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9-11-15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家训传统大学生

■尹 莉/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表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华家训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显著,价值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号召以后,传统家训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作为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的后备军,要德技兼备才能担起大任。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将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全,难以形成正确的三观,不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造成隐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根据前期调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诚信缺失、思想散漫、道德判断力低下等问题,在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方面亟需培育。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急需要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家训文化强大的德育功能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

家训文化虽然德育功能强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家训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途径和手段较为传统,效果欠佳。在传播手段上普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模式,内容也较为零散,不够专业和系统,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优化和提高。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提高优秀家训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进行了系列探索。

一、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一)利用第一课堂教学优势,开展“读家书、说家训、写家信”多样化教学活动,深入推进优秀传统家训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大学语文类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笔者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致力于将优秀传统家训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如设立课前三分钟“家训读书会”,由学生来介绍、分享著名家训,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既欣赏到不同时期的优秀家训,又能知晓传统家训的主要内容。每月进行一次“家书分享会”,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家书中蕴含的家训文化,并进行归纳总结,从修身、处事、治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内化于心。现代社交软件的丰富和发达使得人民乐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交流,忽略了与身边人的沟通,加之与父母存在代沟,导致很多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比较少,甚至有的大学生只有在要生活费时才跟父母进行简单的对话,严重影响了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写家信”这一活动要求家长参与进来,不仅是子女写信给父母,父母也需回复书信,这不仅增强了两代人的沟通和交流,父母的回信中对子女的嘱托和教导无形中完成了家训的传承。

(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营造浓厚的家训文化氛围

(1)构建校园环境。为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围绕“家训文化”这一主题,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如:建造中国古代家训教育微缩景观;以每层教学楼的墙面为阵地,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尊师重道”等为主题,建设家训文化壁;以教室为阵地,分不同研究专、题展示家训文化……以此形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家训文化”气息的“潜在课堂”里,每时每刻受到熏陶,让家训的先进精神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情感高尚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举办专题讲座。定期开展中国古代家训讲座,聘请既懂高职教育又了解高职学生特点的专家行家,结合教育实践讲授丰富多彩的家训内容。在劳动素质的培养上,结合古代家训中的先进事例,激发学生热爱功动、重视技能训练的热情。在身心健康培养上,结合家训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

(3)开展多种活动。为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学生可以通文化沙龙、主题演讲、辩论赛、经典诵读、影视欣赏等课外活动进行学习,同时开展“晒家风”、“寻家训”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体味家训文化,加深对传统优秀家训的理解。

二、活用现代信息技术,活化优秀传统家训

95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各种信息化工具成长起来的一代,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喜欢新生事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感兴趣。同时,由于时空的限制,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对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势必影响传统家训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了这些不足,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兼顾直观性与趣味性,更适合95后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家训文化教育。

(一)活化优秀家训

视觉性的凸显,是当下读图时代的典型特征。运用数字化技术,将优秀家训内容、优秀家训人物和事迹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制作成直观、形象的视频、音频等,结合其他学习平台的信息资源,让家训从书本中走出来,以知识可视化促进优秀家训文化的传播。

(二)活用信息技术

传统家训内容繁杂,且多为说教,较为枯燥。传统的教学手段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突破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在传统家训的传播中介入微课、微视频、微信公众号、QQ、手机终端、PC终端、网络平台等,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途径,搭建泛在化学习平台,营造跨时空学习环境,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查看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音频和视频等等各种学习信息,提高传播的广度,增强传播的实效。

三、积极开展师资建设,保障传播效果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向学生传播优秀家训文化,教师自身学识首先要过硬,要熟悉中华传统家训发展脉络、各时期家训的内容和特点,并将优秀家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所以教师要加强对传统家训的学习,通过培训、讲座等活动,促使教师深入了解家训内涵,保证教学效果。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传播传统家训,使其德育价值最大化,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书籍、培训、讲座、比赛、沙龙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弘扬家训文化。

以上是笔者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家训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家训文化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仍有很多研究空白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填补。

猜你喜欢

家训传统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