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人才现状调研报告
——以北京市为例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会员北京市

《北京文学》月刊社新媒体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文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一支包括一批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在内的宏大文学人才队伍,这是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象征和根本保证。

为了更好地推动北京文学繁荣发展,展现北京文学及北京作家的魅力价值,塑造引领首都精神文化风尚,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关于开展大调研的有关指示精神和部署,北京文学月刊社组织展开了对北京市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现状专题的调研。

此次调研,进行分类问卷调查3类,共收回北京市作协及各区作协组织问卷17份、外省市作协问卷11份、北京市及各区作协会员问卷471份,召开了门头沟区、房山区、东城区3场座谈会。

本文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数据收集方式获取数据,对北京市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北京市本土文学创作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结合其他省份作协对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经验,给出一些建议。

1.北京市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现状

由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多重因素,北京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态。对于“北京市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的定义,广义上可以包含在北京地区生活和工作的所有文学创作者,狭义上一般指在北京出生或在北京成长的作家。

1.1 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为1790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542人。

16个区作家协会会员共2298人,其中市作协会员275人,中国作协会员147人。在区作协中,会员总数前三位的是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分别有310人、218人、212人。区作协会员中北京市作协会员人数前三位的是丰台区、海淀区、房山区,分别有60人、40人、21人。

1.2 创作情况

1.2.1 北京作家佳作频出

调研选取中国作协四大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百花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汪曾祺华语小说奖、郁达夫小说奖、“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优秀作品评选)的最近一次获奖名单,根据135位获奖作者出生地绘制了获奖作者地理分布图。

按作家出生地划分,山东、江苏各有16位作家获奖,湖南有10位,湖北9位,浙江和四川各有7位。

北京市有6位作家获奖。如加上已经成为北京市作协会员的曹文轩、格非、刘大先,北京作家共有9位获奖。2018年,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北京作家石一枫、宁肯、刘大先、白烨分别以《世间已无陈金芳》《北京:城与年》《必须保卫历史》《文坛新观察》获奖。2018年,周晓枫的《有如候鸟》获第16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7年,张之路的《吉祥时光》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6年4月,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2015年茅盾文学奖评奖中,格非以《江南三部曲》、王蒙以《这边风景》获奖。此外,林白的《北去来辞》、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获提名奖;刘庆邦的《黄泥地》、宁肯的《三个三重奏》进入前20名。

近几年,北京本土作家也出版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例如,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在2015年成为文学界一大亮点,累计销量已达8万多册。2016年6月,作家石一枫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评选”十部作品之一。2018年4月揭晓的2017中国好书中,宁肯的《中关村笔记》和肖复兴的《我们的老院》位列其中。

此外,北京文学界也策划推出了《上庄记》《大平原》《中关村笔记》《人民的名义》《北去来辞》《甲骨时光》《古城墙上的圆月亮》等近百部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力作。先后设立图书重点选题出版扶持专项资金、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扶持专项资金等。十八大以来出版文学艺术类图书8000余种,扶持作品500余部。

1.2.2 各区县活跃作家

北京各区作协都在积极发现和培养本土作家,鼓励本土文学创作,目前各区作协视野中比较活跃的作家和作品有:

西城区的高文瑞(《我上高原》)、李桂滨(《天使的情怀》);

东城区的杨建业(《留在集体舞中的青春》)、徐虹(《逃亡者》)、王童(《缰绳下的云和海》)、祁建(《探访刘绍堂笔下油画般的北运河风景》);

朝阳区的冯卫东(《宅事沧桑》)、来印生(《东岳庙传奇》)、纪世民(《多彩的地平线》)、谭宗远(《文人影》)、红孩(《白鹭归来》);

房山区的凸凹(《凸凹文集》)、史啸思(《编外》)、孟丽君(《紫风》)、孙海潮(《大唐帝王与皇陵文化》)、王悠然(童话故事创作)、杨叶子(散文创作)、史冰(诗歌创作);

延庆区的周建强(《虎爷》)、林遥(《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

密云区的王也丹(《双面绣》)、曹国军(《寻找那条河》)、刘士莉(《我孤单你不寂寞》);

顺义区的许福元(《盲人玫瑰》《早春》《半夏》《仲秋》《印象美国三十天》);

通州区的杨殿武(《柴门轶事》)、张士祥(《天生我材》)、刘建初(《过眼云烟》);

