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点研究
2019-11-14刘楠
摘 要:影视文学是电影和电视文学的合称,它以具体直观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学形式。语言的抽象性,影视的具象性,这种读和看的矛盾构成了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的一切对立性因素,影视文学的具象创造会限制审美想象,二维写作会限制作者深度的情感表达。本文旨在分析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的特征,以期对影视文学创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点;剧本创作
作者简介:刘楠(1982.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外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纪录片、影视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1
影视文学自诞生之际,其归属一直饱受争议。我国影视文学创造大多表现于独立的剧本创作,但是,近些年来,小说改编剧本的兴起,加上“导演中心论”观念的冲击,我国影视创作长期处于停滞、低谷状态。整个行业内出现剧本媚俗化、导演主控艺术创作的方向等问题,很少剧作家将眼光置于影视文学这种独特的语言审美层面。实际上,将影视文学创作回归本源,关注影视文学审美,才能助力我国影视文学跳出创作的樊笼,改变现存困境。
一、语言和画面的矛盾融合
语言和画面是影视文学的两个基本符码,二者存在抽象化和具象化的天然对立,同时,在影视文学层面,二者又是矛盾的融合,缺一不可。
语言的情感表达依托于文字、符号及语气,具备抽象性特征,影像画面则是透过人类视觉系统,对客观世界实在画面进行的直观反映。有人认为语言文字和影视画面都是为了给大众带来情感冲击,语言文字如果可以具体化,再加上主体发散想象思维,同样也可以达到影视画面的效果。实际上,语言文字和影视画面追根溯源,体现于中国的字与画,以中国的字画发展史来看,字脱胎于画,画演变为字,二者关系紧密。由此,语言和影像画面虽然存在差别,但是本质上确是同宗同源、相互融合的,这种融合也推动影视文学的兴起。
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主体内容,在语言使用中,很多演员易根据自身生活经历改变一些语言表达,此时,便需要从画面的角度进行补充,以画面的真实性保证内容表达不被改变,避免融入个人情感。大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通常过于注重画面感、音效效果、人物情感等表面因素,忽视了语言文字,然而,优秀的影视作品依托于精彩的剧本创作,这种矛盾融合的关系要求影视审美创造要尊重客观事实,映照社会现实,创作者必须抓住独特的审美视角进行影视文学创造。
二、具象化写作
影视文学作者在以语言为依托进行审美创造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思维的具象化,这也是影视文学和小说、戏剧、一般文学等艺术形式相区分的本质特征。本质上来讲,影视文学的具象化创作围绕文字回归本源,文字创作便自然和语言的想象性、自发性形成对立。
影视文学在利用文字进行审美创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创作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僵硬的文字拼凑,必须将内心视像和现实世界影像相对照,利用语言、符号进行修饰描摹,将无形的幻想具体化,最后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交织于屏幕,引发大众产生情感共鸣。比如以小说《边城》为剧本拍摄的影视作品中,剧本中的翠翠生长于风日,眸子如水晶,天真活泼,如山头黄麂一样良善。影视编剧根据小说作者的描写准确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健康、天真、自然,以这些特点来进行影视文学创作,从而在影视作品中展现了灵动的人物形象。
因此,影视文学的审美创造应当尽可能贴近实际,迎合大众需求,把握好语言文字和思维想象的关系,避免影视创作一味地放纵想象。总的来说,影视文学创作的具象化和一维性和艺术审美创造的自由精神是有所相悖的。
三、影视文学的情感目标
影视文学的审美创作必须和其他艺术创作相区分,影视文学要注重直观的情感表达和大众共鸣。大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感受到作品情感,产生情感冲击。
影视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追求这一情感目标,通常创作者要深刻把握社会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正确的审美方向进行影視创作,推动观众在欣赏作品中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唐山大地震》,以社会实事件为基础,表达爱与亲情;再如《湄公河行动》,以真实的跨国缉毒案例为基础,大量缉毒警员的英勇牺牲催生大众产生感动、敬畏情感。
总之,影视文学创作者的情感目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品的质量,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情感共鸣的程度也是对影视作品的肯定。
四、同在和异在
影视文学创作依托于语言文字,并且要将文字通过声音、人物、情境等形式进行艺术表现。小说创作可以根据剧情来安排主人公,通过文字描述来引导读者发散思维勾勒主人公的形象,影视文学创作的作者必须将主人公的形象具体化,以创作者的审美倾向来引导大众,比如我国83版的《射雕英雄传》,黄日华憨厚傻气的形象一直影响着观众对郭靖的审美认知,尽管之后影视界对该作品进行过多次改编,但是老版人物的审美取向却被固定化。
影视文学审美创作中这种同在和异在的区分,是对影视创造者的提示和限制。这种同在和异在的存在可以使创作者区分小说创作和影视创作的界限,把控好语言表达和内容安排。
综上,在大众环境下的影视文学审美创作必须和文学背景相交融。影视作品创作只有以文学为基础,仔细考量句法细节,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表达,同时兼顾社会现实,才能以积极的影视文学审美创作改善我国影视行业的疲软状态。
参考文献:
[1]何平华.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征[J].当代电影,2005(3) : 128-131.
[2]刘超亮.大众文化视域下影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5,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