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探究

2019-11-14侯欢欢

求知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习近平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了深刻阐述,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新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和體现,也是始终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了深刻阐述,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观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本质的根本性把握。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关于人的本质学说,马克思从劳动角度以及社会关系角度等出发,阐述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的实践属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对于人的个体来说,能够满足人的需求……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1]自由自觉的劳动即实践是人类活动的特殊表现方式,促使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马克思从社会物质的生产与实践出发,强调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强调实践的主体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并且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学说,把人的本质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作了高度评价:“这是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宏观视野来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3]习近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中,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对人的本质的学说角度阐述,认为:“将这种思维框架和道德规范引入社会经济活动之中,人就不再是抽象的人,社会经济关系也不再是抽象为某一种类型诸如商品、资本、劳动或人与物的单纯或单向关系,而是一种以复杂的人为主体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和感情关系,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再局限于个体的人或某个具体范围,而是渗透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4]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放在市场经济活动,放在社会关系与社会链条中考察,自觉地把人作为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二、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通过劳动的基本形式,推动了生产资料的产生和发展,并且通过劳动使生产资料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动力。人民群众还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精神活动的创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另外,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作为阶级主体,在物质活动基础上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但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体,也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基于人民群众历史观,习近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精确概括了群众在社会发展、改革以及创新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并多次强调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依靠人民群众,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不断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实现的根本力量就是对人民群众的依靠以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依靠和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下的国家新发展。

三、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实现工人和农民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同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那么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则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革命,而是为广大群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推翻资本主义链条的枷锁获得整个世界的革命。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7]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且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与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立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是我们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的根本体现。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目标的立场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立场。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目标实现,其根本落脚点是人民利益与人民价值的根本体现。其实现条件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其实现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其价值体现人民根本利益。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最终归宿。

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8]这一美好憧憬不是海市蜃楼,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探索。这既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的体现和要求。新时代,我们要立足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把国家、民族、人民共同期望的梦想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最终致力于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及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依据中国国情的变化,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坚持和丰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内涵。“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始终,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质要求和实践手段,也是人类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价值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4.

[4]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J].经济学动态,1998(7):5—6.

[5]習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作者简介:侯欢欢(1988—),女,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史。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习近平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