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9-11-14胡进德黎万平
胡进德 黎万平
摘 要: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其整个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仙桃职业学院物联网专业为例分析了物联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群,结合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构建了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训练和教学保障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法,可对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一、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定位
1.物联网的概念和特点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项知识,想在专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部分物联网从事核心技术工作的职位都要求本科学历甚至硕士学历,因此专科毕业生可从与物联网有关的知识着手,找准目标、夯实基础,同时增强实践与应用能力。
2.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从事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武汉、深圳、广州、上海二十多家物联网工程应用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物联网专业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其产业涵盖面宽,边界难以界定;二是物联网技术属集成创新型技术,知识体系不清晰。课题组成员分析了物联网行业发展的趋势,明确了物联网专业学生主要就业企业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考虑到物联网专业的门槛比较高,高职物联网专业主要定位在应用与维护上,其主要岗位是智能制造服务人员、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人员、信息与通讯工程技术人员和网络运行管理人员,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是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和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二、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1.构建高职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
(1)基于“工作分析法”的课程体系构建。美国学者查特斯提出的“工作分析法”是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該方法要求课程设计者通过对职业活动进行观察分析,确定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态度。该方法的八个步骤是:决定教育目标—职业工作分析—分析岗位工作程序—职业活动重要性排序—依据学习价值调整工作程序—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校内、校外)—方法与策略—安排教学顺序[1]。
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物联网专业理事会,专业理事会吸纳一批来自合作企业的专家和工程师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专业理事会的指导下,调研物联网行业需求,对物联网岗位任职要求进行调研,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与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接,根据物联网岗位要求确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的构成。从未来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能力需求出发,反过来审定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物联网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概论、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传感器应用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无线组网技术、JAVA程序设计、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等。专业拓展课程有工程项目管理、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等。
(3)“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这种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2]。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分类、归并、整合,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确保有足够的课时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求教学总课时不小于3000课时,其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总课时的比例不小于55%。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岗位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顶岗实习三个方面。
(1)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安排在课程内进行,主要由电子技术实训、软件开发实训、网络技术实训和项目实训四大实训模块构成。电子技术实训涉及单片机技术、无线传感技术、RFID技术等,重在培养智能化单体器件到智能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设计方法。软件开发实训涉及C语言程序设计和Java技术,重在培养基础软件的理解和开发能力。网络技术实训涉及无线网络传输、移动网络组成、移动客户端开发等,重在培养物联网应用领域的网络应用能力。项目实训涉及项目需求研讨、项目分解、项目开发、项目管理等,重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完整的商业项目中的应用能力。
(2)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安排在课外进行,如校内各专业课程技能比武,学生参加全省和全国物联网职业技能大赛,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等。
(3)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历时半年。利用学院在合作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还要撰写顶岗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3.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技能竞赛,拓展学生专业技能
技能竞赛是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学院坚持推进技能竞赛,逐步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并行”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是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工程师为教练,与校内专业教师一起组成竞赛教练团队。二是构建技能竞赛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技能比武,强化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三是把合作企业的项目、技术作为竞赛培训内容,把企业考核标准引入竞赛规则。四是将技能竞赛的培训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中。竞赛的培训过程参照企业项目开发流程,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技能竞赛活动的常态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稳步提高。
4.强化教学保障
(1)“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保障。高职工学结合的主流教育环境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双素质、双结构的“双双”要求,“双素质”师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学院物联网专业师资培训的目标是以网络通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着力提升网络技术类和软件开发类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授课技能和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物联网项目实践的组织方法和实施流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培训方法上,通过专家讲座、理实一体教学、参观考察等方式,增加专业教师对物联网行业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状况及物联网课程要求的了解,为开展物联网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的实施与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大设备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是关键。目前学院物聯网实训基地建有智慧家居实训室、智慧安防实训室、智慧交通实训室等多个行业应用实训室,与青岛海尔集团、武汉美的、武汉火凤凰等二十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共同管理、双方受益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保障物联网实训基地良性运行。目前学院物联网专业实训基地已成为江汉平原物联网应用与服务中心,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共创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局面。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实践,学院物联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显著提高。四年来学院物联网专业学生在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蓝桥杯”和“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赛项中屡获佳绩。2016年学院代表湖北省高职院校参加全国物联网大赛荣获二等奖,2018年学院代表队在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中荣获3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经过调研多家用人单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学院物联网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较强,90%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参考文献:
[1]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2.
[2]马必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胡进德(1966—),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黎万平(197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