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NP的用法研究
2019-11-15林晓媚广西大学文学院
■林晓媚/广西大学文学院
一、前言
做为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来说,对“上/下+NP”的用法可谓了如指掌,但是当别人问我们一些问题时,我们却无法解释清楚它的用法,为什么“上厕所”可以说,而“下厕所”不可以说?为什么“上书店”可以说,“下书店”却不能说?为什么“下厨房”可以说而“上厨房”却不能说?学习一个词只有掌握了它的所有用法才能算是真的掌握,因此本文将讨论“上/下”这一对方位词的用法,让人们更了解它。
“上/下+N”这个结构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其句法功能具有多样性、不定性。
N可以由字、词、句子来充当,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双音节词充当宾语时,上/下语义的不对称问题和NP对上/下的选择问题。在大多数人眼里上/下是对举的,是一对反义词,例如在“上山下乡”、“上刀山下油锅”、“上天堂下地狱”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有“上”出现的地方“下”也会出现,而且“上/下”组成的动宾结构中的宾语一般也比较对称,“上+N”与“下+N”在对举中主要是利用相同语义指向的词来加强话语的力度和深刻性,这类词凝固程度很高,结构上不能随意删减,形成类似于熟语的结构,在汉语中这类词比较少,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可以发现“上/下+N”不对称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即名词只能和“上”或者“下”中的一个组合,例如:“上厨房”、“上厕所”我们就不能把这里的“上”换成“下”;“下功夫”、“下九泉”里的“下”就不能替换成“上”;当然也存在“上”“下”对举的情况。总的来说会存在三种情况:(1)形式对称,语义对称;(2)形式对称,语义的不完全对称;(3)形式不对称,语义也不对称。造成“上/下”在具体用法上存在不平衡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1)“上/下”本身语义的不对称;(2)“上/下”所带的宾语的限制。
二、习得和认知视角下的“上/下”语义不对称
首要来讨论一下“上/下”语义不对称的问题。主要从习得和认知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上/下”都是指事字,在《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属于基础词汇,是儿童较早习得的方位词。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这组词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儿童首先习得“上”然后才掌握“下”,实验还表明两者的使用频率也不一样,“上”使用的频率是“下”的5.5倍。研究者对此做出的解释是:“上”这一基本概念的典型意义反映的是被观察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直接的接触关系,而“下”反映的是被观察物和参照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彼此呈现离析状态。在成年人的使用中也呈现频率上的不对称问题。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写的《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表明:“上”的使用频率高于“下”,作为动词时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汉语中,英语也是如此,《英国国家语料库》统计up/on/above的词频均高于down/under/below。
2000年版的《新华字典》里对“上”有11种解释:①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反(引:1.次序在前的;2.等级高的;3.质量高的,好的);②由低处到高处(引:1.去、到;2.向前进;3.进呈);③增加(1.添补;2.安装;3.涂上;4.登载,记上);④按规定时间进行某项活动;⑤拧紧发条;⑥放在名词后(1.表示在中间;2.表示方面;3.表示在某一物体的表面;4.表示在某一事物的范围内);⑦在动词后,表示完成;⑧在动词后(1.跟“来”、“去”连用,表示趋向;2.表示要求达到的目标或者已达到的目标); ⑨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⑩旧时乐谱记音符号的一个,相当于简谱的“1”;⑪(又 shǎng)上声,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上声的调子是拐弯的,先降低再升高。
