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建构与思考
2019-11-15吴媛媛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吴媛媛/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926年,舒庆春第一次用“老舍”这个名字,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自此开始。老舍一生的小说创作,都饱含着深厚的平民情怀,正如“老舍”这一笔名所蕴涵的“永远忘我”之意。他通过市民题材小说的创作,营造了多姿多彩的市民世界,反映了历史剧变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体现了市民的思想和生活变迁。
一、老舍塑造市民形象的思想成因
(一)平民生活的经历
老舍出生于1899年,父亲早逝,家境贫困,依靠母亲辛苦缝补,一家人才能勉强度日。这样的成长环境与贫苦出身,使老舍自幼就尝尽了人情冷暖,看尽了世态炎凉,愈发渴望生活的温饱与自我的尊严,也特别能体会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理解生命本体的多样化存在形态。尤其是老舍母亲对其的言传身教,更是养成了老舍的良好性情,使老舍具备了优良的生命品格,能以宽厚善良之心观照世间万物。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的老舍刚刚迈出校门、走入社会,新的文化思潮对老舍的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他曾说过,五四运动给了我一双新眼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语言。由此,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的五四精神,成了引领他思想成长的灯塔,也成了改变他生活节奏的号角,老舍的创作之路愈发辽阔深邃,不再仅仅局限于市民生活情境与意识,为老舍以后成为“人民艺术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北京生活的体验
老舍的市民题材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既浅显又深刻,既俗白又精当,既贴近生活又后味无穷。毋庸置疑,作者的创作语言肯定和其长期的口语习惯、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老舍生活中熟练使用“京片子”,小说语言就呈现出了“京味”风格,比如《骆驼祥子》中的“不能放秃尾巴鹰”、“挺脱”、“硬棒”等语言,就是典型的北京方言,活泼生动、简洁有力,良好的诠释了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不同事件中的个性特征。
二、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具体建构
(一)旧派市民形象的体现
北京作为一座古老的帝都皇城,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一代北京人,身上一般都涵养着典型的京味性格和生活习惯,如遵循传统、勤劳善良、知礼守度等。但又正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变得更加容易具有盲目的优越感,以及容易被封建落后的残余思想浸染,以至于他们在面对民族危亡之际,往往选择的是听天由命,甚至深陷黑暗荼毒而不自醒。老舍笔下所塑造的旧派市民形象正是具备了这样一些特征。
比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的老北京文化的代表人物祁老太爷,就是旧派市民的典型形象。祁老太爷平素善良安分、因循守旧,似乎一生都执着于一件事,就是守住自己小羊圈胡同里的大家庭,不允许任何力量打破自己四世同堂的安宁,完全无感于外界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国家危难临于眼前,也依然无动于衷。因为,在他怯懦的内心里,愚蠢的以为只要不和外界纷争扯上关系,就能永远明哲保身,即使日军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依然幻想只要他家留够三月口粮、紧闭门户,就能躲避灾殃。
老舍运用诙谐的笔触,生动勾勒出了这类可悲可叹的旧派市民形象,并对他们最终遭遇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分析,对他们身上暴露出的精神弱点进行了批判。
(二)新派市民形象的体现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新派市民形象,也是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这一类人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历史背景下,义无反顾的追逐起西方文明,但这种追逐只是东施效颦一般,只求表象相似,却完全没有了解到西方文明的本质特征,但又同时自我极度膨胀,自以为是的去挞伐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消极因素,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弊端。对于这一类人,老舍小说中的讽刺是更加辛辣的。
比如老舍在《离婚》中塑造的人物张天真,从着装上就仿效洋人,外出穿西装、睡觉穿运动装,生活习惯也仿效,在不了解国事的前提下每天却要装模作样地读三份小报,把看别人跳舞、拿冰鞋上市场培养成自己的喜好,把对着镜子练习皱眉、每天必吃蜜柑培养成自己的习惯,一切只为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有理想的洋青年,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再比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的人物祁瑞宣,一直深受祁家长房长孙这一身份的约束,在他身上,一直体现着传统文化与西式教育的矛盾,新与旧的力量始终在他内心起着冲突,因此他一直徘徊于尽忠与尽孝的两难抉择中,但最终,当他历经了一系列悲恸的事件之后,还是走上了新生的路。
可以看出,老舍对新派市民形象的塑造,是与旧派市民形象做了一番对比的,在老舍看来,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存在着负面性的,对其应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反思。
(三)正派市民形象的体现
老舍笔下的市民题材小说中,还有一类理想的形象,这类人物寄托了老舍对于民族振兴这一理想的追寻,也体现了老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赏,这类人物身上鲜明地体现出民族性格的力量,契合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规范,这类形象就是正派市民形象。
比如老舍在《赵子曰》中塑造的人物李景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内心充满正能量,即使周遭打转的人都是浑浑噩噩在度日,他仍能不受其影响,发奋读书,探寻真理,为救亡图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甚至献出生命。再比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的人物钱默吟,他是一个遁世幽居的老式文人,身处乱世,历经生活磨难,却始终具备一份家庭责任感。李景纯与钱默吟是有相同之处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学问救国;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他们分别来自于新青年和旧文人两股不同的力量。另外,老舍在《二马》中塑造的人物李子荣身上具备的很多品质,都是老舍认为的正派市民形象的标配,包括求真务实、独立图强、爱国敬业等,当然,这也是老舍自身理想信念的体现。
(四)底层市民形象的体现
老舍自幼便目睹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自身也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历经了生活的种种艰辛,所以,他便愈发能够理解人情冷暖、离合悲欢,能够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诉诸于笔端,从而整体勾勒出底层市民的群像,深刻体现出他们承受的生活重压以及精神的消亡。
比如老舍在《月牙儿》中就塑造了一对悲惨的母女形象,她们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却依然无路可走,始终得不到命运的青睐。为了糊口,母亲改嫁、洗衣、卖馍,女儿做招待、求校长,但终究逃不脱悲惨的境遇,她们在跟命运的较量中全盘皆输,无奈的走向了幻灭,都成为了暗娼,正如小说中的描述,“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再比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物祥子,作为一名人力车夫,他的最大梦想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在一波三折之后还是落空了,他也从“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对祥子的此种转变,老舍是持批判态度的。
综上,老舍有感于自幼的艰难生存体验,怀揣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观照现实与人性,勾勒出了一系列性格迥异、丰富饱满的市民形象,刻画了他们的生活转折与精神走向,体现了文化困境与生存困境带给他们的悲剧命运,从而激发大众对于民族命运与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