平谷区的张爽(《火车与匕首》);

门头沟区的张孚(《把式甄六爷》);

大兴区的倪勤(《弯弯的永定河》);

海淀区比较活跃有6人。

1.3 平台建设情况

搭建广阔的平台是激发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创作积极性的重要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文学刊物。北京市初步形成了3家市属文学刊物《北京文学》《十月》《东方少年》+14家文学内刊的文学发表梯队。

第一梯队,以《北京文学》为例。《北京文学》是北京市文联主管主办的文学刊物,是北京市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一直反映着北京市文学创作状况,代表着北京市文学的创作水平。北京市文学创作水平的高低,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否,在中国文学界和海内外广大读者心目中,《北京文学》一直是一个重要标尺和重要参照。创刊以来,特别是文革之后的新时期文学以来,《北京文学》的优秀作品一直代表北京市参加国内的各种文学评奖,尤其是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各种评奖中,获奖作品数量一直在全国文学期刊中名列前茅,为北京市赢得了众多荣誉。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和2018年全国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遴选活动中,《北京文学》双双上榜。《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一直坚持出精品力作,发现新人,推出作家。

文学内刊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平台,文学内刊在促进基层文学爱好者交流、发现和鼓励文学新人、壮大作家队伍、繁荣地方文学上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市各区作协主办的文学内刊多为季刊或双月刊,发行1000册以上的有7家。各区的文学内刊多数由各区作协主办,部分内刊有当地财政固定经费支撑,但经费严重不足和编辑力量薄弱,使各区内刊的生存较为艰难。西城区、怀柔区和昌平区没有文学内刊。

1.4 人才建设与培养情况

1.4.1 文学人才队伍建设

在会员发展方面,北京市作协及各区作协积极联络会员作家和评论家,团结广大文学爱好者,为首都文学事业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

北京市作协目前拥有会员人数1790人,2017年新增会员人数75人,协会通过微信群、QQ群、电话等方式与会员联络。北京市作协拥有一大批传统文学优秀作家,如张洁、霍达、赵大年、刘恒、刘庆邦、邹静之、曹文轩等。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作协在全国率先吸收网络文学作家加入作协,目前已吸纳88名,他们的创作在网络文学界占有重要位置,比如唐家三少、辰东、酒徒等,都是全国顶级网络作家。

北京市各区作协积极推进发展和培养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文学写作者的工作。例如东城作协正逐步吸收教育界、文化界和非公界热爱写作的人员加入作协,力求使作协队伍年轻化、人员结构更多层次,创作的作品涵盖的生活面更为丰富。海淀区、房山区、顺义区等成立了小作家协会,为文学创作储备人才。延庆作协组织举办了多种比赛活动,发现并培养新人,增加文学创作后备力量。

在联络方式上,大多数区作协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线上交流方式,能够及时快速地与会员进行联络。海淀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丰台区、密云区、顺义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向会员推送文学信息。

在北京市16个区作协中,有12个区作协制定了作家发表作品登记办法,其中有4个区有对发表作品或获奖作家的奖励办法。有5个区有自办评奖,如:门头沟区作协两年一评的“魅力永定河,诗意门头沟”奖,怀柔区作协不定期的勤奋作家奖、创作优秀奖,密云区作协一年一评的年度创作奖,延庆区作协两年一评的妫川文学奖,海淀区作协三年一评的诗歌散文小小说奖。通州区和顺义区以前也有自办评奖,由于经费问题已取消。

1.4.2 文学人才队伍培养

作家的成长既要靠作家自身的执著追求和不断学习探索,也要靠各级作协组织的培养和扶持。

北京市及各区作协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专家学者讲座、文学采风活动、作品研讨会和重点作家扶持培养等方式,积极搭建平台,帮助作者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激发作家们创作文学精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2016年12月29日成立的老舍文学院,围绕“出优秀作家,创优秀作品”为主线,对优秀写作者进行办班培训,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引擎。通过老舍文学院,提升对北京作家和文学创作人才的服务水平,发现培养北京本土文学人才。

在北京市的16个区作协中,有8个区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但只有密云区作协有专门的人才培养经费。各区作协依靠各自资源,选择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中,平谷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三个区人才培养的覆盖面最广。

