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教育的绿色意蕴
2019-11-14铜仁学院
■洪 頵/ 铜仁学院
社会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教育界的学者、研究者常常用一些修饰教育的词汇来表述心目中所渴望的美好的教育或对教育某一方面理想的追求。如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全人教育、和谐教育、活的教育、生本教育、灵性教育等等。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必然选择。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教育的跟进与引领,在教育界已经有了绿色教育的命题和各种主张。然而,绿色教育中的绿色的意蕴,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绿色教育的缘起
(一)危机意识的觉醒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加剧。能源问题、粮食问题、气候问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危机,促使人们不断反思人类发展的历史,反思工业文明在对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所附带的异化力量,努力寻求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自然观、改变人类活动方式,修复严重恶化与失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危机意识促使人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环境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工业文明时代主客二分的价值观,正是人与自然对抗关系的根源。解决生态危机、生存危机需要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的发展理念。在我国,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共进共荣共发展、和谐相处新型关系,表达出一种正确处理生态危机的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绿色是一种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的实现形式,它必将成为人类的价值理性与决策理性。
若对危机深层次剖析,可发现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生态危机与教育危机同源,互为因果。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是现代工业文明孕育的产物,天然地带有“生产性”烙印。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儿童中心论”,还是“教师中心论”,都可从“人类中心主义”中找到思想根源。工业文明的“人与自然对立、理性至上、突出管控与效率”的思想范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教育。给环境带来破坏的思想范式,同样也在浸染着教育生态。可以说“现代教育就历史地与生态危机的孕育、形成联系在一起。教育越来越像工厂,并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适应工业文明的‘合格’人才。”所以,要解决教育危机方面问题,同样需要借鉴解决生态危机那样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日常概念的运用
绿色教育这一概念的运用,更多的时候还属于日常概念的范畴,是经验层面的类比,离科学概念还有一定距离。本世纪初有了绿色教育的提法,许多学校甚至将绿色教育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来抓,但是绿色教育的内涵还比较单一,教育内容主要为有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方面的知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后,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激起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再思考,绿色教育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虽然在教育理论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探讨有待深入,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实践领域,一些学校、地区已经扛起绿色教育发展的大旗,打造绿色教育,创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进行绿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追求教育的绿色发展及学生的绿色发展。实践领域的成果丰富了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也需要从理论层面作进一步的梳理。
二、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绿色教育这一概念不是赶时髦,随随便便提出来的,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时代的需求
尽管绿色教育的概念还不很成熟,某些主张也会引起一些歧义,但是及时提出这一概念,并在实践领域大胆探索,十分必要。一些新概念的建构都有一个代谢、完善的过程,绿色教育也如此。
教育必须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教育的追求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当前世界自然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人类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挑战。仅仅靠专家学者的口头呼吁已无济于事。生态意识的唤醒、生态人格的培养迫在眉睫。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声音,是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后的理性追求,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方式,也是一种关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它离不开教育的作为。绿色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一方面有助于宣传、普及和传承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扩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影响力。让“绿色”这一隐喻的积极意义得以更为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绿色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让研究者有一新的探索教育问题的视角,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多元取向,丰富教育理论的研究,给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以新的启示。
(二)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育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过程中发展的,它离不开理论的创新以及理念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许多问题的确可以从绿色的视域加以观照,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加以剖析,一些现象完全可归结为偏离了教育发展的绿色取向。例如,教育生态、课堂生态失和问题,教育发展、教师与学生发展可持续性问题,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拔苗助长问题,学生的现代生态文明素养培养问题,教学远离生活、远离自然的问题等等。针对这类问题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需要科学建构、准确把握绿色教育的核心要义。
