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1-14唐潜宁
唐潜宁
摘 要: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要想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乡村的发展问题。人才强国同样适用于乡村发展建设中,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农经人才的培养。我国缺乏高质量的农经人才,极大地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農经人才的培养成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需要研究出适宜的农经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农经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增长。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经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5-011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64.2;F323 文献标志码:A
1 培养农经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促进乡村人才的振兴,要重视利用社会力量培养乡村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明确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居于主体地位,如何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优势打造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体系,是乡村振兴发展中考虑的首要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农经人才。目前,农经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为建设乡村高质量人才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国家大力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使农经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尽管乡村人口基数较大,但还需要懂得运营和发展的人才发掘乡村优势,传承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生态,构建乡村产业链。此时,农经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乡村振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乡村留不住农经人才,以及乡村人才的参差不齐都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乡村人员对乡村虽熟悉,却不懂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建设乡村经济。
大部分乡村人员靠种植农作物获得经济收入。影响农作物收成的因素各有不同,不了解市场需求和营销乡村优势资源,使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高质量的农经人才则能提高乡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帮助乡村整合农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推广乡村文化,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1]。
2 乡村振兴过程中培养农经人才出现的问题
2.1 农科专业毕业生不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
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都会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很少会选择去往乡村。毕业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更多关注发展平台是否宽广。福利待遇是否符合期望,最后才会考虑是否和专业相关。很多农科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也忘记当初报考该志愿的初衷,而是随着时代潮流和众人的观念,选择了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
在部分人眼中,回乡村务农,从事农业,似乎成了最后的选项,是就业道路上的一条退路,而非选择。如今,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农科专业毕业生不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其他工作,农业学生专业不对口的占比十分大,愿意去乡村等基层的人数少之又少,更多的选择去往城市发展。城市出生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即便对农业抱有极大的兴趣,也绝不会选择务农,去体验务农的艰苦。即使是农村出生的学生,从小看着父母和乡亲在田野耕耘,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也一心想着走出乡村,去往城市。农村出生的学生大都从小被父母耳提命面,要走出这片大山,走出这片田野,不要和自己一样,一生都在田野耕作,太苦也太累。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造成了农经人才的短缺。
2.2 高校农科专业的教育模式缺乏实践性
高校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城乡发展独立使城市和乡村职业教育存在差距,高校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却对乡村的市场和需求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无法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变化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教学方案。
同时,部分高校也没有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开设合适的专业,而是根据社会趋势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同质类专业数量繁多,缺乏特色性专业,高校农业教育趋于一致,毫无特色可言。
另外,农业教学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甚至连教学内容都是照搬之前教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材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的发展,自然无法培养出符合农业经济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专业的教育经费和教师经验都十分匮乏,学校投入到农业实验基地的建设费用少之又少,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了解农业,而无法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亲身感知农业。以至于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不匹配,学生空有满腹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更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农经人才[2]。
2.3 农村企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法规模化
农业虽是一个传统性产业,却也是一个弱势产业。随着各式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大部分乡村地区,农业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还是采用农耕的方式种植生产。由于深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思想封闭了农民的思维,使得农村经济一直在保守状态下发展,阻碍了农村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使高质量的农经人才缺乏用武之地,导致乡村企业无法留住农经人才。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农村企业发展和土地流转以及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尽管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大大增加农业发展的需求费用,但以乡村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根本无法支撑高昂的科研费用和技术引进费用。
另外,部分农民对农业的科技化还存在一定顾虑,害怕科技化的生产方式会取代他们的工作,被迫下岗。同时也害怕科技化的生产方式危害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是农民的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无法忍受家园遭受变故,这也就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农经人才的模式
3.1 提高农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业专业的學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但这个机会能否被农业专业的学生所珍视,取决于农业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合格的农业精神。近年来,国家加大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凝聚优秀的农经人才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永远是重中之重,农业的市场范围十分宽广,具备无可估量的发展空间。农业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岗位,坚持不懈耕耘,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此,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和科技活动以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对农业发展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身的专业素养。
3.2 转变高校的教育理念,注重实践教学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农村等基层地区,也关乎高校。高校是高素质农经人才的孵化基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农业的发展也有新气象,高校的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在涉及农业的专业课程上,应注重实践教学,切勿“纸上谈兵”。为此,高校可加强与教育学院和科研学院的合作与交流,组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学竞赛,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竞赛,增加学生对农学的兴趣,从而以更加饱满激情的状态投入到农业学习过程中。
另外,还可加强和农业园区的合作,构建农业实训基地,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定期带领学生前往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帮助学生培养关心农业发展的意识,学会尊重农民,愿意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建设中[3]。
3.3 扩大农村企业发展的规模和促进发展方向的多样化
目前农业属于弱势产业,但这是十几亿中国人民生存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可借鉴改革开放的经验,从外部引进高质量人才,让内部人员外出参与培训,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例如,农村企业可以组建一只农经人才队伍,定期前往其他乡村学习先进可行的农业发展技术。同时,定期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的新知识,转变农民的固有经验,让农民了解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机械化的优势所在,增加农民对农村企业的认同感。
不同乡村具有不同的发展现状,学习借鉴不等于照搬,应根据所处农村现状,借鉴其他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所处农村的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便促进农村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改变现有农村企业的单一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向的多样化。
4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各地乡村应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致力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因此,需要探寻适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经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谋取新的发展方向。可通过提高农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转变高校的教育理念,注重实践教学,以及促进农村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等措施来实现乡村的振兴。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经济的腾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晨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8(23):11-12.
[2]刘春桃,柳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6-21.
[3]陈娟,马国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 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