在各区作协组织的活动中,门头沟区的“魅力永定河,诗意门头沟”全国诗歌征集评奖系列活动、东城区的重点胡同创作采风活动、丰台区的纪念卢沟桥事变80周年征文活动、海淀区的“作家进校园文学论坛系列活动”“高校文学联盟”“海归文学社”、怀柔区的“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大型公益采风活动等,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为首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通州区作协长期辅导潮白文友会、潞园文学社、两河文学社、中仓文学社等乡镇、街道、学校的社团组织,《运河文库》公开出版发行110部文学专集。

2018年各区结合各自特色,进行了积极筹划,比如房山区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东城区今日龙须沟——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采风活动、门头沟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主题创作系列活动等也都是各区作协的重点工作。

2.北京市本土文学创作人才调研问卷分析

此次调研在北京市及各区作协会员中发放了调查问卷,就个人基本信息、创作情况、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最终共收回问卷471份,情况如下:

2.1 年龄与性别结构分析

在接受调研的会员中,50岁以上的会员占一半,其中14%已经退休;30岁以下的受访者仅占4%。在面向区作协的调研问卷和座谈会中,有关作协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有5家作协提出了作协会员年龄偏大,临退和退休人员占多数。

在提交的问卷中,男女比例约为3∶2。男性写作者占比更高,这个数据也与在座谈中获得的作协会员情况信息相同。

2.2 职业结构分析

问卷受访者中,会员职业占比前三位的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占24,教师占15%,编辑记者占7%,这三者在会员职业结构中占接近一半。文学创作队伍的职业构成较为单一。

2.3 创作情况分析

从会员从事写作的时间来看,有30年以上创作经验的占23%,有21-30年创作经验的占18%,有11-20年创作经验的占20%,有5-10年写作经历的占24%。从数据看,多数被调研对象都有比较长的写作经历。

从创作类型来看,受访者中主要的创作体裁为散文、诗歌、小说。其中,有129人开始借助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或者已经开始进行网络文学创作。

根据问卷,受访者已完成作品字数在十万字以上的占64%。在问卷中,有68%的会员发表或出版过作品,32%的会员还没有发表过作品。有35%的会员认为作品发表渠道太少,出版困难,他们希望能够多提供发稿和出版的平台和机会,希望能多鼓励支持新人。

目前会员发表作品主要集中在《北京文学》《京郊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以及各级作协创办的内刊,如《北京作家》《燕都》《运河》等。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会员中,有42人在《北京文学》上发表过作品,26人在《京郊日报》上发表过作品,24人在《北京日报》上发表过作品。

2.4 培养情况分析

在接受调研的会员中,有27%的会员参加过写作培训,23%的会员选择了几乎没有,50%完全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区作协工作人员和会员们反映,老舍文学院招收学员人数很少,每区县作协只有1人能够参加。门头沟区有会员就经历了单位已经同意其请假参加培训,却因名额限制最终没能参加学习。

在面向会员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大家普遍认为进行专业写作培训是初级文学写作者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培训方式的需求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专家学者讲座”、“采风活动”和“专业写作培训班”。

参与问卷调查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困扰创作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写作指导”。针对目前培训存在的问题,37%的受访者认为“缺乏师资力量”、30%的受访者认为“经费不足”是文学人才培训面临的困难。

3.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根据问卷调查数据也能看出,30岁以下的创作人才占总数的4%,而50岁以上会员占51%。在对16个区作协的问卷调查中,门头沟、顺义等作协同志认为作协会员年龄结构偏大,特别是国家级会员年龄偏大,年轻会员的力量没有跟上,是作协会员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从职业分布看,公务员、事业单位写作者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教师、编辑记者三者占接近一半,行业分布很不均衡,写作者职业结构较为单一,使得在整体上,创作作品涵盖的生活面较窄。

文学队伍建设,既要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领军人物,又要努力培养一大批从事人民文学事业的不同层次文学人才,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工作者。北京市目前在文学人才发展和培养的年龄和职业上失衡,人才结构不合理。

3.2 财政制度和培养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区作协没有专项经费,工作项目需要依赖其他部门完成。文学创作人才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不同岗位,需要靠各区作协去“联络、协调、服务”,没有专项经费,各区协会很难较多地组织活动。例如,东城区作协的热情很高,会员积极有想法,也拟定了很多活动,但因无经费而使很多有创意又有实际意义的想法流产。

