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的探析
2019-11-14■
■
一、阿根廷舞曲的创作背景及包含曲目
钢琴这一音乐器材诞生至今已经有了两百多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受到了人们普通的欢迎和喜爱。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家和广为流传的钢琴曲,让人印象深刻,阿根廷舞曲就是其中之一,阿根廷舞曲流传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所探究的阿根廷舞曲诞生于1937年,其主要由三首曲目组成,即《老牧羊人之舞》、《可爱的少女之舞》、《热情的牧人舞》。三首曲子在表达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属于自身的特色。结合曲目诞生的时期来看,其民族风格鲜明,在表达技巧和方式上充满了现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引起了极为巨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了众多喜爱阿根廷舞曲的受众的喜爱。该组曲有着蓬勃而充满张力的生命表现力,使得受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勃发。如《老牧羊人之舞》的节奏感强,人物形象生动;而《可爱的少女之舞》则充分的展现了少女的活泼可爱,充满着青春的诱惑力;而《热情的牧人舞》则热情火辣,其富有感染力。在这几首曲子中,人物形象可谓是各不相同,既有老人也有少女,更有青壮年,但是不论是哪一个人物形象,其给人的感觉都是充满朝气且鲜活的。
二、阿根廷舞曲的创作技法
(一)《老牧羊人之舞》的创作技法
《老牧羊人之舞》的音乐结构属于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其节奏感十分的强烈,曲子的中段创新式的采用了双重平行的复乐段,其与两个结束时间不同的乐段一起构成特色鲜明的复乐段,使得舞曲的动感和节奏感得以进一步加强。在舞曲的后半部分则进入再现部,乐曲的变化显得更加明显,而且在曲子的尾声部分还采用了重复且具有变化的乐曲主体组成,戛然而止恰到好处,既不显突兀又令人回味无穷。在创作技法上《老牧羊人之舞》采用了双调性的黑白键创作技法,其则融入了两个不同的声部,这些声部的声调不同,观众在欣赏舞曲时好似听到了两个人在演奏,音乐给自身听觉带来的刺激进一步加大,作品的结构和特色更加突出,实现多重听觉的双调性效果。
(二)《可爱的少女之舞》的创作技法
相较于其他两首曲子来说,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比较传统,其与《老牧羊人之舞》相同,都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但是该曲子采用的调子比较鲜明,具有少女欢快的风格。在演奏时,其从a小调和弦三音转到C大调和D大调,风格转换速度快,特色鲜明,营造出了一种不完满的收音效果,深深的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给人以期待和想象的空间。此外,在该曲子中还运用有风格鲜明、风情浓郁的阿根廷民谣,在创作技法上虽然偏向于传统,但是民族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高声部则将两个声部加厚转变为四个声部,感染力不断增强。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再现四部曲式,其与我们常见的再现四部曲式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其是B段与C段贯联发展,在表达上一气呵成。但是如果将这两者算作一个段落的话,其又可能会造成结构失衡,影响作品的整体表达效果,所以说要将这首曲子划为再现四部曲式。
(三)《热情的牧人舞》的创作技法
《热情的牧人舞》的音乐结构特色明显,其表现形式相对来说也比较突出,该曲子的旋律感虽然不是十分的强烈,但其整体表达却丝毫不受影响,该曲子的节奏感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在创作上该曲子采用了大量的和弦进行表达,同时由于使用了大部分的重音,因此其会给人一种好似在鼓上敲打的强烈的打击感,其使得整体的氛围和效果十分强烈。同时,演奏者需要运用非常快的节奏击打琴键,演奏时的神情相对来说也比较紧绷,其始终处于一种比较紧张和兴奋的状态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将整首曲子的情感完美的展现出来。这首作品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其将传统与现代性元素高度的融合在一起了,该曲子的旋律性虽然不是很强,如果在表演时高音声部寻找一条“旋律”的话,其可能难以得到相应的演奏效果和目标,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多数时间都是半音蜿蜒进行的“旋律”。这种高度半音化和不甚明显的调性使得这一作品听上去充满了现代感,但实际上作品还潜藏有传统的调性,二者高度融合统一,深刻展现了音乐作品的魅力。
