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礼教思想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2019-11-15刘楚雄王大恒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礼教家庭教育

■刘楚雄 王大恒/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礼教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教的起源

关于礼教的起源,说法多样,而最常见的便是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本质上是为维护血缘宗法等级,但周王室礼崩乐坏后,孔子去除了不合时宜的落后观点,将礼的内容发展完善,如“有教无类”等,使礼教逐渐成为约束人们思想情感、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礼教“起了与宗教同样的作用,而不同于宗教的形式”在中国,礼教“把伦理与政治二者紧密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将伦理与政治分离。”,这同西方单独将伦理道德拿出来不同,他们设立教会,建有教堂,信徒们就在固定的专门场所接受道德教化。而在中国,天子替天布道,传达上天旨意(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后”),同时,董仲舒在吸收法家思想后提出“天人感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子作为一国之君、上天旨意的传达者,尚且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之以“礼”,那么作为臣民,更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约束了。因而在中国,从上至下都遵循着礼教的秩序,凡事依规依礼,尊卑有序,在精神层面协助着国家机器的运转。就连农民起义也要打着上天的旗号,说皇帝昏庸无道,无视礼法,自己是替天行道,让社会回到正常秩序中,也就是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礼在中国就是起到了“教”的作用,甚至比西方宗教的威力还要巨大。

(二)礼教的发展

礼教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萌芽阶段,即周公旦“制礼作乐”,这一时期的“礼”相当于法律,具有强制性,它的作用是约束贵族的行为,维护国家秩序,而对社会底层人民则用刑罚镇压,即“礼不下庶人”。这样严重的不平等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于是周王室礼崩乐坏后,孔子便对其进行了改造,将“礼”的意义上升为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也就是说,不仅要用“礼”来规范王公贵族,更要用“礼”来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正是由“礼”产生,相当于教育中的“德育”,只不过孔子将伦理道德摆在了最高的位置,只有在德行上修养好了,才会沉下心来接受教育,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国家也才会有发展的基础。这便是“礼仪之邦”的起源,也是礼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形成阶段。但是纷乱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多流派纷纷反对儒家思想,认为以礼治国不切实际。各国纷纷变法,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空前强盛,灭六国后立刻采取行动,焚书坑儒,儒家遭受到了几近毁灭的打击。

到了汉朝,礼教迎来了它的第二次新生。在此之前,秦国一统前夕,儒家还有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他由于出生较晚,离孔、孟时代已逾百年,因此他的观点更像是兼百家之长,确切点说,“孔子为仁礼结合,孟子是礼义连称,荀子则‘礼法隆重’”,这就为董仲舒的儒学改造奠定了基础。董仲舒更进一步,将儒学与神学结合,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国古代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成文的法律多用于刑法,而不成文的法律则由礼教替代,也就是民法,如果说一个人违背道德,做了相当于今天黑心商人的勾当,在古代也许不会受到刑罚,但人们会唾弃他,使他陷入困境,因为认为他不守礼法,这对于他也是一种变相的惩罚。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大放异彩,延续数千年,为历朝统治者所喜爱,是为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确立阶段。

到了宋朝,礼教的发展进入四个阶段,即转型阶段。程朱理学的横空出世使儒学变得更为严苛,也使礼教也变得畸形,成了教条,如妇女缠足、贞洁观念等陋习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这一时期的转型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而对于礼教的发展来讲,不得不说是一场灾难,“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极大地剥削了人们的身心自由,对于妇女更是极其残忍,因而到了明末清初,以至于到了近代,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李贽“离经叛道”、王守仁心学的正面对抗,都是对严苛礼教的一种触底反弹。最终,新文化运动将妖魔化的儒学推下了神坛,而礼教也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被粉碎。

二、家庭教育

(一)家庭

《中国百科大辞典》对于家庭是这样解释的:“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人口再生产的单位。通常由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近亲属组成。……作为社会关系特殊形式的家庭关系,具有复杂的社会内容,其中既包括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又包括感情的、伦理的、法律的等思想关系。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需要家庭内部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和睦相处,家庭是最小单位的集体,处理好家庭关系,对于处理好集体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家庭概念远比现在复杂得多,中国传统“家”与“族”密不可分,纵向有数代共祖为直系,横向称旁系,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大家族,因而大家熟知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何许人也?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彻之兄,但刘胜喜酒好色,单是亲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到了东汉末年刘备的时候,他跟皇室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淡到没有了,可是却依然被汉献帝刘协尊为皇叔,放到如今谁会和一个同姓的陌生人称兄道弟呢?因此,在古代,宗族观念是很强烈的,后面要说的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也与此有关。

(二)教育

《辞海》在“教育”条目下注为“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也对社会整体及其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概念再次就不多赘述,总的来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施教者和受教者组成,并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施教。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作为本论文关键,将被详细说明。

(三)家庭教育

《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任务是:儿童入学前,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做好准备;儿童入学后,紧密配合学校,督促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关心其身体状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家庭教育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这种现代家庭教育的概念是在现代家庭的基础上提出的,而古代家庭门类复杂,从古代“核心家庭”以及大家族的教化经验中,或许可以找到些许对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四)家礼

