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方法与路径探索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9-11-14房丹丹李云丹东北农业大学
■房丹丹 李云丹/东北农业大学
一、书院制概述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制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和提供非课程形式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新型书院制尝试从培养理念、教育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世界许多著名大学采取的书院制教育,是以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生活、形式多样的“全人教育”,弥补了大学学院制教育的不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尝试推行书院制教育模式,如复旦大学(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汕头大学(2008年)、肇庆学院(2009年)、暨南大学(2010年)、苏州大学(2011年)、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等,改革了原来以班级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了以书院为单元的学习和生活社区,构建了师生共处的新型育人平台,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学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的积极探索,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统一,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
(一)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集体指导为主,以整个年级为单位开设指导课程,针对整个学校的学生举办就业讲座,这种粗放的指导方式并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充分且有效的信息,且由于毕业生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千差万别,统一的群体指导缺乏专业针对性,无法为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因而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就业指导缺乏社会性
我国的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大批高校毕业生虽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工作能力低,得不到社会企业的认可。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脱离了当前社会需求,因而造成目前社会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许多企业却又同时宣称招聘不到人才的情况产生。目前,各高校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承担,缺少对市场信息及社会需求信息的掌握,缺乏社会调研,没有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上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三)就业指导缺乏实操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和教学案例,偏向理论性,缺乏实操性,学生接受程度较低,缺乏信息化服务和职场经验指导,学生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求职技巧和职场适应都存在不解和困惑,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践指导性不强。
三、书院制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书院制大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隶属的书院,完全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实现自己更进一步成长做出的选择。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成立以企业冠名的“职场精英班”虚拟班级,按照行业类别及学生就业意向,每班级招收10-15人,并配有专业老师作为班主任,与企业协同培养学生,实现精英化管理和培养,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导师多元引导,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学生面向未来的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建立学生的多元发展渠道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激发学生的生涯发展自主意识
为不断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依托我校成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平台,设有专业化测评系统的实验室,以及有实践操作性的实训室和特训室,配有职业生涯发展专业老师担任专职指导教师和就业创业工作室辅导员老师兼任不同模块的指导教师,同时结合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化测评、专家化指导、专项化训练,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制定符合自身特质的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集中性指导转向针对性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专项培训和个性化指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类培养,遵循目标引导原则,丰富就业指导内涵,完善就业指导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生涯发展能力。
(二)组建多元化导师智库,建立学生的多元发展渠道能力
书院制大学的导师在相关专业领域都是专家,有教学科研经历,能够结合书院目标开发规划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现阶段我国的就业指导教师多是学生工作队伍的老师,对学生的培养脱离了当前社会需求。鉴于此,“职场精英班”的授课教师采取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家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双重指导,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培养更高素质能力人才。依托学校优质用人单位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邀请50余名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资深HR、知名校友、高校专家等组建就业能力提升专家智库,通过专家智库成员进校授课、讲座、专题讨论等关注学生就业前的思想动态,实现导师多元化参与学生就业全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思想过渡。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市场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等,定期开展不同专题的培训、讲座和研讨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对企业的认知,以及对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职业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及职业发展能力。
(三)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对应的行业要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依托专业背景与行业优质企业和部分专业匹配度较高的学院,与企业协同培养学生,依托企业冠名的“职场精英班”,实现精英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在校大三学生的就业意向初步组建3个人才储备战略班,分别是东北农业大学农垦(森工)系统人才储备战略班、东北农业大学基层干部储备战略班和东北农业大学企业培养战略班,进行定向、专项培养,一是满足企业招聘触角前移,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及市场发展前景;二是提高学生职业稳定性,提前了解自己适应的职业选择,提高学生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及认知度,增强大学生职业机会获取;三是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架起校企合作新桥梁。通过邀请前期建立的导师智库成员,“请进来”定期进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学生“走出去”进企业进行实习训练、用人单位实地参观、顶岗实习等非课程形式进行全方位教育培训,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的精准对接,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职场精英班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及实践应用,探索一条可推广的学生管理及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能提升学生职业价值感和生活幸福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稳定性,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需求,增强企业发展实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