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教学运行和学籍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019-11-15武晓东长春财经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学籍学分制学分

■武晓东/长春财经学院

一、前言

就“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来看,其本质就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开放、交互、共享来协作完成教学运行管理的相关问题。学籍作为每个学生的身份证明,做好学籍管理,有利于促进各级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面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现状,本文从高校教学运行与学籍管理两方面出发,就网络化和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做好学籍管理,促进教学运行工作的稳步进行展开研究。

二、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特点

所谓学分制,就是将“学分”作为计量单位,将“选课”作为核心,将“获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最低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机制,同传统学年制模式相比,学分制下学籍管理工作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选课制。学分制下学籍管理在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使该项管理工作具有明显差异。

第二,弹性学制。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学运行使用的主要是目标管理,将学生作为核心,施行一种弹性的学分制,使教学管理相对来讲更加的灵活。这种弹性学制还可以提升学生修业年限的弹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自主权,可以自主申请提前或者是延长毕业。

第三,课程考核和记录成绩。在学分制条件下,传统的留级和补考制度正在被不断的取缔,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在教学计划规定中的内容,在教学运行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只要相应课程的成绩及格,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则要重修。

第四,导师制度促进目标管理的实现。所谓导师制,是一种帮助学生适应弹性学制的新机制,可以促进当代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学分制条件下衍生了选课制度,在此种制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度增加,传统学生管理与学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教学运行的需求,此时就借助导师制来突显学生是否已经拿到足够学分,从而达到目标化管理的效果。

三、学分制下学籍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升学籍管理者综合素质

对学籍管理工作来讲,其是否规范会直接、明确的将学生学习效果反应出来,为相关教职人员管理学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作参考。为确保学籍管理在教学运行中的作用可以被切实的发挥出来,高校领导者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招聘和培训的方式构建出一支相对较为稳定、素质偏高、责任感强、结构合理的学籍管理工作队伍。此外,高校领导应当要尽可能的固定系级层面学籍管理者人员变动情况,增加相关培训的数量的频率,提升高校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平台

就学籍管理工作来讲,其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想确保该项工作能够规范化、科学化的完成,就必须要建立起健全的学籍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可以将上级教育部门给予的指示和精神及时的贯彻落实,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高校领导者在执行学籍管理机制的内容时,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作为根本原则,结合各阶段学校教学运行方向和管理内容的变动对学籍管理制度中的规定进行修订,以便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籍管理机制。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进行学籍管理期间也应当要适当的融入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起一个网络化的学籍管理平台,以此来有效的解决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工作任务量增加带来的各项问题,以便提升学籍管理工作的整体销量,确保相关数据资料信息的准确性。现阶段,清华大学的综合教育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众多学籍管理网络化平台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基于此,其他高校在构建网络化的学籍管理平台时,可以适当借鉴清华大学的综合管理系统,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成绩录入到网络管理系统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查看相关学籍信息和考试成绩。与此同时,学籍管理者可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开通新的模块,以便确保不同部门间的资源能够顺利的共享。此外,领导者还可以逐渐拓展校园一卡通的功能,将其同教务管理系统相连接,从而更便于相关人员进行管理,解决学籍管理工作复杂带来的相关问题。

(三)建立健全的选课系统

在学分制条件下,各大高校应当要有健全的选修课程系统和充足的选修课程资源做支撑。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选修课程资源较为紧张,可供选择的课程没有达到备选课程3倍的标准。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多为人文素质类与科学技术类课程,且课程平均数量还未达到50门,根本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需求。因此,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和课程管理工作之间应保持密切的配合和协调关系,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课程比重、减少必修课课时的方式来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之所以要增加学分制下学生选修课的数量,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条件限制带来的各项问题,避免手工选课模式下带来的学生目标课程人数已满、或者是所选课程教学实践冲突等因素,导致的学生选修课不合格等情况,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类选修课资源。选修课数量和类型的增加,还可以避免某些学生为达到毕业需要的学分,而选择比较简单的课程,没有从自身知识结构角度出发等情况的出现。基于此,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高校领导者应当要尽快完成选课系统建设,通过制定选课指南、课程简介、导师资料介绍等手册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确定自己选择的选修课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做好教学考核与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其指定的教学计划往往都不具备较大的弹性,选修课教学成果受学分限制性较大,若教师在教学期间监督管理力度薄弱、考试期间监考不严格,就会导致选修课设定的最初目的无法被实现。面对此种情况,学校管理者们应当从调整选修课教学期间监督管理工作入手,通过修订教学规划、压缩课程期间教学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学内容的弹性,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分。与此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借助教考分离的模式来减少学生作弊的次数和人数。此外,教师应当在遵循“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选修课角度构建完整的评价系统,合理分配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与考试成绩的学分比重,从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学分制的施行,属于我国学籍管理深化改革期间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对高校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师资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学分制带来的高校学籍管理和教学运行改革发展趋势,各大高校应当要从自身出发,通过招聘专业管理人员的方式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为开设更多选修课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教学督导和管理机构,通过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方式,利用校园网来实施监控教学质量,收集和加工教学管理中的相关信息,以便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从而将学籍管理在教学运行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学籍学分制学分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现状初探
学分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