史学与国学学习的融合

其次是史学,这门学问主要着眼于过去,强调以严谨的态度与客观的视角去审视过往的种种,以期达到借古省今的目的。历朝历代,无论是朝野史官还是民间史家,所写下的文字大致分为两个派系,其一便是那所谓的“正史派”,古往今来关于帝王将相的正统记载皆可归于此类,人们只需稍加阅读,便可发现其中可谓是千篇一律的、以君主为核心的褒美之词几乎占据了整本史书的全部篇幅,并且大有几分刻意神化的意味,这些文字虽看上去主观色彩浓厚,但是却为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潮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另一个派系就是以客观色彩为主的“求实派”了,我们所熟知的《史记》便是其中的典范,这种风格的史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为君王的好恶所左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精准的第一手资料。读史,使人明智而知兴替,宋代的史书告诉我们,这个经济和科技都高度发达的国度,最终因为“文官政治”体系所造就的一批批面对外敌苟且偷安的君主和丧失应有血性的“主和派”大臣,以及真正主张抵御外敌的忠臣良将始终无法得到重用而崩盘;清代的史书告诉我们,这个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而导致其政权最终难以维系。不可否认的是,史学所起到的效用,万不可为它物所替。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很多难以考究清楚的学术问题,都可以在史书当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

(三)文学视域下的国学学习

然后便轮到文学了,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始终都是国学中的主体之一,这一点无可厚非。无论是先秦时代的风与骚,还是后世辞藻华丽的汉赋、浪漫豪壮的唐诗、抑或是略显忧愁的宋词、反映世俗生活的元曲,还是针砭时世的明清小说,都是各具特色的文学表现形式,但不管文学的体裁如何随着时代而演变,文字,永远都是文人墨客之伦抒发自身情感与感叹自身境遇的最佳载体,毫不夸张地说,自从文字诞生之后,它就起到了贯古通今的作用,而由文字所衍生出来的文学,则更是在历史长河之中熠熠生辉。以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例,他所创造出的“楚辞”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他凭借那浪漫的诗句,以一个文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的眷恋与深情,在他的心中,社稷存,家国系,他也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于世间,为后世,树立起了一个“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的巍巍人格,这一点,丝毫不会因为他最终因国破家亡而自沉汨罗有任何改变。潜心研习文学,可以使人在面对天边的无尽晚霞时,自然而然地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亦可使人在身处无极荒漠时,随口感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学习国学中的文学部分,可以使人拥有日渐加深的人文情怀和素养修为,对于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能够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地提升个体的文学功底,逐渐培养将自己的思想化为绉绉文字的能力。

(四)美学是国学的情感寄托

最后就是美学了,实际上,这是一个与文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国学分支。若单就作用而言,它与文学并无二致,都是自身情感的特殊寄托方式,但却各有所长。就形式而言,这个分支可以细分为绘画、音乐、书法、舞蹈,乃至禅茶之道等等。仅以绘画为例,就包括国画、宫廷画、写意画以及文人画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文人画,因为它要求作画者在诗、画等领域皆有不俗造诣,以诗入画、画中有诗,作画者不仅需要写得一手好诗,更需具备让那些能够表达志趣的意向跃然于画纸之上的能力,这种艺术形式开创了世界艺术的先河,而这,也是专属于中国人的骄傲。抛开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不谈,单是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琴瑟合鸣,或是书法中的端庄娟秀、磅礴大气,还是舞蹈中的刚劲有力、柔媚灵动,就已是精妙绝伦、美不胜收了。学习国学中的美学部分,能够使人慢慢懂得品鉴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并使人可以真正达到因美而喜的境界,同样也使个体能够具备恰到好处的审美情趣和发现身边之美的能力。

三、结语

如今的大众对于国学本身的兴趣已经低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程度,难道这真的只是因为社会太过于浮躁吗?虽然国学对于那些尚未涉足这个领域的人是一个不易入门的课题,但是,一旦真正走进国学的门户,我们就会发现,国学之效,不仅在于静心,更加在于净心,社会越是纷扰,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澄澈就越是重要。

猜你喜欢

国学文学
国学大考堂
“垂”改成“掉”,好不好?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国学大考堂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文学小说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