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服饰特点及南北方差异

2019-11-14姜晓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8期
关键词:唐朝

姜晓光

摘 要: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辉煌时期,具备雄厚的经济及政治基础,加之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对当时的服饰产生一定影响。唐朝的服饰除雍容华美外,所产生的进步服饰文化更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文章针对唐朝服饰特点及南北方差异展开讨论,对唐朝服饰所具备的开放性、包容性、功能性及个性等特点予以分析。同时从服制形式、足衣、佩饰等方面对南北方所存在的差异予以探讨。

关键词:唐朝;服饰特点;南北方差异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亚洲政治、经济的中心,社会风气也因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而变得开明、自由。在此社会环境下,唐朝服饰风格产生一定变化。唐朝服饰同其他朝代相比,服饰形式方面或更深层次的服饰内涵方面均较为开放、轻松,更具有进步性。基于此,文章对唐朝服饰特点及南北方差异予以研究,望借此对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起一定积极意义。

1 唐朝服饰特点

1.1 开放性

唐代服饰向人们呈现的状态多为开放的,为一种自内向外的张力,并未有内向的自省性。此种张力的外在体现手段即为服饰的外在形式。服饰的图案饰物、色彩、外形为构成服饰外在形式的三要素。①宽大的外形、裸露的局部。从敦煌壁画可知,唐朝服饰多以宽松为主。服饰借助高系腰带突显身材修长,以轻薄面料营造飘柔的感觉。尤其唐朝中后期服饰,更为宽大,一件衣物需六幅布帛制成。宽博为唐朝服饰所追求的特点之一,除可体现唐朝的繁荣外,宽大的衣物也可提高穿着者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将人体于束缚中解放。唐朝时期仅有身份者方可着开胸衫,如永泰公主可半裸胸,歌女也可半裸胸取悦统治阶级,而百姓家女子则不可半裸胸。虽然半裸胸裙装仅局限于少数贵族女性间,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开放程度。②艳丽的色彩。唐朝服饰中,女性服饰以黄色、紫色及红色等暖色调为主要颜色。除女性服饰色彩艳丽外,男性官服色彩也尤为丰富。自唐高祖后,将三品官服颜色设定为紫色,将五品官服颜色设定为浅咖啡色,将六品官服颜色设定为深绿色,将七品官服颜色设定为浅绿色,将八品官服颜色设定为深青色,将九品官服颜色设定为浅青色,而庶民、宫外之人服饰颜色则为白色或黄色。由此可见,唐朝服饰颜色尤为丰富。③服饰图案丰富性。唐朝工艺装饰多选用花卉图案,构图丰满、圆润且自由活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1.2 包容性

因唐朝同周边民族政治及经济等交流频繁,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原创造良好条件。加之中原经济基础雄厚,促使中原有广阔胸襟接受并包容异族文化。在此背景下,当时的中原服饰融合异族服饰元素。其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为胡服在中原的盛行。胡人为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称呼。初唐至盛唐期间,契丹及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交往频繁,受丝绸之路影响,北方服饰元素对中原服饰影响较大。伴随胡人而来的典型代表是胡服,并在中原诸城盛行。胡服为唐朝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主要象征。唐朝服饰于少数民族服饰、外族服饰中吸取特色,服饰构成元素更加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唐朝服饰的发展,为中华服饰发展注入新的审美。此外,胡服同宽松的唐代汉服形成对比,使得中华服饰向多元化发展,对后世服饰发展、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1.3 功能性及个性

唐朝时期存在一个有趣现象,即唐朝女性喜爱衣着男性服饰,可能同唐朝统治者出身于胡族、社会崇尚武力相关。唐朝社会女性所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多,着男装较为方便;唐朝社会的开放、尚武为女性着男装提供社会背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在日常活动中穿着男性服饰所具备的功能性更为理想。由此表明,唐朝服饰已萌发服饰的功能化意识。唐朝前期,女性多追求个性美,服饰颜色方面并未对官方的服饰颜色限制予以重视,戴胡帽、著胡服极为盛行;在女性妆面方面,多以浓妆艳抹为主。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现代社会中所追求的个性在唐朝时期便已初见端倪。