推进绿色发展,应教育先行。一些学校受绿色发展理念的启迪,把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美好向往与教育的追求联系起来,认同绿色教育为一新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扎扎实实开展绿色教育、以绿色教育为抓手、践行绿色教育等主张,并在绿色教育视域下尝试探索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有的学校还把绿色教育理念与不同学科的课堂结合起来,打造绿色课堂。这些已经开展绿色教育实践探索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把相关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就离不开科学概念的建构及理论的指导,需要对绿色教育实质内含的认识达成共识。准确把握绿色教育概念,践行绿色教育理念,必将助推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
三、绿色意蕴的解读
准确理解绿色教育,践行绿色教育,首先需要解读、体悟绿色的意蕴,在用绿色修饰的众多词汇中,绿色起作形容、比喻、类比的作用,教育的绿色意蕴既来自绿色的这些象征性意义,更取决于人们对它感悟与解读,这时的绿色起作隐喻的作用。
(一)绿色隐喻
绿色隐喻传达出一种绿色概念内涵以外的文化信息,若把从中所解读出文化信息与教育关联起来,就有了教育的绿色意蕴。绿色教育就是一种教育领域的绿色隐喻,它是人们运用隐喻性思维解释教育事实、描绘教育理想的认知活动与语言现象。对同一概念的隐喻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解读,但隐喻的内容与概念内涵本身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社会领域及日常生活中,绿色有着众多的象征意义。它可以让人联想到环保标志、交通的通行、给人新鲜空气的绿色植物。人们往往把平安、生命、生态、和谐、文明、合理、环保、可持续,以及其它一些无弊害的褒义词汇赋以绿色的基调,把绿色视为美好生活的底色。目前,绿色发展这一概念有相对固定的解读,已经深入人心,同时,还出现了很多用绿色作修饰的表达方式,如: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界也必须有自己的绿色主张,寻找绿色在教育领域的表征,用好教育的绿色隐喻。
(二)教育的绿色隐喻
毫无疑问,绿色教育是一种绿色隐喻。当绿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时尚,一种理性追求时,教育对绿色的诉求成为必然。教育需要绿色,同时也需要对绿色本义以外的文化信息作出合符逻辑、契合教育属性的恰当表征。如同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等这些在教育前面冠以一修饰词的教育概念一样,若修饰词没有特定的含义,变成了一种形式、一个筐,把所有教育元素、教育理想都装进去,那就失去了概念存在的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绿色教育当然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但不是理想教育的全部,不是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我们需要紧扣绿色隐喻中要义,从教育学本体的视角,准确把握教育的绿色意蕴,使之成为为思考教育理论问题的新窗口,成为探索教育改革的一条新的路径。
(三)意蕴的理性表达
意蕴事物是的内容或含义。从象征、比喻、隐喻到意蕴有一个转换过程,意蕴应该是从它们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以及所包括的解读者合理的情感元素。教育的绿色意蕴应该来自对绿色发展的深刻认识,理应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中的绿色要义,同时还必须贴切教育的实质。重点应该把绿色发展理念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合理地迁移到教育领域来,以提升教育生活质量为探索绿色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可从以下三个向度领会绿色教育的绿色意蕴,它们是开展绿色教育实践的原理性的主张。
第一,绿色教育关注教育生活质量。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绿色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师生的身心健康,教师潜心教学,学生专注学业,共同这享受脑力劳动的愉悦。做到这点很不易,需要宏观的教育系统、微观的课堂生态、师生内心世界的和谐完整。衡量教育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师生的幸福感。绿色的教育生活也需要“青山绿水”式的优良的社会生存环境,这是师生幸福感获得的外在因素。“民主平等,协力合作,尊师爱生,情感交融”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幸福感获得的基础,师生在共同的教育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并且都深知这种幸福是与对方的付出分不开。高质量的教育生活离不开教师的主观努力。“教师应拥有淡定的教育心态,学会体验教育幸福。学会凝神聚力、潜心育人,学会守望教育理想,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绿色教育强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条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既考虑当下的发展,又谋划未来长远的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展方式,教育的发展亦应如此,因为教育的发展、师生的成长都有自身的规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思想,教育是一社会生态系统,只有各组成成分和谐共生,与外界其它系统相互协调,共同按规律办事,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协同发展。从学校发展看,绿色教育主张内涵式发展,反对一味地强调规模、数量、速度,而不顾发展的质量和长远的效益。从学生培养看,只见分不见人、拔苗助长、只重结果不顾方法、过程等等,都是与绿色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绿色教育不但要为学生当下发展服务,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让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决不能让学生由于满足眼前利益,而影响身心健康,牺牲未来的发展。
第三,绿色教育突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绿色发展是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是着眼于人类生存质量、生命价值的发展,必然要求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为友。教育除了要传承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知识外,教育本身应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大自然给予的礼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绿色教育蕴含着顺其自然的思想,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自然的表达,真诚的鼓励,亲切而真实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表达的就是教学对学生学习自然之序的遵循。陈近(2011)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充满着仁爱的环境中让每个个体自主地去尊重自然,体验自然,与万物息息相通,从而充分领略生命存在的意义,张扬一种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人才成长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需要一个成长阶段,更需要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自然也包括尊重人的自然属性。我们的教育应让学生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价值。教育应贴合生命节奏,让学生在充满生命关怀、充满生气、灵气的生态课堂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不能将紧张、生硬的现代生活节奏,强加给他们,造成他们生活时空的过分拥挤。绿色教育期待着教师与学生都能感受到心灵自由所带来的愉悦,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教育的价值从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品质提升中得以体现。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四、教育本体视角下绿色教育
