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人文关怀 提升教学实效
——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9-11-14■
■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植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方式的积极推广,各地学校对于学生各项素养的培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构建越来越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制度构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促进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涉及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内容。其次,学生习惯了“保姆式”的教育,进入大学后难免会出现精神松懈和思想倦怠的现象,如果缺失合理的人文关怀教育,极有可能会在自由宽松的大学生活中迷失自我。所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中,需要借助“基础课”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的制定起到引导作用,促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校园新生活。
二、高职院校“基础课”中“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现状
高职院校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为单向授课,以教师或其他相关单位人员集中传授、学生听讲的方式为主,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个体差异得不到充分尊重,所以教育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专注力、自控力、理解力和学习积极性相较本科院校学生稍显逊色,对“基础课”教学更难以产生兴趣。
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走过场”的现象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教育,缺乏因材施教和平等民主的课堂,所以“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基础课”的落实还有一定的空间。
三、植入“人文关怀”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的方式
(一)提高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基础课”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内容较多,许多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时常会出现“满堂灌”、“走过场”、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因而在师生互动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存在轻忽的情况。因此,“基础课”中植入“人文关怀”精神,需要更多的讨论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和小组内讨论交流社会现象,赋予了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的机会,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模式,能够升华课本理论知识的人文魅力,对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文化因素融入道德与法制教育
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融入一定的人文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营造更好的教育氛围。在高职院校道德与法制教育中更好地进行情景模拟,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入手。课堂讲解是一种最直接地了解我国道德与法制文化的方法,在课堂讲授中,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讲课前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比较想了解、比较感兴趣的法制内容,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其次,可以适当的采用情境教学方法间接熏陶学生的人文涵养。情景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场景进行课堂集中展示,然后再由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如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情境表演,学生在熟悉法律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法律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法治精神。也可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影视作品及综艺节目入手,如《人民的名义》、《法治在线》和《感动中国》等,通过排演话剧、电影的经典片段等角度引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解读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道德的下线就是法律的上限。在讲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部分,可以模拟时下的热点问题,如公交车占座、网络暴力、黄大年、黄大发、南仁东、郭明义、洛阳等道德楷模感人的故事等,提升课堂教学的人文温度、吸引力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唤醒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在“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方式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与法治精神的熏陶,润物细无声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从而达到相关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大量难辨正误的碎片化信息也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群体。而缺少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大学生,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可能稍显稚嫩,也缺乏相应的是非正误的辨识能力。“基础课”教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不良思想的侵扰,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矢志不移地为之奋斗。为了扫除网络上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学校就需要采取相应举措,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加入当下的热点话题,引发学生讨论,从而树立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不断修正其价值观念。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遇到意见不一的情况不能一味进行说教式的价值观“征服”,而是要进一步分析事件的实质,用课本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真理、认同真理。
(四)优化教学手段,植入人文关怀精神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学校都普及了多媒体设备,现代媒介科学技术就为教师们提供了绝佳的辅助工具,例如,在投影仪上播放有关思想与法制教育内容的视频、短片,或者借助其他工具进行现场的情景模拟,模拟我们生活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贴合程度,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热情。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增加一定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加入适当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案例的深层意义。
(五)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理念,在指导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避免传统方式下的“走过场”“念稿子”“说套路”和“讲空话”,而是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认知程度来进行思想政治指导,切勿囫囵吞枣,“一锅端”。由于生活阅历、个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势必会存在差异,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面临的问题,植入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唤醒学生的情感认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党的思想和领导方针,提升学生对国家的信任感和信心度。
(六)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人文关怀”重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满含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高校办学精神和学术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的协调、全面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由于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所以可以通过建设具有本校特色文化气息的建筑物和建筑标识润物细无声地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积极组织文化艺术类活动或者趣味运动会,鼓励学生和老师积极参与,在活动内容中将人文关怀教育主题有机融合,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增添了实效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工作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生活品味,帮助他们追求更加健康和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和营造良好的校风,对落实人文精神,提升“基础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