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19-11-15邵奇男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
■邵奇男/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
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课以德树人的教育功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学习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感是高中历史课的核心目标。如何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了解史实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发生的必然性,通过合理的解释及推论辨别历史资料的价值和真假,从多角度发现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借用历史经验评判社会和国际问题,树立家国情怀,形成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高中历史老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工作方向。
一、唯物史观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历史的本质往往很残酷又无奈,站在人文的角度,有时候难以令人接受,但是站在历史必然的角度却有着其合理性的解释。如何用古法看古人,而不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古人就是唯物史观客观性的意义所在。不过以史为鉴又是唯物史观以史观今的发展性的意义所在。总之教会学生以了解历史事实为基础借鉴他人经验发表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历史观点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其关键点就是客观科学了解历史,下面就如何运用客观科学唯物史观的了解历史做详细阐述。
(一)透过本质看历史
历史的本质就是“适合者存不适者亡”的历史规律。例如从中国史出发以政治制度做切入点,论述这一观点。高一历史第一专题是古代政治制度之后是近代国家主权斗争直至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最后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那么这些与“适合者存不适者亡”这一观点有什么联系呢?总结几个专题政治发展脉络,是封建主义君主集权政治体现,这一历史过程经历了从秦朝统一六国直至晚晴宣统退位灭亡2132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封建王权制度始终有着其生存的土壤,是因为世界农耕(牧耕)文明格局始终没有被打破,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自给自足平衡之中,土地大部分被地主阶级占有为封建王权集中制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随着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变化,工业机器的使用使生产效率提高,资本家阶层的物质积累要高于地主阶级的物质积累,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阶级的转变,显然封建地主阶级一件完全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进程了,于是自然而言的被淘汰出历史,变成了时代的弃儿。同理由于生产资料的过于集中而使相当一部分人变成了既无土地业务资本的无产阶级工人大众,阶级矛盾变成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那么无产阶级革命随即产生,导致最终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取得胜利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一系列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至于政治表现就是历史发展的本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适合者存不适者亡”这一唯物史观的结论。
(二)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性情冲动,是非观念极强,对事物通常只用好与坏这两种评价来判断。那么教会学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分析当时社会环境背景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并从中获得启发学会独立思考是唯物史观客观性价值的体现。
例如如何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很多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视人命如草芥,然而从文化角度来说,秦始皇在这方面又起到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作用。为什么要这么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断代的文明体系都取决于强大的思想统一的前提下,秦始皇在以众百儒生生命为代价的基础上用武力统一核心思想,巩固了王权的稳定,虽然后来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学”的思想否定了秦始皇决策,但是在思想内涵上都是一样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这种文化核心思想的确立使得汉民族文化在千年间虽然经历了蒙古、满族等外民族的统治,但是仍然发挥了其强大的融合作用,使不同民族的统治者最终不得不尊崇于汉民族文化,最终变成彻头彻尾的“汉人”。再以文字为例,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要求“书同文”的政令,奠定了汉字作为生活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区域人们之间的统一交流工具,在中国出现了即使方言不同,但是文字表达统一的局面。这是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等其他古代文明无法企及的高度,前三种文明中古巴比伦文明已经彻底丧失与历史长河,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也早已名存实亡,从人种和文字的角度上说,现在埃及和印度与古埃及和印度早已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民族历史只能从壁画石刻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了。学生通过这种辩证的历史学习,改变了只用是非黑白来评价历史的观点,而是从辩证的角度,以积极进步和消极影响两方面为评价角度,进行评判。正视历史人物的功绩,讨论过失,以史为镜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省能力打下基础。
(三)用比较学思维看中外历史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用比较学进行判断,确立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基点,不盲目崇外也不夜郎自大,学会洋为中用,用发展的眼观看世界,树立为祖国建设奋斗终生的信念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家国情怀的表现。
例如同样是经历变法维新,为什么日本就因为“明治维新”而出现国家转机,从被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到最终成为一个影响世界格局的强国,而中国晚清却把“戊戌变法”搞成了儿戏,在历史上上演了103天的闹剧最后以“戊戌六君子”的生命结束了封建制度向君主立宪制的变革。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去挖掘两个国家的历史积累和历史背景就不难发现,日本从古至今就是以将军幕府的军国主义手段进行统治的,历史上天皇本发挥精神象征的作用远远超于对实权的控制,所以明治天皇接受皇权改革的阻力很小,日本迅速完成了君主立宪制的转变。而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更迭,新朝代的建立无不是建立在用武力推翻前朝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戊戌变法”这种以文人主导和平演变的过程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新民主义革命最终推翻封建统治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无不从历史事实中证明了中国社会变革所要经历的必经之路。
二、唯物史观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高中生学会使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看待历史,可以从历史学习中得到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国家认同感的教育。学会从事物内在联系看发展,尊重事物的本质性质,不做表面判断。在思想、政治、文化、精神各方面以科学客观思维构建历史脉络,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为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人文基础。把建设祖国列为己任,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努力拼搏的学习态度,做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他国文化传统,养成高素质严要求的健全人格,为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奠定基础。
总之,发挥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是高中历史老师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方向和目标追求,是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