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理论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尝试

2017-09-05武辰

南北桥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新批评张力

武辰

【摘 要】针对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多沿袭“文学史+选读”的传统模式,造成的学生机械记忆个别文学史实,弱化文本细读,不能自主探寻作品主题、品味作品风格的现象,本文以美国文学赏析课程中爱默生《论自立》教学实践为例,试论将西方现代文论“新批评”主义的若干方法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新批评 细读 张力 超验主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207

十九世纪初,美国开始以独立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政治舞台,社会面貌万象更新。在文学领域,美国作者不再满足模仿、复刻英伦风尚,渴望发出专属新世界的声音。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常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处于运动中心的新英格兰地区涌现出一批“超验主义”学者,该理论的奠基人是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他发表的题为《美国学者》(1837)的演讲享有美国“思想的独立宣言”的盛誉。其代表作《论自立》(1841)更是被选作各种美国文学选读课程教材之开篇。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多沿袭“文学史+选读”的传统模式,即首先向学生介绍文学史上某一阶段代表作家的生平行谊、创作旨趣及时风影响,后辅以作品片段,印证上述简介。学生处于运用此类教学方法的课堂之中,对教学内容先入为主地全盘接受,机械记忆特定时期个别作者的背景信息,即所谓的“文学常识”。这种方式无疑将文学史割裂开来,使得学生难于准确理解英美文学发展历程各阶段的影响关系,不能及時在个人知识结构中形成、更新相关体系,最终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之美、作者思想境界之高深“无感”,造成英美文学课程“精读化”,遑论实现陶冶学生文学鉴赏品味、培养阅读时思辨能力、激发从事研究的问题意识等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互动积极性感到掣肘。

此外,从阅读经验的角度出发,以上做法违反了“新批评派”文论家秉持的“文本本体论(textual ontology)”原则。发轫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批评主义(New Criticism)一反整个十九世纪把持文坛的历史传记批评传统(Historical-biographical Approach),将评论焦点转向文学文本本身。新批评派认为文本本身即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学实体,倡导使用“细读法close reading”,发掘文本内部有机统一的各语言手段,如“隐喻Metaphor”、“悖论Paradox”、“反语Irony”、“含混Ambiguity”、“张力Tension”,澄清文本含义,丰富文本肌理。新批评理论不单适用于品鉴诗歌,亦可分析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如罗伯特·赫尔曼尝撰文《作为一首诗的〈螺丝在拧紧〉》,解读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成为该类论著的代表。本文以美国文学赏析课程中爱默生《论自立》教学实践为例,试论将“新批评”理论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一、新批评主义理论

肇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批评主义可追溯到T.S.艾略特(T. S. Eliot)1919年发表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他提出了“非个性论”,认为文学批评应与作家个性判然有别,文学作品一旦写成,就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与作家无关,作家只是表达的中介,如同化学方程式中的触媒。“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1]。“新批评”一词,最早见于美国文艺批评家约翰·克罗·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同年,他发表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演讲,首次提出“结构-肌质(structure-texture)”理论以具体说明“诗歌本体论”[2]。

所谓结构就是诗歌抽象出来的逻辑观点或散文释义,而肌质则是诗歌中附着于结构,却又不囿于结构的、意趣旁生的个别细节。一首优美的诗歌会渐次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但也并不忽视其中诸成分的局部特征。与兰色姆同属“南方集团”的艾伦·退特(Allen Tate) 细察诗歌内部各语言特征,去掉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的前缀,创制“张力tension”一词,表示诗歌的意义(《诗歌中的张力》,1938)。“张力”这个概念后来被其他新批评派发展引申,成为诗歌内部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新批评主义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该流派批评家对诗歌中一些常见修辞手法进行积极探索,成果颇丰,如克林斯· 布鲁克斯的《悖论的语言》(1942)和《反讽作为一种结构》(1948)。

二、新批评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一般地,教师在美国超验主义作品教学当中,事先会向学生引入本流派受到康德唯心主义影响的三方面主张:首先,人认识外在世界,直觉的作用大过理智,有时甚至是撷取主观印象、把握瞬间官能体验的结果;其次,强调个人主体性的首要地位,肯定人通过自我教育/修养得以臻于完善;最后,自然是为精神的象征。新批评主义推崇的细读法,以文本本身为文学研究的惟一素材,拒绝采用文本以外的参考,意在使读者毫不掺杂任何先见地探索文本要义。文章起首爱默生言及阅读一位杰出画家所作诗篇之感悟,行文中若干关键词引人注目,如新颖original/流俗conventional、感情sentiment/思想thought、潜在latent/直露manifest、隐秘inmost/外显outmost,既存在张力关系,又高下立判。由此,作家自然流露出其态度倾向,超验主义信条得到充分突显,即摈弃从俗,注重感性,向内观照,言己心声。作者同时在这段论述中引入一个向度,就是所谓的“天赋genius”,成为前文“言己心声”的具体内容。可以肯定的是,与生俱来的天才自我具有坚固内核,绝非“白板”一块。爱默生施展隐喻笔法,指出人应该学会观察和发现从内部划过的心灵微光,使这种“如其所是地释放个人天赋”的超验主义方法论形象生动起来。后文但凡涉及“天赋”概念,皆以与“光芒”、“明亮”相关的表述譬喻,试举几例,如gleam, ray, light。另外,作者强调内在自我的普遍性,号召听众接受人共有之的“超验主义命运”,令接下来“相信你自己”的大声疾呼超越了偏狭的自我中心主义(egoism)。然而,爱默生将自立同类于充满宗教意味的神圣事业,常常引发读者质疑这番言论实为对“天意”亦步亦趋的虚假布道,与作者在下文提出的人须摆脱迫使自身感到恐惧而缺乏自信的两种因素——一味顺从和墨守成规——相互矛盾。比照时值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加尔文教派原罪观可以发现,爱默生肯定人的价值,坚持自我可信、可靠,表示“我不想赎罪,只想生活”的观念已然体现了其扬弃清教主义传统,转变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进步性。爱默生进一步发问,探究 “自信的来龙去脉”,把读者引向天才、美德、生命三者的共同本质:“自发行为”或“本能”,使得一切事物享有同出一源,神性隐于人性、发乎自然的事实不言自明,与上述争议呈现一种自证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为此种“初级智慧”冠以“直觉Intuition”之名,确定其先在性(第一性),而将后天接受的教育、习得的知识被统称为“教诲Tuition”。这一点在风格上,读者若非立足文本,对其肌理细部多加寻绎,则无从体会作家措辞之精妙,文质张力之分明。除此之外,学生极易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自发spontaneity/spontaneous”一词自觉迁移到英国浪漫主义主张的好的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观点。

英国浪漫主义早期诗人因工业时代的发展引发对人类社会极大的怀疑而把目光投向自然,自然不仅是其抒发情感的完美媒介,更加可以出发移情机制,起到治愈人心之效。与之对比可以得出,融合清教传统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美国超验主义视域下的自然彰显认识论问题,且日趋前景化而成为交流性主体。

参考文献

[1]约翰·克罗·兰色姆. 新批评[M]. 王腊宝、张哲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R.W.爱默生. 爱默生随笔[M]. 蒲隆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3]托·斯·艾略特.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 李赋宁译注.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4]陶洁. 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批评张力
巧测水膜张力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张力
张力2
新批评视域下的诗歌《一颗开花的树》
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
细读《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