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电影剧本创作与教学探索
2017-02-05唐瑞蔓
【摘 要】魔幻是一种用于制造电影中奇观世界的非叙事类型。它通常从传统文化资源中获取魔法、神话、传奇、巫术、童话等幻想性素材,并融合其他故事类型以完成叙事。基于这一类型规则,魔幻电影剧作及相关教学训练可从确定匹配故事类型、挖掘传统文化素材、设定魔幻世界规则三个步骤(层面)展开。在教学中,通过影片分析、素材选择、创意策划等训练环节,使学生逐步掌握魔幻类型的创作方法,积累相关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魔幻;剧本创作;教学;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95-02
近年,魔幻已成为国内最为热门的电影类型之一。尽管市场反映火热,特效技术也日渐精进,但故事单薄、情节低幼、题材狭窄、主题单一、缺乏核心命题和价值观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中国魔幻电影的剧作水准与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之间的差距加大,提升魔幻剧作质量成为当务之急。理清魔幻类型的剧作规则,总结优秀魔幻电影的剧作方法和技巧,对解决上述问题大有裨益。同时,尝试在剧作教学中添加魔幻类型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掌握魔幻类剧本的创作方法,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中国魔幻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魔幻类型的剧作规则
从中国电影史上看,魔幻电影的踪迹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火烧红莲寺》等武侠神怪片。这些影片带有大量魔幻色彩,堪称现代魔幻电影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的《蜀山》《倩女幽魂》、90年代的《大话西游》《风云雄霸天下》,2000年后的《画皮》系列、《白蛇传说》等都延续了这种神怪与武侠的搭配模式,以特技呈现怪力乱神,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风格。
然而,这些影片虽带有魔幻色彩,却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魔幻电影。主因在于:它们没有呈现并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完整的规则清晰的魔幻世界中去。“魔幻电影是依照巫术和魔法思维,来描绘架空世界的类型电影。”[1]创建“一个完整的、自成体系的魔力和幻术的世界,一个与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存世界不同的、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另一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是成为魔幻电影的关键所在。”[2]缺乏界限和规则的行为,缺乏限制的权力或系统,很难创建必要的戏剧冲突。比如,电影《大鱼海棠》的规则设置:海底世界的“其他人”虽掌管人类世界,却不信赖人类;他们虽各有神力,却无法控制人类和自己的生死;偷偷养育人类灵魂(大鱼)会带来海水倒灌的灭顶之灾。这些环环相扣、一物降一物的规则,既丰满了虚拟的“其他人”世界,也为融入的爱情、成长、冒险等叙事类型提供了冲突契机。
魔幻世界的创建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空间,那么叙事的时间维度又该如何组织?由于“魔幻本身在叙事结构上无一定之规,不像诸如犯罪(谋杀、盗窃、绑架等)、灾难(面对洪水、饥荒、地震等造成的障碍)、爱情(坠入爱河或开始相信爱情)等故事类型包含特定情节元素……在人物设置上也比较开放……所以需要搭配一个强有力的故事类型才能构建叙事。”[3]比如,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千与千寻》就主要依靠冒险、成长、剧情等类型来完成叙事与建构情感;《午夜巴黎》《美人鱼》(周星驰导演),则是将爱情、喜剧与魔幻融合;《指环王》系列以冒险、史诗、动作、兄弟等类型匹配魔幻;徐克则将武侠、神秘、犯罪、灾难、魔幻等统统融入他导演的“狄仁杰”系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都让故事类型占据主体地位,魔幻则成为一个强大的“下属类型”,主要用于建构魔法世界。
无论中西,优秀的魔幻电影中都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影片中那些刺激观众好奇心的魔法、巫术、超能力等重要成分往往取材于传统文化。魔幻电影 “在文化层次上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常具有原神话所产生地区、民族的鲜明生活特色。”[4]《指环王》的神话世界就是以“基督教信仰和北欧神话为筋骨,英国古典文学以及语言学为血肉架构起来的,巨人、精灵、矮人、中土等名词都在北欧神话的文献中找得到原型。”[5]《大鱼海棠》堪称取材我国传统文化构建魔幻世界的优秀案例。影片的主线情节直接对应《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6]视觉呈现上,汉服造型、福建土楼、红灯笼、海棠树、油纸伞等汇聚成浓郁的中国画风,美轮美奂、意境悠长。最值得称道的是,主创从《山海经》《搜神记》《诗经》等古籍中吸取角色设计的灵感,绘制了赤松子、祝融、嫘祖、帝江等一系列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动漫群像。
依据以上论述,即可得出魔幻电影剧本创作的三个重要且基本的规则:设定魔幻世界的管理规则和物理环境;确定匹配的(时间)叙事类型;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增强其文化特质和视觉奇效。魔幻电影剧作及相关教学训练即可围绕这三个层面展开。
二、魔幻电影剧作的教学实践
