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人学维度探析

2019-11-14崔晓丹

求知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

摘 要:十九大首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在马克思生态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出发点,积极寻求人的合理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实的人”;以人为本;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学理论来源

1.古代民本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基沃土

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产生的重要根基和沃土。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常常凸显,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传统民本思想的终极关怀,这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长期居于主导地位[1]。在古代,“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要追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统一的绿色发展模式。我们的祖先们就曾多次探寻这种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水利、耕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还是对民生的重视,都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摇篮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通过揭示人的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保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更要注意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是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扎实坚定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人民主体地位的保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学基本内涵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第一,人与自然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相互对立。我们常说的实践包括以生产实践为主的自然实践和为自然实践活动服务的社会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实践,即通过生产实践使自然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使用机器进行社会化大生产,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自然逐渐对资本主义的生产造成限制,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第二,人与自然在人类历史实践中趋于统一。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在自然界中得以生存和延续。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发生转变,自然界不再完全独立于人的世界之外,成为一种带有人类实践烙印的“人化自然”。随着人类历史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处于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从“现实的人”角度出发,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不可避免是从“现实的人”的角度来进行理解。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虽然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但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益竞争而导致的对自然不合理占有、支配和利用的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要求的“以人为本”是指生产实践应当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的命题,指出人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2]。这就把劳动作为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方式,而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源泉,否定了建立在资本基础上、服从资本利润目的和个人物欲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既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正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又避免出现“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消解了人对自然客观性的漠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并不是对自然规律熟视无睹,也不意味着人能够任意违反和改造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线索是“应有”与“现有”

从“现实的人”的角度,马克思从人的“应有”和“现有”这一线索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进而探寻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真正内涵,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有”是指人应该是什么样,能够是什么样以及将来会是什么样。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往往会不计后果地对自然进行剥削,但事实上这些活动并不是属于人的应有的活动,人要满足其自身的需要,这是合理的,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工业生产所导致的异化劳动已经使人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其“应有”,而转变为人的“现有”状态。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从消灭异化劳动开始,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必然要对人的“现有”进行扬弃。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学价值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可持续发展升级为绿色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文明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也应当包含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模式。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其他一切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石。十九大报告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系统阐述,特别强调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发展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一致,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重要实践方案。

四、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义,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梦的重要方略。新时代如何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把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我国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开法.习近平的民生观研究[J].前沿,2013(6):4-7.

[2]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崔晓丹(1995—),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方向:生态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