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批评张力论看王维《山居秋暝》

2019-11-14吴昊男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新批评

摘  要:新批评作为西方现代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流派,主张将文学本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从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其中,张力论作为最为主要的观点,强调从文学作品的外延出发,探求其中蕴含着的深层内涵,并认为一首好诗在于其内部诸如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具象与抽象等多矛盾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张力论的理论主张与中国传统的“动静结合”、“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等文艺观点有着相通之处。因此,从新批评的张力论出发解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能够让我们在一个新的视角下获得新的启发,产生新的理解。

关键词:新批评;张力论;《山居秋暝》

作者简介:吴昊男(1994.11-),男,延边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

艾伦·退特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具有张力,应该具有诗韵和诗味,否则不足以打动读者的心灵,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张力来源于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结合,是从诗的外延向内涵过程中迸发出的属于诗的真正意义。这里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1]。就诗歌作品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直观看到的字词、意象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而外延则是我们透过这些表面的存在,捕捉诗歌深层的情感和意义。然而,从外延到达内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张力论看来,我们需要意识到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即复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在不同语境下,语意的变形与扭曲,能指与所指的转换,即反讽的存在。最后,作为形式主义的新批评的主要观点,张力论还提醒我们,诗歌内部结构的和谐,矛盾的平衡之后所形成的的稳固秩序是他们追求的最高标准。因此,本文将从复义、反讽以及秩序出发,对王维的《山居秋暝》做出分析。

一、复义——清幽空灵的诗境塑造

王维作为唐代诗坛中一颗闪耀的明星,由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非常善于观察现实中的山山水水,并以一个细腻敏感的心体悟着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在王维的笔下既能写出雄浑壮阔景物,也能精当的选取和勾勒出一个个温柔细腻的场景。《山居秋暝》便是后者的杰出代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王维在终南山辋川别墅目睹了这样一番景象:空旷的深山之中刚刚下过一场新雨,夜幕降临,人们觉得秋天已经到来。天空中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柔柔地的挥洒在松树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缓缓地流淌。竹林里传来一阵喧闹声,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莲花在水中左右摇晃,是晚归的小舟在水面轻轻划过,惊扰了这片宁静。春日的芳花芳草随它消逝,即便秋日来临,隐居的人们仍旧留在这群山之中。王维寥寥数笔,一股空灵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清幽闲适之感跃然纸上。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描摹刻画的功力,也得益于他精当的意象选择。

首联,“空山”首当其冲介绍地点,“晚”、“秋”字紧随其后点名时间;颔联,“明月”、“松”与“清泉”、“石”描摹自然之景,对仗严整;颈联,“竹喧”、“浣女”与“莲动”、“渔舟”摹写人物动态,彼此遥相呼应;尾联,“春芳”与“王孙”一景一人相互交织束手全文。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全诗王维共选取了十三个意象。这十三个意象从表面上独立来看都是极为寻常普遍的事物,它们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与现实生活当中。而且,现实中景物丰富的程度远远超过王维已经展示出的这些。但是,却正是这几个有限的意象看似毫无逻辑地凌乱地堆积在一起,它们共时出现的同时却相互作用,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语言的复义性在这里凸显,所有的意象不再局限于外延上的字面意义。相反,由外延走向内涵的运行机制已经开启,在一种新的审美关照下它们集体变得鲜活起来。

秋天不是一个简单的季节指的称,青松也不是一根无用的木头;清泉不是生活必须的资源,竹子与荷花也不是以植物的方式简单地存在,洗衣、划船更不是寻常的生活劳作。它们集体演化一种象征,共同向我们暗示着周遭空寂的环境。经过新雨洗刷,翠流欲滴的松树仿佛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好像也沐浴在那月光之下,听得见潺潺的流水声和姑娘们的嬉闹声,嗅得到空气中的清新。在所有的感官刺激之下,一个远离闹市而幽静空灵的世界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这恍若是人间仙境,没有喧闹与烦恼,空明清净是这里唯一的底色,寂寥宁静的氛围笼罩在每一个读者的心头。

二、反讽——寄情山水的诗情表达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写意画,自由挥洒笔墨,粗狂几笔,感情基调便已然奠定。但是,王维在看似自由无度的同时,实际也暗藏着精巧的安排。