无论在经济社会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绿色不能仅仅停留在比喻、象征的层面,只起“帽子”的作用。若把现代教育的很多理念,都视为绿色教育的内容,绿色教育的内涵就泛化了,如果这些倡导的理念不能和绿色意蕴有逻辑关联,人们就难以理解与认同的。相反,若把绿色教育主要限定在学科教学的领域,则内涵就窄化了。例如有学者认为“绿色教育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绿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内容,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从绿色意蕴的角度思考教育,而且还需要从教育的本体视角,进一步追问绿色教育核心要义,寻找绿色教育的边界,避免泛绿色化与窄化倾向。
(一)绿色教育的属性
毫无疑问,教育性是绿色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所有类别、类型教育以及其他新提法的教育的共性。任何概念下的教育,都得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的,符合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旨在从某一个角度、层面去认识教育的本质,丰富对教育的认识。绿色教育除了具有教育性这一本质属性外,在对教育主体、教育方式的认识上 表现出“绿色”的一些特征,可概括为生命性、生态性、生活性这些基本属性,分别体现为追求师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生态的和谐与美好、课内外生活的质量与真实。
绿色象征着生命与活力,绿色发展代表着一种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这种生命与活力取决于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绿色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主体间的真诚晤对,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生命性还体现为每一个生命主体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脑力劳动带来的生命愉悦以及奉献他人与社会所带来的生命充实感。
生态性是绿色教育对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生态性不只是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而是关注整体的生命,各生命体之间彼此尊重,互利共生,照顾彼此核心利益,这样构成教育生态的各要素才能和谐共生。就师生关系而言,绿色教育认为他们不仅是学习共同体,更应该是生存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淡化了共同的认知发展、知识学习这方面的目标,而突出个人的主体感、归属感和富有人情味、守望相助的现实生活状态。这是一种基于人的本性、能共同提升双方生命质量的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生活性强调教育生活的本真与自然。绿色教育把师生的课堂生活看成是人不可分割的、真实、自然的整体生活的一部分,是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相统一的,课堂生活质量的提高关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他们的关心应是整体性的、全面的,既要关注他们心的课堂生活的质量,也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师生整体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有助于课堂生活质量的提高。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对美的感受、和对课堂生活的满意度。除了具有高超的授课艺外,师生的生活价值观、日常生活的质量,以及是否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品质,均会影响到课堂生活的质量。
(二)绿色教育的价值追求
绿色教育追求学生生命成长的绿色环境。学生发展的内容及动因一是成熟、二是学习。从生理成熟上讲,人这一高级生命体,离不开科学的营养、健康的运动,优质的生存环境(空气、水、食物),这些可概括为绿色的自然环境。学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的动因就是人的生命的自我生长与更新,这依赖于人的高级学习能力。家庭、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着这种能力的形成与施展,而学校教育则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学校良好的教育,学生不断完善其精神世界的新陈代谢,实现精神的绿色发展,这是一种自主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充分体现生命主体性的发展。良好的教育只能在绿色的教育环境中实现。这是一种友好型的校园环境、充满人文怀的课堂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自主、自由、主动探索的环境,一种强调尊重差异,创造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
绿色教育追求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他们今后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方式的绿色取向是第一位。这需要像理解绿色发展中人与大自然关系那样,去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去创设一种“共享式”的对话教学情境。教育过程是师生的交往过程,教师对学生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师生相互关怀,情感才会融洽,课堂生态得以和谐。优化教育方式的主动权在教师,绿色教育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自然的表达,真诚的鼓励,与学生亲切的交流和真实地互动;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生态素养是生态自然观的人格化。这样的教师能站在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他们关爱大自然的心,同样会用来关爱课堂生态中的生命,精心呵护课堂的和谐。
(三)绿色教育的目的观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倡施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作为不仅要为政府决策作注释、解读与宣传,还是要落脚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即立德树人上。绿色教育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侧重培养高素质、具备现代生态文明素养的人,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绿色教育仅仅传授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知识、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还远远不够,而需要通过 一系列“绿色化”的措施,去促使学生文化素养和能力的普遍高。
生态问题的发现、对策的提出、决策的出台都离不开有智慧、善思考、能敏锐发现问题的人;离不开具有关注人类自身生存、未来发展的博大情怀的人;能辩证思考、通盘考虑、科学民主决策的人,这些都是绿色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有理由相信,所培养出的这样的学生,今后在政府部门会坚守公平正义;在生产建设部门会懂得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会自觉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服务行业能顾及消费者利益,自觉抑制有害、有毒物质流入市场;在教育行业,则会自觉运用绿色教育方式。
五、结语
绿色教育就一新教育理念,其中的许多主张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具强烈时代感的教育实践。“绿色”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方式,绿色教育的意义不止当下,更在未来,是培养现代生态文明素养、生态人格人的必然选择,实施绿色教育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