缺少经费也很难做好培训工作。由于资金问题,区作协大多没有固定的办公和培训场地,也很难请到专业的作家、编辑家对会员进行针对性的写作培训。有些区作协基本上没有财力培训,更没有开展过作家的采风交流活动。

在调研问卷中,有13家区作协反映资金和人员不足是制约本土文学人才发展的重要原因。协会管理和服务人员缺乏,没有编制,无专门工作人员等,导致作协工作服务不到位不及时。现有管理与服务能力与实际需要矛盾突出,影响了协会工作的高效开展。

3.3 专业写作指导师资不足

在调研问卷中,各区作协及参与调研的会员都表示在文学培训方面缺乏专业的写作指导。在座谈会上,会员希望能够听到比较直接有效的创作经验,希望区文联和区作协能够提供机会与成名作家面对面直接对话,他们亟需得到职业编辑的指导,获得更多发表作品的途径。会员反映现有培训缺乏针对不同写作体裁的专业指导。文学创作专业知识不够、缺乏专业写作指导严重影响写作者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更会影响写作者的创作热情。但是就目前来说,多数区作协由于资金、人员、场地等问题,还无法满足会员的这些需求。

3.4 创作资源没有充分开发

北京市的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各区县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创作资源非常丰富,北京各区也有各区的文化特色。北城四区代表了北京最发达的经济水平,是北京的经济代表区域。南城多为老城区,胡同、城楼、四合院是北京的历史文化瑰宝。房山、门头沟、怀柔等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本土文学创作需要科学的引导与规划,目前关于北京故事的写作大多还属于作者自发写作,需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文学精品创作的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3.5 优秀作家队伍青黄不接

优秀作家队伍青黄不接,北京目前缺少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优秀作家群。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具有全国影响的北京作家数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涌现出像张洁、王蒙、刘心武、邓友梅、汪曾祺、陈建功、史铁生、刘恒、理由、陈祖芬、霍达、肖复兴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但这批作家大都是五十代以前出生的,就目前的作家队伍而言,六七十年代乃至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就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而言,假若将中央国家机关所属及北漂作家排除在外,北京市所属的本土作家在全国的排位落后于江苏、浙江、湖北、河北、辽宁等文学强省,北京本土作家每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转载的数量,可说是凤毛麟角。

在全国重点文学奖项获奖作家地理分布中,北京的9位作家,王蒙获奖作品故事背景是新疆,格非是外地引进人才、获奖作品故事背景在江南;叶广芩已经定居西安,属陕西作协;曹文轩、张之路都是儿童文学作家;刘大先是文学理论研究家。

以2017年全国重点文学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发表的119位作家的地理分布为例分析,江苏有26位作家的作品被选载,浙江有20位,山东16位,北京作家仅有6位。

3.6 京味儿文学式微

京味儿文学是对于北京的文化阐释,是用北京方言,写北京人,讲北京事。京味儿文学从开创者老舍,到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陈建功、刘心武、刘恒、王朔……他们塑造出了一个个经典的“北京人形象”,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佳作。新时期,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京味儿随着北京人生活的变化也在变化。目前京味文学创作的作家较为稀缺,京味文学日渐式微。

随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日益现代化的发展,原来正统意义上的京味儿事物慢慢衰落,新的大都市文化应运而生,因此京味儿文学就应容纳更丰富的意蕴,寻找和建立大都市的文学精神。京味儿文学概念应该更开放和大气,展现地域文化和人格力量在文学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气息。

4.建议

4.1 加强对文学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基层作协的财政资金投入

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指导推动文联、作协深化改革、发展事业。文艺是文化的先导,大多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重点培养,全力支持。要从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只有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使北京不负文化历史名城,不负文化中心。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各部门应将文学人才队伍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围绕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体目标,积极引导和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富有北京特色的新京味儿文学,大力扶持北京作家。

应进一步健全对基层作协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北京各区在培养本土文学人才上的资金投入。目前,基层作协的财政支持力度还不足以满足其发展和培养当地文学创作人才工作的要求。近几年,陕西省作协实施“百优计划”“签约作家”“百青培训”等项目,通过经费资助、培养培训、宣传推介等方式为中青年作家提供支持。云南举办农民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长篇小说创作培训班、中短篇小说创作培训班等,对全省近千名作家和基层写作者进行了培训,获得作家们的积极响应。北京市应进一步扩大在基层作协的财政投入,落实奖励政策,确保经费到位。制定长远的财政资金投入规划,帮助基层作协和基层文学创作群体克服活动资金、办公场所等实际困难,为北京市本土文学创作人才发展和培养提供更强大的财政资金支持。