“下”有12种解释:①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反(引:1.次序靠后的;2.级别低的;3.质量低的);②由高处到低处(引:1.进去;2.离开;3.往……去:4.投送,颁布;5.向下面;6.降落);③方面,方位;④减除(1.卸掉;2.除去);⑤用;⑥攻克,攻陷;⑦退让;⑧用在名词后(1.表示在里面;2.表示当某个时节);⑨用在动词后(1.表示关系;2.表示完成或结果;3.跟“来”、“去”连用表示趋势或继续);⑩(-子、—儿)量词,指动作的次数;⑪(动物)生产;⑫少于某数。
从词典里给出的释义我们可以知道:“上/下”的义项并不都是对的,但是在“上”的①和“下”的①这个义项上完全对立,不管是其本意表现位置还是其引申义都互相对立,词典也明确指出,例如“上半年”-“下半年”,“上等货”-“下等货”;“上”的②和“下”的②在本意上表现的是位置上的变化,两个字是对立的,例如“上山”-“下山”,“上楼”-“下楼”,但是在引申义上则出现分歧:“上”的引申义有3个,“下”的引申义有6个,这两者之间存在意义不对称的现象(下文中将进行更详细的论述);“上”的③和“下”的④意义存在相反的关系,例如:“上火”-“下火”,当然现在使用“降火”的频率更高一些但是“下火”的用法也是存在的,在这个义项下也存在两者意义不对称的情况,例如:“上颜色”-“*下颜色”,“上螺丝”-“*下螺丝”,“下功夫”-“* 上功夫”,这样的情况下文都会进行更详细的论述。总的来说:除了“上”的①义项和“下”的①义项形式对称,语义对称之外,“上”的②③义项和“下”的②④义项则是形式对称,语义上的不完全对称,其他的义项则是形式不对称,语义也不对称。
“上/下”体现其义项由具体到抽象的这样一个过程。“上”由最初的空间义(①②)引申到时间义(④),同时空间义(①②)还可以引申成增添义(③的一部分)再引申成附加义(③的其他部分和⑤)。“下”则有:空间义、时间义、传达义、删除义、使用义。“下”的空间义(①的本义)首先引申成时间义(①的引申义和②的引申义2),空间义(①)还可以引申成转移义(②的引申义3、5、6和④),转移义再引申成传达义(②的引申义4),传达义再引申成采用义(⑤)。
“上/下”的不对称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考察:1.垂直空间、尊卑关系、水平空间、时间次序、数量、分合关系等;2.从认知视角、社会文化因素、语法结构、事物属性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上”“下”隐喻映射中的不对称现象;3.着眼于“上/下”后所带的名词性宾语,名词性宾语自身的功能属性也会影响到词语的搭配,名词性宾语可以分为:施事宾语、受事宾语、对象宾语、数量宾语、处所宾语,动词和名词是相互选择的,不仅动词可以选择它后面的名词,名词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动词,例如“上餐馆”-“*上河流”。
三、语义视角下的“上/下”不对称
下面将主要讨论“上/下”作为动词的词性,从“上/下+NP”中“NP”的语义入手来进行分析。
“上/下+NP”是述宾式,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NP”可以选择前面所带的动词。首先对”NP”进行归类,可以归并成两大类: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具体名词又可以细分为:表现具体地点、处所的名词,物质名词,数量名词或短语。表现具体地点、处所的名词又可以根据不同的位置进行划分:高-低、南-北、内-外。抽象名词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名词和一般的抽象名词。由具体位置抽象出的名词可以分为三类:高级-低级、发达-落后、形式相同却具有“言外之意”。
(一)上/下+具体名词
1、上/下+具体的处所、地点名词
(1)上/下+具体的处所、地点名词+高/低。在高低位置变化上,“上”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转移而“下”表示由高处向低处转移,两者是形式对称、语义也对称的。例如:“上台阶”-“下台阶”。
(2)上/下+具体的处所、地点名词+南/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以长江为界划分,“上北下南”,中国地理也是“北高南低”,在认知里“北”是上位,“南”是下位这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在“上/下”与地名组合时一般都遵循这样的模式,“上北京”-“下广州”,这是形式对称但语义上的不完全对称。照理说“上北京”对应的应该是“下北京”但是这与我们说的“北上南下,长江为界”就有点出入了,“下北京”这个说法只存在于从比北京地理纬度更高的地方前往北京,才有这个说法,而且我们听起来也很别扭,更多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从哈尔滨去北京,他/她更多选择用的动词是“去”而不是“下”。所以在平常的使用时一般会配套使用:“北上”或者“南下”,有很明确的方向指向。
(3)上/下+具体的处所、地点名词+内/外。“上”表示从内往外移动,“下”表示从外向内移动。两者存在两种情况:第一,形式不对称,语义也不对称。例如:“上厕所”-“*下厕所”,以前厕所设置在屋子外面,所以以家为坐标的起点作为内部,以厕所为终点作为外部,去厕所体现了由内到外的过程。“下厨房”-“*上厨房”,厨房是设置在家里边,以家为坐标的起点作为外部,厨房为终点作为内部,体现了由外到内的过程;第二,形式对称,语义上的不完全对称。例如:“上馆子”-“下馆子”,“上馆子”突出的是从家出发到馆子,强调的是家(出发点),“下馆子”突出的是从外面进入到馆子,强调的是馆子(终点)。
