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践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农耕文化博物馆第一展厅内容
2019-11-15赵玉静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赵玉静/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一、前言
为加强对云南农耕文化的保护,2016年云南农业大学建成农耕文化博物馆,并接待过多批国内外专家以及高校的来访者。为进一步推动云南农耕文化及云南农业大学实现国际化,馆内的所有资料都需要翻译为英文。
本次翻译属于外宣翻译,其中涉及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以及文化。黄友义认为,“外宣翻译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由此可见,外宣翻译所涉及的内容和体裁都极为广泛。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我们进行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外宣文本应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因此外宣翻译中译者应更偏向于译文,即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二、翻译理论方和策略
(一)翻译理论
“变译是相对于全译提出的”,“全译是指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为译语以求风格极似的翻译活动”,“变译与全译相对而立的依据是翻译中对原作保留程度的完整性”。由此可知,全译是完整性翻译,而“变译是非完整性翻译,即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多种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这就要求译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有效传递原文信息,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
(二)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中有人主张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因为语言反映文化,译者有责任将原文中隐含的文化现象呈现给读者,进而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有人认为,要实现“功能对等”,译者只能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但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若译者极度地归化就会抹去许多文化符号。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案例分析
(1)
原文: 豪放的歌舞
译文: bold and unconstrained songs and dances
分析: 译者通过查字典发现,“豪放的”可以表达为“bold and unconstrained”,但通常都用来表示人的性格,并没有修饰物的用法。但可以采用“移就”(“移就”,指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的修辞手法,将原本用来修饰人的词语用来修饰物(移人于物),用在此处还可以形容撒尼人豪放、粗犷的性格。
(2)
原文: 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
译文1: South Karst
译文2: South China Karst-Yunnan Stone Forest
分析: “南方喀斯特”的初译稿为“South Karst”,但校稿时通过查询中英文平行文本知悉,“South China Karst”在国际上已通用,且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也是此译法,故改译为“South China Karst”。
四、结语
译者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翻译经验。译前工作要准备充分,我们应该先通读全文,对原文本有大致的理解,然后判断文本类型,分析文本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恰当地运用翻译理论、策略和方法,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同时使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翻译任务完成后,应仔细检查译文,反复校对、润色,在保证译文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信息和思想的传递。希望该翻译实践报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