谈到家庭教育,就不得不提一个相近概念——家礼。如前文所言,中国古代的礼教经过了四次大的发展抑或是变革,又因其与封建政治紧密结合,故催生出诸多不合理的教条。此处的家礼不等同于朱熹的著作《家礼》,而是礼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无外乎两点,一是家法,二是家礼。如今人们对于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是家法,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违反家法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也就是“虎妈式”教育法。其实,相比较而言,家法使人畏,而家礼使人化,家礼的效果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综合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孩子的性格各异,环境各异,叛逆期的孩子严苛的教育模式下极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因素,且在不同阶段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家法既然是“法”,就难以因时而变,这样对于孩子成长来讲就难以形成连贯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更多的关注家礼而非家法。

家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夫妻、父子、兄弟和婆媳之间,其体现为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互敬。

三、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曾提出:学校应是家礼的实践场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体现的学生的家礼教育的程度。我小组通过抽样调查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得出以下几组数据情况:

“11.24%的同学在面临室友矛盾时会选择用强硬的态度硬碰到底,而不会为事情的和平解决做出妥协;29.46%的同学很少进行换位思考,而其中还有2%左右的同学从来没有做到过换位思考。

同学们大多只能做到发生一件事情,解决一件事情,而不会从发生的事情中总结出道理,借着事件的解决提升自己,以避免日后再犯。有人认为爆发矛盾后,可以通过谈话将事情说开,事情就算结束了,然而,有35.66%的人不会去这样想,甚至有9.69%的人会选择当面隐忍而事后报复,这样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永远也找不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还有寝室中存在卫生问题、作息问题,一个寝室甚至有好几个小派别,人格的不完善导致室友间的相处变得十分困难。

59.69%的同学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做出自我牺牲,其中13.18%的同学更是坚决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奉献自我。甚至有16.67%的同学还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并且认为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同学们被“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的幌子所蒙蔽,力求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是否会侵害到他人利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本次调研中无法被准确反映出来,但通过走访调查和交流中我们发现,“精致的利己主义”绝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已,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巨大隐患,等到这批同学毕业进入社会,就会把这种隐患带到社会,对社会产生危害。作为利己主义在考试中的表现——作弊,21.32%的同学都表示自己在不同考试中存在作弊行为,而在实际中监管不严的学校里,这个数字甚至更大。”

上述文字来源于我小组所作《当代大学生主要人格问题调研报告》,其中涉及为人处世、生活习惯、读书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家庭教育非常不堪的现状。

(二)传统礼教与当代家庭教育的契合点

传统的家礼教育指的是居家礼仪的教育,将礼教的思想范围缩小到了家庭礼仪这个点上。而当代家庭教育不仅仅只是居家礼仪的教育,还包括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家庭治理、读书学习等方面。

1、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应当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只有耐心的培养起有条不紊的生活习惯,才能为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保障。生活习惯包括起居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言语习惯等,起居要做到早睡早起,衣物应叠放整齐,不可随意丢弃;和他人共处一室时要有一致的作息,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他人休息,在他人还在休息时要关小自己的音量,行动时要轻手轻脚,尽量不要发出响声,为他人着想,他人便会为你着想,和谐友爱的氛围才可以形成。吃饭时要注意形象,不可大嚼大咽,尽量不要发出响声;和他人同桌吃饭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子自己再起筷子,以示尊重,不可将筷子插在饭上(犯忌),夹菜时应注意不让衣物触碰到饭菜,必要时可起身,不可对着饭菜咳嗽或打喷嚏,如有需要应转身遮挡口鼻处理。卫生方面应当注意个人清洁,要定期洗澡、除味、修剪毛发,饭后应及时清理口腔,衣物要及时清洗、晾晒,不能使用他人的贴身物品,也不能随意使用他人水杯等。言语习惯是与人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中要告知孩子需学会倾听,在别人说话时不可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更不能接话、插嘴,目光要注视着说话者,面部要微笑有礼;在说话时要使用文明用语,语速不能过快或过慢,要用温和的语音语调而不能阴阳怪气,与人交谈时要保持一定距离,与异性交流时更要注意仪态,切莫有过多小动作。学校学习重在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如蜻蜓点水,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达到学生对礼教的遵循是不切实际的,家庭教育必须放在首位。

2、为人处世

在为人处世的问题上,需牢牢把握以礼相待的原则,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坚决摒弃利己主义,不贪图虚名华贵,无功不受禄;待人需谦和卑恭,不揭人短,说话需留有余地;待人以诚,处事也要以诚,人无信不立;在交往时无擦亮眼睛,远离垃圾人;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胸怀宽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经常反思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从一件事中悟出道理,避免错误重犯。

3、家庭治理

其实称这部分为表率作用更为合理。因为在家庭教育中,夫妻之间不能说是教育,夫妻间应和睦相处,统一观念,在教育孩子时做好表率,父母在对待自己的父母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持教育与行动的一致性,让孩子耳濡目染,更好的理解和践行礼教观念。例如很多父母从小告诉孩子过马路要等红绿灯,然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闯红灯,这样的教育就是无效教育,仅仅停留在言语层面,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不一。在家庭教育中应切忌大打出手,只有做好示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才是上上策。

传统礼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每当皇祚更替、天下大乱后,都是依靠礼教使社会重新步入正轨。中国的传统礼教虽然在两次大的灾难中遭受到了沉重打击,但我们现在能够重新认识到它的意义和价值,依然能够让它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传统礼教内蕴丰富,包罗万象,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在市场化经济的运作下产生许多问题,反观日本、韩国,他们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传统礼教几近完美的保留了下来,这将是我们未来一个时期需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礼教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