2、上/下+物质名词
颜色、颜料、药水类名词多是和“上”进行组合,因为这类东西都有一个涂、抹的用途,这与“上”的“涂上”义项可以组合,所以选择了“上”而“下”没有此义项,则不能和此搭配。例如:“上油漆”-“*下油漆”、“上颜色”-“*下颜色”。
3、上/下+数量名词或短语
“上”: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下”少于某数,一般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两者形式不对称,语义也不对称。例如“上百万”指达到百万这个数,最高限度是百万;“不下百万”指的是不少于百万,即最低限度是百万。
(二)上/下+抽象名词
1、上/下+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名词
(1)上/下+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名词+高级/低级。由“上”“下”的本意“位置的高低”引申出来的抽象义。在古代以“上”为尊,隐含着好、优秀,“上”表示由低级向高级转移;“下”表示由高级向低级转移。二者是形式对称,语义上的不完全对称。例如“上局里”表示的是由下一级的单位进入上一级的单位,“下局里”表示的是上级的领导到下级的单位,一般都会有语境和上下文提示。“上车间”-“下车间”则是另外的意思,“上车间”强调的是“到、往”的意思,而“下车间”强调的则是由上级单位到下级的意思。
(2)上/下+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名词+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上”:由落后地区进入发达地区;“下”:由发达地区进入落后地区。两者也是形式对称,语义上的不完全对称。例如“上省里”-“下市里”,“上省里”表示由欠发达的行政单位市、县、乡、村进入比较发达的省一级单位,“下市里”表示由较发达的省、直辖市进入欠发达的市。“上广州”-“下广州”,“上广州”表示的是从不如广州经济发达的地方进入广州,“下广州”则是前面提到的南北问题。
(3)上/下+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言外之意”。这类组合已经复合词化,一般意思比较固定,中间可以插入一些形容词,表达的意思比较积极向上,所以一般用“上”不用“下”,例如“上台阶”、“上轨道”。台阶本来是一个具体的处所名词,“上台阶”可以表达两个意思:一是从台阶的低处往上走,二是比喻事物有进步,例如:公司业绩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是由原来的本意引申来的。轨道本意是铁路上火车行驶的铁做的轨道,“上轨道”有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由外进入轨道;二是比喻事物进入正常的程序。
2、上/下+一般抽象名词
一般抽象名词如暗含档次、水平、规模等内在标准在内,一般隐含有“上档次、上水平和上规模”的意思,而这些隐含的意思都倾向于美好的方面,都有强调好、高、大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在选用词时人们自然选择表示美好祝愿的“上”,例如:“上档次”-“* 下档次”,“上水平”-“*下水平”,“上规模”-“*下规模”。一般抽象名词如表示需要人从心理出发需要做某事的,更多倾向于选择用“下”,因为在人、社会、自然中,人认为自己在处理事情是处于主导的地位,对自然和社会有居高临下之感,展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感觉,表现在语言上,对自然和社会这种由高到低的俯视之感映射到心理就是“下”,例如:“下狠心”、“下决心”、“下苦力”、“下判断”等。
四、结语
文章首先指出上/下在对举的情况下存在反义的情况,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形式对称,语义上的不完全对称或形式不对称,语义不对称的情况。文章重点从习得和认知两个角度去分析“上/下”语义的不对称问题,同时还指出其他三种研究角度,其中从“上/下+NP”中“NP”的不同,可以看到上/下和NP之间的双向选择。作为述宾式的宾语,可以由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充当,具体名词可以细分为三类:具体处所、地点名词,物质名词,数量名词。具体处所、地点名词又可以再细分成:高/低、南/北、内/外。抽象名词可以分为两类: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名词和一般抽象名词。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名词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三类:高级/低级、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由具体位置所抽象出的名词具有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