眼下,魔幻已经取代武侠、青春等电影类型成为市场“新宠”。在剧作类课程中添加对魔幻类型的教学与训练,是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弥补中国类型电影发展薄弱之项的有益举措。同时,只有真正了解魔幻电影创作的相关知识,了解其类型标准和创作难度,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观众。魔幻电影剧作的教学与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未来编剧写作魔幻故事的能力,也在全面提升他们对魔幻电影的审美素质,为魔幻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促进中国魔幻电影的健康发展。
魔幻电影剧作教学需要与剧作规则相对应,从确定匹配的故事类型、设定魔幻世界管理规则和物理环境、挖掘传统文化素材三个层面展开。前两个层面可以利用影片案例,以教师课堂拉片讲解和学生课后拉片分析结合,让学生熟练优秀魔幻电影的类型组合与魔幻世界的设计方法。案例分析应将精读与泛读组合进行。比如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精读影片做主题讲解,再以《千与千寻》《午夜巴黎》等叙事风格差异明显的影片对知识点进行辅证和扩展。第三个层面则要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关注传统文化,善用其中具有视觉效果的元素,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将它们融入剧本情境,在贴近大众的文化呈现中,传达民族精神内蕴。比如,与中国魔幻息息相关的《山海经》就可以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先通过“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故事引入《山海经》;再引导学生搜集以《山海经》内容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分析书中简明扼要的说明性文字转换成充满传奇与情感之奇观影像的方法,并评价转换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方法,从《山海经》中攫取素材,撰写魔幻剧本策划案、魔幻微剧本,甚至长剧本。经过影片分析、素材选择、创意策划等训练环节,学生能逐步掌握魔幻类型的创作方法,积累相关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同时,他们也能亲身感知到,将一些散落、断裂的传统文化素材编排成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完整剧本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以后对待任何魔幻电影,能做到以专业态度清醒地认知与评价、借鉴或避免。既不随意吐槽,也不轻易附和。
剧作类课程一般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剧本拍摄视频,让他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理解剧本写作的特点,检验剧本的可拍性。但是魔幻剧本却不适合于此种可拍性检验。一方面在于普通高校通常不具备魔幻视频制作需要的强大特效技术;另一方面,考虑可拍性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剧本的魔幻建构。魔幻剧本创作不应被现有技术所限制,反而应该引领技术的发展。2009年底上映的《阿凡达》就是最好的例证。早在1994年,詹姆斯·卡梅隆就写出了当时拍摄技术无法实现的《阿凡达》剧本。他花费了十年时间来革新拍摄技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从而推进了电影3D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总在“可拍性”的理念下写作幻想类剧本,魔幻电影的发展必然停滞。
三、结语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离不开电影的类型建设。剧本创作及相关教学工作也要与市场接轨,时刻保持对主流类型的关注和了解。自2001年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指环王之护戒使者》相继上映以来,魔幻一直是全球电影市场的宠儿。中国魔幻电影在影片数量、票房,甚至特效制作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剧作的整体水平依然止步不前,屡现“硬伤”。专研魔幻剧作理论,培养优质剧作人才,才能真正提升中国魔幻电影的创作力,推动中国魔幻电影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佳.魔幻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34.
[2]殷罗毕.魔幻世界的规则与当下中国幻想力[J].电影艺术,2012(6).
[3]Selbo Jule. Film Genre for the Screenwriter[M]. New York:London : Routledge, 2015:172.
[4][5]罗勤.中国魔幻电影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电影,2013(9).
[6]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庄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唐瑞蔓(1982-),女,汉族,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电影研究。
基金项目: 201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文化传承语境中华语魔幻电影内容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P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