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现状探析
——以某地区A高校为例
2019-11-14■/
■ /
三亚学院
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随后逐渐被世界知名大学纳入各自课程体系,并发展出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如今,中国高校也都不断地在探索与打造自己的通识教育体系,2016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人才培养方式要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此背景下,A高校结合学校定位和发展需要,提出了自己的“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其中就包含了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将就其建设进行论述与分析。
一、建设背景介绍
2016年起,A高校开始了校内的“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其中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是首要的一环。其任务是建设150门学科史和比较史课程,并出版通识核心课程系列丛书,初步计划是学科史课程100门,教材100本,学科比较史课程50门,教材20-30本。2017、2018年建设和编纂,2019、2020年出版。截止到2018年底,经过五次通识核心课程的申报、批准和验收,A高校已经批准建立90多门通识核心课程。
二、建设现状调查
(一)建设思路
对于学科史,其建设具体要求为要呈现知识的缘起、流变、积累、深化、未来与创新,讲授在重要时间和空间节点上的经典思想、作品和人物,构建起具体知识构成的坐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想象力;对于学科比较史,则是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中西(欧美)同一学科缘起、主题、内容、方式、演进、成果及其影响力的异同,呈现中西历史、制度、文化、语言、社会的异同及其学科的同质性诉求,差异性方式,探求用多元的视角理解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上课程在进行申报时皆被分为五个模块,其具体模块包含文学与艺术模块、历史与文化模块、哲学与伦理模块、经济与社会模块和科技与自然模块。
(二)建设管理和实施
第一,申报管理。学校组织、学院动员,积极鼓励教师按照要求进行课程申报。每次进行申报学校都会对申报范围和模块侧重点进行指导,并且对于验收成功的课程将给予5000元的建设经费,这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申报的积极性。同时学院领导在教师进行申报时还给予审查和修改建议,这也促进了教师申报水平的提升。教师申报材料递交上以后,教务处会邀请校内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比,优中选优,保证通识核心课程在建设之初就具有高水平基础。如,共有64项课程进行第三批核心通识课程申报,但是只有23项成功立项;共有30项课程进行第四批核心通识课程申报,但是只有3项成功立项;共有17项课程进行第五批核心通识课程申报,但是也只有3项成功立项。
第二,学生选课管理。在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立之初,为了让学生摒弃传统的应付一下就过去的晚上公共选修课思想,学校组织各学院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识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同时还规定学生在学习年限之内必须至少修个6个学分,也即3门课程。除此之外,还规定学生在进行选课时,要注意课程所属模块,其中至少3门课程要来自不同模块,否则所修不计学分。这种规定不仅极大的打消了学生一贯混学分的选课、上课态度,还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学生知识层面的扩展。
(三)建设考核与验收
对于成功申请立项的通识核心课程,学校会在授课的一学期内进行评估验收。验收通过的课程可以继续开设,验收不通过的课程则需停课并整改,直到整改成功才能继续开课,否则将继续进行整改。而每批课程的验收达标率并不是百分之百,比如,第三批成功立项的23门课程,有7门没有通过验收,验收通过率只有69.6%。这就保证了课程在成功立项后继续保持高水准建设的可能性。其具体考核验收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听课检查。学校设有专门的课程评估中心,中心会有专门的评估专家在学期内进行听课检查,会对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课堂实践活动进行标准的评估,如内容导入、讲授语言、层次条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师生互动、学生状态等全方面进行检查与打分。
第二,学生评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对课堂和教师的评价最能反映出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学生评教在通识核心课程的验收中占到重要比例,其评教细则包含了教学讲授、课堂组织活动、作业布置等方方面面。这也最直观的反应了教师课程授课质量和水准。
第三,教学资料验收。在课程授课完结之后,学校会要求教师根据验收标准进行相关教学资料上交。其中包含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的教学大纲,教师上课所制作的相关课件与教案讲义,还有课程建设总结表等。然后学校会组织校内专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估,遴选验收通过课程。这就从源头上对教师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基础性的把控。
三、建设结果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发展,A高校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立项评估与验收评估过程不具体、不透明。对于立项过程,学校只是告知相关结果,教师没有得到任何关于自己申报材料的相关反馈,也就无从得知自己成功或者不成功立项依据,这样不仅会打击教师申报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无法对申报材料进行相关建议性地整理和修改;对于验收过程,学校同样只告知教师验收通过与否,而对于不通过或者通过原因并无具体性的指导意见,相关教师即使进行整改也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对于教师进行下一步建设并无实质性帮助。
第二,通识教育指导流于形式。从每学期学生选课情况和结果来看,学校给予的通识教育指导没有深入人心。每学期都有大量的学生会误选自己所需要修的课程模块,每次都要教务处重新组织这批学生进行退选和重选,浪费人力物力,同时造成其他学生无法选择心仪课程。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的通识教育设置并不了解,对于选课须知也是模糊处理。这说明学校急需编纂通识教育手册或者组织人员对学生进行深入通识教育指导说明。
第三,通识教育班级规模不够合理。相比较专业课班级规模,通识教育班级规模往往过于庞大,学生数量众多,平均每门通识教育课程人数超过100人。这就造成课堂教学环境嘈杂,教学设计无法有效施展,教学活动组织不暢,教学效果差。针对这方面,学校急需进行分流管理,更改教学课堂设置,从组织和技术方面保障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四,教师通识教育观念不够深入。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通识教育认识不够深入,申报课程动机不够纯粹。比如有些教师还抱着传统观念,认为这跟以前的公选课没有区别,不能把其放到与专业课同等的位置;有些教师则认为申报通识课完全是为了补足学校所要求的课时量;还有些教师则认为为了吸引学生选课,应该把课程名字取的花哨一些。综上,学校应该对开设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和交流研讨会议,促使教师转变固有观念,对自己所授课程进行认真总结,深化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第五,学生认识不到位。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与授课教师的交流,发现班上至少有一半学生在进行核心通识课程选择时具有盲目性,其选课理由五花八门,较多人表示自己是随便选课或者请人代选,其目的只是为修够学分;还有人只是觉得课程名字好听,应该有趣等。而通过对学生课上表现的观察,会发现一部分学生依然是我行我素,玩手机、睡觉、聊天等大有人在。这说明在学生的意识里,通识核心课程依然不如专业课重要,或者通识核心课程根本不重要。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正确认识通识核心课程,比如学校可在学生入学教育之时就进行通识核心课程新理念的灌输,在学生进行选课时要求教务秘书或者辅导员进行有效的指导,课程教师则需努力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从本质上改变学生观念。
总之,高校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同时,在进行建设之时,更应注意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通识教育方面的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固有观念等,都需要在探索之中不断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