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19-11-14陈岩于博洋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陈岩 于博洋

摘 要: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因此,面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目前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并不完善,应针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159-0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向、内容、方法,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加明确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解答,从而充分响应国家的号召[3]49,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时期,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影响,对大学生造成了困惑,这时候就非常考验他们的选择。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牢牢把握住,才能更好地指引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成长成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各种文化碰撞的激流中,坚定信念,明辨是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之中。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之不懈奋斗。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大学生在奋斗路上才能明确方向,收获成功。因此,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40,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的理解深入一步,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又近了一步。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有收获,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前进。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发展,例如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等。然而,高校面向大学生所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却往往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离传统文化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不完整的。因此,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重视传统文化,并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加强对大学生的渗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缺乏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师资紧张、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效果欠佳的状况。高校对此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忽视了对理想、道德、信念等方面的培育。理想、道德、信念等方面的缺失会导致学生们更容易被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所影响,从而会使部分学生形成自私、不顾集体利益的性格。我们需要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而高校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目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利用PPT结合书本进行讲解,而很少结合微博、微信、校园活动等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在教师与学生的深层次互动中,学生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发展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坚定,然而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些学生往往带着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入党动机不够单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这些学生更加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这一点是非常不可取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思想上出现了偏差,一方面会导致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四)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在开阔我们的视野、便利我们的生活、加强我们与外界的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不仅滋生了违法犯罪活动,如:传播虚假信息、利用网络进行传销等。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时期,很难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外来的思想潮流进行正确的筛选和判断,这样就会对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继承顽强拼搏、艰苦朴素等优良品质,反而在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下养成了自私自利、诚信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动摇了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这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难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優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有益成分,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高校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爱国、勤俭、节约、忠孝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服务孤寡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等,这些教育形式会更加为大学生所接受,增强其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使大学生从心底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品等媒介增强对大学生的熏陶,使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二)改革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对于离开高中步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更加轻松、更加自由的环境,他们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做主,但是也更容易迷失自己,这时候就更加需要老师们的关心与指导。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积极引导与鼓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课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如:开展与之相关的主题班会、辩论赛、思政课比赛、师生交流会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升自身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素养。高校应该净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弘扬良好的校园文化,抵制不良文化进入大学校园。同时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学校官网,以及开展文艺汇演、邀请专家学者讲座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在未来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效的双向互动是教育效果实现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与接受,那么教师的努力就是徒劳的。所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尤为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内心深处更加认同并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才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强自我管理,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习惯。这样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求助他人,而是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样,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会加深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魅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行为取向。

(四)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

大众传媒对培育校园文化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高校文化思潮阵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以互联网为媒介,唱响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完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5]82。高校应以此为导向,在网络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中并非都是积极信息,也会出现虚假信息、非理性观点,高校应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与此同时呼吁大学生在上网时讲文明,提高网络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注意甄别互联网不良信息,坚决抵制西方负面思潮侵害。高校的网络平台可以多增加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时政新闻并加以解读,开设名师讲堂、精品思政课线上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宣传中,增强校园网络平台的吸引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少勇.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8).

[3]徐慧霞.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

[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刘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