2 唐朝服饰的南北方差异

2.1 服制形式

北方为裤褶及两裆。唐朝时期伴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胡服对汉族的影响日渐加深,尤其是中原地区,着胡服盛行一时。北方所流行的裤褶即为胡服。裤即为裤子,褶即为上衣,而裤褶即为上衣下裤。传统汉族服饰为上衣下裳,其中裳为裙。实际上,上衣下裤的着装同上衣下裳的着装比,更具实用性。此外,合裤、袄子当时也较为流行。合裤即为满裆裤,袄子是同褶较为类似的一种服饰,但袖偏窄,衣身也较短,领子为交领,与现代社会的夹衣较为相似。此类型服饰无论是居家或官方场合均可穿。实用且经济的两裆衣为北方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服饰。此服饰最初为北方少数民族军服演变而成,无衣袖,仅有两片衣襟,后被称作坎肩或背心。两裆衣除可起到良好保暖作用外,也不会增加服饰衣袖厚度,便于手臂行动,为男女皆可穿着的服饰。南方为褒衣博带。南方为封建政权所在之处,前朝遗俗于此地继承并发扬。南方人士宽松的裙式服装为汉族衣着的主流。南方气候与北方相比,气候较温和,人们着宽衣也较为舒适。因当时士大夫生活环境尤为优渥,服饰款式越发宽大。受玄学清谈影响,南方士人以追求自然飘逸及自由奔放的境界为主流,为广袖长裙及衣裳博大营造良好生存环境。此外,统治阶级的倡导,使着宽大侈丽之服成为时尚。通过宽衣大袖服饰也可反映出当时士族存在注重享受、贪图安逸等病态心理。

2.2 足衣

履为当时社会较为正规的鞋子,式样及名目众多。不仅有男性所穿着的履,也有专门向女性供应的履。履的制式通常为高头大履,虽可向人呈现出逍遥之态,但在日常生活中行动不便。北人多着靴,南人多着屐。北方为靴。靴是胡服之一,且在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中尤为盛行。据《北堂书钞》记载:“石虎皇后出,女骑千人,脚皆五色靴。”靴所具备的保暖性能,可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除官员武士着靴外,平常百姓也着靴。靴在北方尤为普遍。南方为屐。北方人着的靴也传入南方,但传播范围较小,可能同北方气候寒冷而南方气候温和相关。气候条件差异是产生南屐北靴格局的一项重要因素,且穿着宽松的屐也同南方士人悠纵轻慢、空疏狂放的风度相适应。

2.3 佩饰

配饰方面,南方人士、北方人士二者间的最大差别在:北方人士尤为注重革带,多佩戴革带等饰品。如胡人所制作的碟蹼带实用性较强。此革带由带钩、带身及碟蹼三部分构成,革带上可挂日常物品。此种既可束腰又可佩戴众多饰物的碟蹼带对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而言尤为实用,因此受北人喜爱。

唐朝男子佩饰的一项显著特点是男子腰间的环带与七事。其中环带即为有环的革带,此种带是胡服的一项遗制。隋唐时期无论文武百官、帝王贵臣或庶民百姓,均可用于腰间。而七事,指挂于环带上的多种饰物。

唐朝女子的佩饰从考古资料和文献上看,南北方差异不大。项饰分为项链、璎珞及项圈等;臂饰分为手镯及臂钏等;腰饰分为香囊及玉佩等。以璎珞为例,璎珞原装饰于佛像颈间,随佛教传播至中国,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璎珞上半部为半边圆形金属圈,下半部为由珠玉宝石所构成的项链。臂钏也被称作跳脱,为金属丝经盘绕多匝后形成,形状类似于弹簧,也有以多个手镯合并而形成的饰物,套于手臂,盛行于宫女和仕女群体中。香囊制作材料多为金、银,镂空,上下两半球扣合方式为子母口,内装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放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间、小金盂间均以对称活轴连接,无论如何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会产生倒置、洒落现象。

3 结束语

盛唐时期形成开放的服饰文化、服饰面貌,对中国封建社会有重要意义。唐朝服饰的进步,为中国服饰融合优秀元素产生启迪,并对后世的服饰审美意识、服饰态度产生深远影响。且因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均存在较大不同,南北方风俗习惯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国服饰文化具备多元化等特点,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服饰文化,并为中国服饰文化繁荣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旭.唐代人物画中的传统服装设计元素对现代服饰设计的陶染与启示[J].西部皮革,2019(3):79+98.

[2]賈荣林.唐代服饰图形“陵阳公样”中的民族图式交融[J].艺术设计研究,2017(3):23-26.

[3]江倩倩.唐代服饰特点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92+90.

[4]罗进.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J].兰台世界,2012(12):73-74.

[5]彭歆.论唐代服装的特点[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6):255-256.

猜你喜欢

唐朝
试论历史上真实的隐太子李建成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试论吐蕃与唐会盟的安边功能
论审美与时代的关系:以中国唐朝为例
信安王祎传小考
唐朝洛阳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