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之阅读课教学
2019-11-15刘亚娥南开大学
■刘亚娥/南开大学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也愈发享有更多的参与权与话语权。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快速广泛的的发展,学术界与教学界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积极广泛的开展了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说到底是语言的教学,这就涉及到汉语语言教学的四大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的教学,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语篇的教学呼声高涨,重视语篇理解与意义表达,才能提高汉语学习者的综合汉语能力。而对语篇的理解与汉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辨认、加工、处理、获取文字内容和作者意图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显示出学生汉语综合理解能力的强弱。所以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在汉语教学中显得颇为重要。我们都知道,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很多课型,如:综合课、听说课、读写课和阅读课等等。其中,阅读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汉语言技能课。阅读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留学生自行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自学的能力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留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术界与教学界对有关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的研究与讨论。本文在大量阅读期刊文献与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前人有关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作出了梳理与分析。
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综合研究
(一)关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研究
有关对外汉语阅读课教什么的问题前人的论述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指能读懂,要读懂并理解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其中对词汇的认读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认为,阅读课的教学还应继续重视词汇的教学,如郝云龙《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中针对阅读课教学存在的现状及问题中,第一个就提出了影响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留学生词汇量的缺乏。周欢梅《论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一文中也指出词汇量的缺乏是正确理解一篇文章主旨意义的主要因素。还有很多文章也都提出了词汇量的积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这一类人强调阅读课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重视词汇的教学。剩下的一类则指出汉语词汇的教学在汉语综合课等课程上已经做到了精讲精练,没有必要在专门的阅读课上专门进行词汇教学,而且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对文本的意义的理解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阅读速度能力。这最明显的体现是在汉语阅读考试中,考试是在一定时间内对文本做出理解,给出答案,如果在阅读理解能力中只强调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而不要求阅读速度,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加之,如果阅读课上仍强调对所有词汇认读的基础上进行阅读训练,则忽视了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猜词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猜词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有助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注重培养上下文语境联系,有助于留学生运用中国式思维来理解文章主旨,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猜词在留学生HSK考试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不能够像平常阅读时手里拿着一本字典来查生词,在规定的时间内,可能由于文本太长,加之部分生词,在考试的有限时间内,学生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猜词,来完成阅读任务。所以这就涉及到阅读技巧,在对外汉语阅读训练过程中,阅读技巧包括泛读、跳读、略读等等,而猜词能力也在其中。支持阅读技巧在阅读能力中占据重要作用的是第二类人。也有很多学者支持此类观点如黄理兵和郭树军《HSK阅读理解试题的语料和命题》中就明确指出了阅读能力由阅读理解能力及对文本的意义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这两大部分组成。侯磊在《论留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及培养》一文中也指出了阅读速度对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阅读能力一定是由对某一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这两部分组成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读懂文本的关键,这就需要分阶段来讨论,初级汉语学生由于词汇量少,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注重对词汇的讲解,让学生透彻的明白文章中生词的实际意义,才能对文章整体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把握。而对于中高级学生,他们的词汇量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加之对中文语法敏感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他们,在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提倡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于生词的大胆猜测,并在课堂及平时阅读中强调阅读速度。只有这样分情况分阶段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才能有效提高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的阅读综合能力。
(二)关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怎么教的问题研究
有关对外汉语阅读课怎么教的问题,便从阅读理论到了阅读实践的研究。这里有关具体教学法的研究不再多加叙述。只讨论有关在实践中具体教学环节的研究,前人也已经作出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总结。首先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预习,就出现了意见分歧。
1、预习
侯磊《论留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及培养》一文中认为,预习课文是培养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可以让留学生勤于动脑、多思考,有利于他们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内容概要,还利于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很多留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预习之前应先学习生词,这样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节省时间。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在阅读课之前不应该提前预习,应该让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阅读,根据上下文语境猜词,提高留学生整体连贯阅读能力。也有学者认为阅读课之前是否预习应根据汉语水平不同阶段的留学生来决定,如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对那些学生不熟悉的题材内容,可提前要求学生预习有关主题。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对将学语篇的主题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熟悉度,又可避免扼杀语篇的交际性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中高级学生,要提高其基本略读及跳读能力,以及提高其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便不提倡提前预习。在此,与上文的观点一致,要根据不同阶段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具体情况来分析。
2、讲解
通常人们把一堂课中教师讲解时间的多少作为衡量该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标准,以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其实,这是非常片面且有害的。如果课上老师把阅读材料发给学生自行阅读,课堂剩余15分钟时讲解阅读答案,这样做是做到了教师上课少讲,但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高吗?是难以确定的。课堂上教师要担负指导学生的作用,这就要求排除“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于批判“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论文,前人已经写了很多。本文认为尽管没有过多批判“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但课堂上教师讲解虽少,却务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3、阅读时任务的布置
有关在阅读中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还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不同学者也有了分歧。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应该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可以分为读前提问和读后提问,学生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去阅读,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来作答,用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笔者也比较赞成这一观点,但也有学者指出,带着问题或任务来阅读,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自由理解,可能会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但如果不带问题或任务去自由阅读,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阅读。所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笔者比较提倡带着问题或任务来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效率。
三、结语
本文主要梳理了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前人所做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并在每个分歧的观点后面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针对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学术界与教学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因为学生汉语水平阶段不同及国别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仍有欠缺。希望学术界及教学界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注释:
①侯磊.论留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及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02).
②郝云龙.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S1).
③周欢梅.论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J].西安社会科学,2010(08).
④黄理兵,郭树军.HSK阅读理解试题的语料和命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8(02):135~144.
⑤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研究,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