4.2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文艺的繁荣,离不开文艺队伍的发展壮大。而文学人才队伍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文学创作专业知识不够、缺乏专业写作指导会影响写作者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和文学作品质量的提高。此外,文学创作的本土化必然要扎根于本土的文化、生活实践,在文学培训中,采风、实地考察等走进生活的培训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对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文学“潜在人才”发现和培养力度、加强萌芽型创作人才开发,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举办专项征文,发现创作人才,继续让文学走进校园,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作家群,聚集各区创作人才。完善北京本土文学人才培养制度,解决文学创作者在创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写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学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扎根实际,帮助他们不断攀登文学高峰,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建立健全文学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登记制度,完善作协会员组织建设,包括作者发表作品登记制度、会员发表作品或获奖作品奖励制度,优化人才评选奖励机制,形成长效的人才激励。二是集中力量研究三至五年文艺创作规划,在年度计划中应有扶持文艺创作的项目,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文艺创作的大发展。三是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对许多作家而言,对于一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的采访采风,以及到改革开放前沿、基层一线、革命老区等地体验生活,仅靠作家自身很难完成。这就需要作协等部门充分发挥组织联络优势,为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帮助广大作家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落到实处。四是优化文学艺术人才出版和推介机制。

对好的文学题材,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建立文艺创作基地,完善重大文艺创作题材库,健全文艺作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上,把更多的资源整合集聚到精品创作上来。

4.3 注重文学相关从业人员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文学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促进文学繁荣发展有两支队伍,一支是作家队伍,一支是作协工作队伍。

要完善基层文化人才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文化专业领导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理解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文化骨干,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繁荣。进一步优化基层文化管理与服务人才发展环境改革人才工作机制,吸引广大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

加强《十月》《北京文学》《东方少年》等文学期刊的编辑队伍建设。在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下,加强编辑政治业务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编辑培训的整体计划并公开实施的具体时间及标准要求,给予编辑学习提高的机会,使更多的编辑成为文学编辑专家。提高文学编辑职业素养,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对提升刊物品质,促进文学创作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编辑人才的政策机制保障。以《北京文学》为例,现有的中级、副高、正高职称指标,是数十年前按人员配比下达的,那是在大学毕业生还比较稀缺的时候,此职称配比放在如今年轻的高学历编辑聚集的《北京文学》,显然已经严重不合实际,这些年轻的高学历编辑,经过数年的工作历练如今大都成为编辑业务骨干,他们以各自的努力考取了各级职称,但如今的《北京文学》中级、副高和正高的职称聘用指标严重不足,造成编辑考取相应的职称,杂志社却没有指标可以聘用,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一定程度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编辑队伍的稳定。僧多粥少,拥堵严重。近年已经有两位编辑员工先后考取公务员离开了《北京文学》。

编辑人才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核心,应从政策和机制上加强对编辑人才的基本权益保障,使编辑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编辑工匠精神和能力培养,对稳定和壮大文学编辑队伍,提高文学作品质量,为首都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4 挖掘北京创作资源,鼓励扶持北京作家

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区文委、区作协应结合各自优势,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历史语境与现实中的文学基因,整合北京优秀的写作资源,创作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学精品。各区可以从创作题材研发入手,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北京市“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开展选题规划,建立文学创作题材库,组织作家通过采风、调研等形式,推出体现各区特色和风格、思想厚重、具有感染力、反映新时代北京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北京市文联主管的《北京文学》《东方少年》等杂志要努力发现和扶持北京本土作家,推出北京本土原创文学精品,把握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机遇,结合刊物自身特点,组织作家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北京故事,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贡献,为北京本土人才创作提供写作指导和发表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北京拥有丰饶的文化富矿,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北京的作家们,用情怀挖掘本土文化,创作更多具有北京风格的作品,不断提高北京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导向性、传播性和艺术性,再现北京文学辉煌。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会员北京市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聚力文学创作 服务武功大局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会员专区
会员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