三、阿根廷舞曲的风格表现和艺术魅力
三首曲子在风格表现和艺术魅力上既有共同点也存在有明显的差异。《老牧羊人之舞》的风格活泼生动,其带有一丝丝的俏皮感,在音乐表现上将传统与新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十分深刻和形象的画面感和冲击力。由于其传统的艺术魅力带有特殊的民族情怀,但同时该首曲子也充满了现代化的元素,其节奏感比较强,适用于男性舞蹈,其能够更好的展现男性舞者的阳刚之美,舞曲从始至终都洋溢着热情。
而相较于其他两首曲子来说《可爱的少女之舞》的的流传相对来说更加的广泛,在欣赏这首曲子时,听众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阳光下的少女,嘴角带着迷人的微笑,其正在一步步的走到舞台中央,想要将自己全身的魅力都挥洒出来。在表现上这首曲子运用了比较受人欢迎的桑巴舞曲,其主要是以中板和慢板的形式表现,优雅而缓慢,温情脉脉,完整的表达出了少女缠绵而起伏的思绪,使人沉醉其中。
而《热情的牧人舞》则是三首曲子中篇幅最长的曲子,其表现魅力和感染力独特而强烈。在这首曲子所展现的是一个年轻的牧人,其所从事的工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简单中其也体会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曲子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展现了创作者对世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释放,观众在欣赏着一支舞蹈时,仿佛是在不受约束的地方自由而狂放的舞蹈,其能够带着自己的情绪尽情的表达和发泄自我,其节奏十分的强烈,使人感受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感染了受众的心。
四、结语
结合上面的分析和分析可以发现《阿根廷舞曲》之所以能够传承多年,经久不衰,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该作品足够独特。将该舞曲中的三首曲子拆开来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中既有传统技法写成的风格相对来说比较保守的作品,但是也有现代创作技法写成的作品。对于许多音乐人来说,由于受到了学院派思维的影响,其普遍认为如果创作的是一个套曲,那么套曲内的多首曲子在基调上应当保持一致,其更应当注重写法上的统一或者是相似,而《阿根廷舞曲》显然是不符合这一要求的,几首曲子可以说是各自为政,在某种程度上是不适合用“组曲”来称呼的,其不能称之为组曲的成功范例。
但是,不可否认吉纳斯特拉所创作的这一组曲子是成功的,从其在阿根廷舞曲领域中的音乐地位就能够窥见一二,结合该作品也能够看出二十世纪音乐的一大特点,即传统与现代创作技法之间的并用不悖与观念上的平等对待。首先结合总体特征部分提到过这组套曲表现的是高卓人的生活片断。这三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差异巨大,既有略带诙谐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可爱少女,同时还有年轻力壮的牧人。从音乐主题的角度来看,将三首作品统一到一起,在创作技法方面虽然有新元素也有旧元素,但是传统也罢,现代也好,技法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作品主题内容的展现,即在内容表现方面,技法不存在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作品的价值和主题等是否能够引起听众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
其次从音乐形态的角度来看,三首曲子虽然是独立的,但是其也有一定的统一性,作品创作期间不论是在调性还是在节奏上出新,或者是遵循传统也罢,三首曲子在共同的“舞曲”标题下所采用的节拍是一致的,都为6/8拍,同时三首作品的律动感都十分的强,这一特点也保证了作品不会在主题统一之外有其他的共同之处。
总之,阿根廷舞曲的三首曲子既有相似的地方,但其又处处展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其无论是在节奏还是意识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三首曲子本身风格特异,其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令人向往的魅力,使听众在不知不觉间沉醉其中,其给人以丰富而深刻的印象,使人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