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2019-11-14任晓敏
任晓敏
摘 要:文章通过介绍20世纪30年代因新木刻运动兴起而发展的新版画艺术在其萌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艺术表现,揭示了新木刻版画在我国现代美术历程中的演变,开创了新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为我国群众艺术美术的产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风格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木刻运动;新版画;现实主义
版画是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类别,它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以独立的艺术形态出现。我国木刻版画艺术,初创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衰落于鸦片战争之后。20世纪30年代,随着革命的进行,因宣传需要,木刻版画这种迅捷、廉价的艺术作品成为人们战斗的工具。特别是左翼文艺运动兴起后,鲁迅倡导木刻运动。木刻版画中关注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及救亡图存、反侵略的民族精神成为艺术表达的主题。这种表现题材和思想主题区别于过去的木刻版画,称为新木刻版画。
1 新木刻运动以及新木刻版画的兴起
19世纪末西学大兴,但输入我国的西方绘画艺术品,大多是对西方绘画的效仿或对其印刷品进行复印,色彩关系模糊,色调也难以保真。将其作为范本临摹时,会产生许多误差,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先进技法,还会对我国美术的成长产生一定消极作用。中国正处于动荡年代,木刻版画的制作,“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是作者和社会大众内心的一致要求”。
在此背景下,鲁迅大力推进木刻运动。他最先在国内介绍欧洲的版画艺术,广泛搜集国外版画资料,亲自选编画集,举办外国木刻作品展,并现场为木刻青年讲解指导。在鲁迅倡导下,“一八艺社”的很多社员先后进行木刻创作。1931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上,第一次展出了新木刻作品,在上海文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标志着我国新兴木刻版画起步。1934年,鲁迅选编出版了国人木刻的第一本选集——《木刻纪程》。这部选集共二十四幅,以原版印制120册,荟萃了萌芽期版画创作的优秀之作。
2 萌芽时期的新木刻版画艺术
1930到1937年间是我国新型版画的萌芽阶段。这时期的木刻版画,直接取法于欧洲,特别是受到苏联和德国的极大影响,现实内容和具象形式兼具,可分为革命现实主义类和欧洲表现主义类。革命现实主义类受苏联影响,倾于写实。江丰的《码头工人》《罢工》是其代表作。《码头工人》的构图是对德国版画家坷勒惠支组画《织工的反抗》中第四幅的模仿,《罢工》的黑白关系和构图则受比利时艺术家麦绥莱勒影响。欧洲表现主义派作品,接受了德国版画及比利时版画大师麦绥莱勒作品表现主义的影响,构图豪迈,刻线粗犷,侧重抒情。胡一川的《失业工人》《到前线去》是早期木刻表现国民魂魄的杰作。在藝术上,作品豪放粗犷;在黑白对比及构图处理上,明显受麦绥莱勒木刻风格的影响。
总体上,初期新木刻版画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刀锋饱含激情,作品具有“力之美”,构图大都简单,技法比较粗糙。一是因新兴艺术发展初期不成熟,二是因初期的版画创作者普遍缺乏绘画的基础训练,素描根底欠缺,人体美学解剖知识不足。所以其版画创作,构图简单,人物的形体失真呆板。总体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上,有效仿欧洲版画的缺点,还未创立显著的民族风格。
3 抗战时期的木刻版画
1937年我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版画艺术家用木刻作为武器,为抗日呐喊。1938年6月,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立。该协会团结全国木刻界人士,发展木刻艺术,进行抗日宣传。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服务工农兵的思想,木刻版画创作迎来了黄金时期,形成了反对侵略、争取解放的抗日木刻艺术。1946年出版的《八年抗战木刻选》,成为当时整个美术运动的中心。该时期木刻版画虽受西方影响,但与19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美联”所主张的美术直接用于宣传的功利性相比较,一定程度上已经从纯粹的政治性、口号性宣传转向现实生活,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生活气息浓厚,战斗性强。在画法、刻法方面,以西洋的技法为基本方法,从事反映边区新生活的创作活动。古元的《减租会》将艺术与政治完美结合,开创了民族版画新风。彦涵《不让敌人抢走粮食》《狼牙山五壮士》等表现战斗题材的作品,如战斗刀枪直指人心。
抗战时期是新木刻版画创作的黄金时期,创作者数量众多,作品的艺术成就也达到新高。特别是其表现形式,借鉴了其他领域的艺术表现技巧和手法。如古元的《讲究卫生、人兴财旺》,借鉴了民间年画形式;张漾兮的《送饭到田间》借鉴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形式;彦涵的《移民到陕北》,借鉴“新年画”形式;陈叔亮的《延安保育院》,借鉴中国古代线描的形式;罗工柳《马本斋将军的母亲》、陈铁耕《新麦》则借鉴西方形式。这些作品综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木刻版画艺术成就更加突出。
4 解放战争时期的木刻版画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版画家们用锋利的刻刀,挑战暗夜,刻画出该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风貌。张漾兮的《饥饿的愤慨》,李桦木刻组画《怒潮》之挣扎、抓丁、抗粮和起来,杨讷维的《愤怒的人民》《我们的队伍来了》,古元的《焚毁旧地契》,邵克萍的《街头》,黄新波的《卖血后》等作品,都是解放战争时期木刻版画的代表作品。这些版画艺术作品的面世和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新兴版画战斗类题材的告终。
5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木刻版画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版画在压迫中奋进的历史。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协前身)设版画组,吸纳了大量优秀的版画家,开展了很多全国性版画活动。高校设立版画系或版画专业,提高版画的地位,为版画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专门基地。新中国版画也因此更加欣欣向荣,人才层出不群。此后,赞颂新时代、歌颂新生活,成为建国时期版画的主流题材。该时期的版画家,主要进行黑白木刻创作。黄新波的《年青人》《渔区之晨》和《横断南海》等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性强。上世纪60年代赵延年所作《鲁迅像》,黑白对比强烈,表现出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栩栩如生。
6 新木刻版画艺术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新木刻版画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沉重的政治意识,担负着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与世俗气息的古代木刻不同,它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受西方现代诸艺术流派的影响,开始了本体建设。新木刻运动使新版画艺术在人民大众中影响更加深远,增强了民众的战斗力,开阔了木刻青年的眼界,提高了技能。
此外,新版画的兴起与左翼思潮相辅而成。从主题上看,新版画表达了反抗、斗争、为呼唤自由而战的主题,是现代美术思想的主流;从艺术形式上看,中国新兴版画从模仿、复制西方等外来风格演变为脍炙人口的民族文化风格,将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倡导艺术和时代同步而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要求。特别是中国版画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冲击后,通过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突破禁区,更新观念,实现了创作版画的复兴。在此过程中,中国版画艺术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新的风格。
总体上,新木刻版画受西方等外来的影响而不为其影响拘束,土生土长,趋于创造,开创了新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风格及我国人民群众美术的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天星.谈中国版画的渊源与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5).
[2]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萌芽期创作评价[J].兽迅研究月刊,1995(9).
[3]李夏.论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民族特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4]冯汉江.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与嬗变[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4).
[5]王力非.浅谈我国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J].美术大观,2010(9):212.
[6]李夏.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