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教育”趋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能提升
2019-11-14金琼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市430205
金琼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市 430205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日益多元化、差异化,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各高校陆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若用昨天的方式培养今天的新人,就可能让他们失去明天。科技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快速变迁,在互联网技术的春天里,“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顺应这种变化,努力提升师能,应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断提高课程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通过教学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感知和心灵成长,与知识型课程有所不同:
1.教学目标重体验
知识型课程强调知识性,通常以经典理论和前沿科学作为教学重点,其主要基础是间接经验,教学目的是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是不断生成、自主建构的过程,课程教学更倾向于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认知。
2.教学主体重学生
传统讲授式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传授的对象,是课堂内容的接受者。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则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将团体心理训练融入知识教学,是强调体验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课程。此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心理的过程。因此教学形式上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3.教学评价重过程
传统教学评价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书面考试、实验考核、实训操作是评价的最重要方式。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产生了真实的体验及其质量,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差异性,尤其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形式的诞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更需要提高自身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技术,摸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教育”趋势下师能的内涵
“互联网+”让教育走向开放,“互联网+教育”是指借助互联网搭建教育工作载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将互联网融入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是教育工作发展的转型,由此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诸多挑战。新时期,教师应迅速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掌握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所谓师能,即教师的职业能力与教育教学技能,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和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高校教师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科知识、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互联网+教育”趋势下,师能主要表现为“知识建构能力、课程建设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知识建构能力
1. 理论知识基础
“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唾手可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型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等等。要上好这门课,教师必须借助互联网络,广泛摄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并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理论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传授知识。教师丰富的知识体系能让学生产生信赖感和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重并转化成榜样的力量,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促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2. 科学研究能力
心理健康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加深对相关主题的理解与认识,从而获得更先进更科学的知识。同时,通过增强自身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程建设能力
1.具备教学活动设计能力
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借助互联网、通过体验式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师需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融入到体验之中,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具备课堂组织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教师落实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要使教学活动和谐有序且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巧妙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3.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评估者
心理健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使其在课堂之外也能获取所需的知识与经验,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另外,心理健康课程承载着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评估能力,能及时发现面临心理困扰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给予适度辅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困境。
(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1. 网络信息整合能力
我们处在互联网兴盛的时代,各种网络平台上的海量资源随时可以成为教学素材。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获取有用、可用的教育信息,并融入到教学中,是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2.驾驭数字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师应该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通过图片、背景音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此外,还应该积极发掘最新的网络教育软件或者手机APP来辅助教学。
3.具备开发数字资源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师要具备电子资源制作的能力,例如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等。同时,积极开发在线网络资源,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程活动等课程教学资源用文本、动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上传互联网平台,供他人学习借鉴。
(四) 富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教师师能的灵魂,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总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迭代异常迅速,能够积极地将最新知识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独到见解,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各种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是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将相对陈旧的知识用新的方式去呈现,增强趣味性与吸引力在教学组织上,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群体学生的课堂反应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材施教 在教学技巧上,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的心理需求选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鼓励学生 在教学风格上,要运用轻松活泼的态度贴近学生、以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形势下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能提升
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师能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达成:
(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能培养
1.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开展培训
由于心理健康教师接受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训练较少,相关能力可能有所欠缺,因此,高校可从实际出发,利用本校既有专业资源开展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或选派教师到校外参加相关的信息化教学培训等,使其接最新的知识、技术,把握最新学术动态,为其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结对互助”积极作用
高校可以请具备扎实信息化教学能力,或具有丰富信息化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专家,有针对性地对经验不足教师进行信息教学指导,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技能 同时,通过有经验教师的感染和熏陶,促进经验不足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教学信息化。
3.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职业认同决定了教师工作行为的基本态度,深深影响着教师对自我、对职业的感受。教师只有建立了内在的职业认同,其工作的积极性才会高、工作成效才会显著,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精神满足,切实感受到职业带来的价值感和幸福感。高校应大力推行教师师能提升,增强教师职业认同。同时,应将教师师能纳入到个人发展的考察范畴,树立师能榜样,使得其沉浸在师能提升的良好环境中。
(二)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师能建设
1.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主动学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如何使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过程。另外,教师可以尝试制作一些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作品“以做促学”,在实践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通过相关的研究促使自己成为教学方面的专家,合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同时,通过开展教师教研讨论、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相互取长补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
3.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心理健康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淘汰旧观念、旧知识、旧习惯,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永远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养料。在知识不断更新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增强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拘泥于既定的程序或已定的计划,结合教学工作实践推陈出新,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多变,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迪者和楷模。
总之,“互联网+教育”趋势下,心理健康教师应适应时代要求,增强自我完善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力争成为德能兼备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