王维在首联率先抛出“空山”一词,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这首诗空无幽静的意境。云雨初霁,傍晚的群山之间更显恬静清丽。诗人点明秋日已到,更添一份天高云淡的开阔之感。然而,当我们徜徉在月光之下,沉醉在松林与清泉的自然美景之时,这份宁静很快便被打破。竹林里传来了姑娘们嬉闹的声音,晚归的小舟也划破了宁静的水面。于是我们不禁发问,既然开篇已说“空山”,那么为何后又出现“竹喧”?既然作者塑造出了一个清幽空灵的世界,为何又要将其摧毁?这无疑是王维作诗的绝妙之处,暗合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诗学法则。实际上,“空山”之“空”不在“空无”而在“空寂”。群山之间茂密的丛林遮盖了人们活动的踪迹。看似格格不入的声响击碎了诗人苦心营造的幽静氛围,实则在一动一静之间更显空山之幽,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以“动”写“静”是中国古诗创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从新批评张力论的角度来看,这却是反讽的鲜明体现。所谓的反讽是指反讽者装作无知,意则暗指真象,从而使假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形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2]毫无疑问,王维着力营造的是一个空寂的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只能选择静止不动的景物,也并不意味着他只能以“静”写“静”。相反,当我们已经沉醉在宁静中时,王维却偏偏要将我们叫醒;明明山中松、泉、石、人一样不少,王维却偏偏要说这是“空山”。然而即便如此,却也并没有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也正是在这样诸如“空山”与“竹喧”的对立意象组合中,在前后矛盾的逻辑中“反讽”发挥了它的作用,如同河流弯道处的水流虽受到河岸弯道的阻挡,但冲过弯道的水流却往往更加澎湃、湍急,而反諷恰恰起到弯道作用,看似阻碍了作家的创作思路,实际却起到情感宣泄的加速作用。[3]尾联王维更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句。本意春芳葳蕤,吸引王孙们流连不归。这里王维却任他春去秋来,始终置身于他爱恋的这片山林之中不肯离去。因而,我们看到的是王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而非死寂的山水画。人游于画中,主观情感与客观山水融为一体,在视角与知觉的转换间我们同诗人一起驰骋,在矛盾意象的对抗中诗人活跃的思维与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致清晰可见。

三、秩序——明净高洁的诗意传递

中国的诗歌有着一种特有的含蓄之美,它诞生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也是中国古人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就诗歌创作来讲,中国古人不仅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才能达到诗文的真美,而且还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要求作者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进行调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最终以一种 “含蓄蕴藉”的方式传递出来。这种中和统一,内在和谐的要求与张力论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

陈仲义在《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一书指出“歌语言中的‘张力是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关系结构”[4]确实,在上述的论述中我们确实看到,当抛却全诗所有直观的意义,我们发现了一片空寂的天地,在对立意象的冲突中我们把握住了王维内心中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情。但是,冲突与对抗并不是张力论想要的最终结果。作为新批评派最重要的论点之一,“张力论”对待诗歌内部诸矛盾的态度与新批评对秩序的追求,对作品形式的逻辑联系的明晰,对诗歌的可解读性的追求是相一致的,追求一种对立冲突的平衡与秩序感[5],而这种秩序感便是中国传统文论所谓的“温柔敦厚”。

与世无争的山林是王维的栖身之处,高山流水、荷花映月、浣女晚归三幅小品在王维的笔端次第呈现,其细腻情感也在暗示与隐喻之中缓缓流露。寻常的生活景象在王维的烘托之下,呈现出一派恬静和美的色彩,传递出王维闲适自如的心境。同时,“松”、“竹”、“泉”既是山中实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也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这里自然也成为王维淡泊闲雅之品格的完美寄托。这是极其委婉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人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到王维心中炙热的追求与情感,但它就是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含而不露的感觉,看似宁静祥和的画面之下,其实潜藏着王维澎湃的内心。《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6]王维写静,静中有动,动中有声。静与动矛盾对立,但在王维手中,一切动化为一切静,达到了整体的和谐与秩序的稳定。洗衣归来的少女在竹林中嬉笑打闹,晚归的渔船在荷花中穿行击起水花。宁静的氛围之中所有的声响都显得如此清晰,打破了片刻的宁静之后人籁天籁合而为一,所有的声响更反衬群山空寂。相比繁华热闹的都市,王维挚爱他生活的这片天地,这里的秋日并不意味着一片肃杀万物凋零,空山也不是死气沉沉寥无人烟,秀丽风景当中实则有着浓郁人情味,也只有这世外桃源能与诗人情志相契合,高洁的心灵得以安放。结尾一句“王孙自可留”,便将这种超然物外的遗世脱俗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中所有的对立因子至此趋于和谐,秩序建立,作品的张力就此凸显。

参考文献:

[1]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11):154.

[2]宋耕田.浅析新批评的“张力论”.郑州铁路教育学院学报.1999:43.

[3]武甲元.宋词中的反讽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5):15.

[4]陈仲义.张力:现代汉语诗学的“轴心”[J].文学评论.2012:212.

[5]宋耕田.淺析新批评的“张力论”[J].郑州铁路教育学院学报.1999:41.

[6]傅怡静、谷竞恒. 人,诗意地栖居 ——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语文讲堂[J].2004(6):82.

猜你喜欢

新批评
“新批评”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初探
新批评理论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尝试
凯·瑞安诗歌的悖论属性探析
新批评与《哀希腊》教学
含混与文学语言的复杂性魅力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
新批评视域下的诗歌《一颗开花的树》
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
细读《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