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2019-11-14肖荣霞曲文芙烟台护士学校
■肖荣霞 曲文芙/ 烟台护士学校
当前中高职的学生是成长于网络环境下的新生代,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睡觉、玩手机等这些中高职学生较为普遍的课堂问题行为外,由于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因此学生在课堂问题行为上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上课喜照镜子,摆弄头发,修指甲,做白日梦,这些现象在课堂上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频发。鉴于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更加复杂多元化,如何扭转课堂管理学生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局面,也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护理专业学生出现上述特有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简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长远的学习目标无法实现,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中高职护生在面对以后激励的就业竞争中有强烈的职业紧张感,绝大多数学生刚入校时都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学习,希望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但是随着专业课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在学业成就与职业期望之间产生了一定差距,因而对学业任务感到恐惧甚至厌烦,学生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自主性也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长远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各个阶段切实可行的短期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缺乏成功体验,进取心不足
中高职卫校护理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中考中失利的初中生,一些孩子由于在中考中失利遭受到重大打击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向上的积极性,基本没有学习动力,在学习上得过且过,甚至有的孩子由于自暴自弃而表现出严重的逆反情绪。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面对着学生的这种抵抗心理基本上无法实现对学生护理技能的培养,也无法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课堂上以讲授法为主的“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现在仍然是护理专业教师主要的授课方式,教师缺乏对启发式、研讨式、PBL、翻转课堂、慕课等新颖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教师不善于和学生双向交流,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满堂课只是沉浸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授中,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当前中高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聚焦在“学会” 层面,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花精力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教师将学生是否掌握讲授的课程知识作为评价其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唯一依据,缺乏对学生“会学” 层面的关照,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少有关注。
3、教师组织和管理课堂方式单一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既有非言语性管理又有言语性的管理,两者并存。高效的教师并不但会使用言语性的管理,他们更多的会利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触摸行为等非语言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但是目前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指令提醒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以言语性的管理方式为主,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感受,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产生逆反心理,对及时有效的制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师有效组织与管理课堂的建议
(一)建立积极和互信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真正 “活” 起来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操作,在课下与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能打消学生对老师的隔阂心理,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最终达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在授课时,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以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到学生微小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他们,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困扰,敢于在现有教学环境下进行创新型教学,摒弃 “满堂灌” 的教学方法,借鉴“慕课”的“翻转课堂”,PBL 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于护理的兴趣。例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设计相关的临床病例,做好相应的铺垫,营造课堂氛围, 再让学生针对设计的临床问题亲身参与到患者的护理操作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好很多。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会既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与学生有效的支持让他们成为会学、有主动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从关注结果走向兼顾过程,将过程与结果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力,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展开小组竞赛,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互惠式学习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临床案例分析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为各小组提供互相分享、合作探究与自我展示的空间,在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学生各个讨论小组之间成果的共享与互评,真正让他们通过“协商”“对话” “共享”在知识建构中逐渐形成集体智慧。同时要鼓励学生不仅要善于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要乐于倾听,对他人意见、看法或见解给予尊重与悦纳,在相互协作与激励中平等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
(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促成其成功体验,激发出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课堂授课环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和技能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取得不同的进展和收获,及时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和成功,有意识的适当的放大,给与赞扬和鼓励,使其获得他人和集体的认可,这样的话学生情感上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出进取心,促使学生产生新的目标,使学生感到自己一天比一天更进步,进而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形成由成功走向成才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