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诗学视域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面朝诗学海子

■ /

内蒙古大学

海子是中国当代诗人中一个独特的存在,1989年,他在山海关附近的一段铁轨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突然之间,这位诗人变得家喻户晓,他的诗歌被不断的出版、引用。其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传播尤为广泛,被大众认为是海子的代表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误读和断章取义掩盖了这首诗原本的语境,语言表层的简单和温暖被单独剥离了出来。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童庆炳先生提出了“文化诗学”的设想。在此之前西方也有学者提出过“文化诗学”的概念。中外两种“文化诗学”的提法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但实质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本文所使用的主要范畴和思路来自童庆炳先生提出的“文化诗学”。面对被误读和被其他话语遮蔽的文本,文化诗学可以提供一种阐释的全新视角。

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当代的传播与误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是海子诗歌中最为有名的一首,渐渐凝定为一个标签,成为普通读者心目中海子的诗歌印象。1989年春天,海子在山海关卧轨的这一行为让海子这个生前并没有收获多大名声的诗人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西川等人将海子的诗整理成集子出版,此后,海子的诗歌就沿着经典化和大众化两条路径传播发展。

经典化这一条路径主要发生在知识分子精英的圈子中。海子去世后,其诗歌的传播范围还只是在校园这样一个比较小的圈子,甚至西川编的《海子的诗》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但诗集出版后却一路畅销,此后又多次重印。1999年,《诗探索》编辑部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共同推出题为《不死的海子》的纪念文集,纪念海子逝世十周年,标志着精英话语对海子诗歌的总体接纳和认同。从2000年开始,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研究论文开始出现并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海子诗歌的艺术价值。2001年,海子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其诗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大众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海子的诗歌在进入大众文化的流通领域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十多年来,海子的诗歌集一直畅销不衰,大众读者的追捧使得海子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被各种诗歌选本收录,网络时代的发达更是加速了其流行的进程。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带动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渐渐溢出其文本范围,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影视剧,甚至成为各种房地产公司口中宜居楼盘的广告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被抽离诗歌本身,而成为了一个短语、一句标语,用于各种不同的情景之下。

需要指出的是,海子诗歌的经典化和大众化并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80、90年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本就互相渗透,在彼此的建构与复杂的互动中完成社会文化转型。但无论是经典化还是大众化都包含着误读的成分在里面。学院派学者将海子诗歌中的人文精神和他们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他缅怀那个已然逝去的理想主义时代。而中学教师在讲授课本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却只能回避其背后可能的消极和绝望,尽量突出诗歌语言中温暖明朗的基调。除了中学生语文教学所遇到的困境,海子诗歌在被大众读者接受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误读现象。“青春期阅读自然而然的剔除掉了他诗歌背后的宗教关怀和哲学背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内语境

为了剥除覆盖在诗歌上面的“他者”语义,我们需要从文本出发进行细读。全诗如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前两段的结构相似,第一句都是“从明天起”,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从字面意思上看,诗人决定从明天开始做许多幸福的事,但是联系整首诗来看,这些看似具有积极态度的诗句背后是对现实的尖锐批判。“在时间上,海子把幸福寄托在未来;而在空间上,海子把目光投向了远方(实质上也是指未来的另一个世界)。”“喂马”、“劈柴”这些意象是乡村生活的一种指代,它们强调的不是具体化的农业劳动,而是指向一种乡村情怀。海子明白自己以农村为根的心灵本质,但他又无法回到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去,所以诗中出现的只是诗人想要“诗意栖居”的一种理想。第二段“幸福的闪电”说明幸福如同闪电一样短暂且激烈,而自己作为沟通神秘上天和大众的中介,他将幸福的昭示传递给大众。最后一段连续出现了三个“愿你”,最后以“我愿”作结。海子描述的是在尘世间很美好的幸福,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海子想要的是一种不同于那些幸福的美好,是一种真正纯然的幸福。这又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从这里也浮现了海子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是其最终走向死亡的预兆。

整首诗所构成的文内语境就是矛盾的,撕裂的。诗人想要回到故乡去,回到农村的恬静去,但现实是他的家乡并不能接纳他的才华,他也无法实现那种诗意的生活方式。结合海子的其他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海子不仅有查湾这个实际的故乡,西藏、昌平都是他具有形而意味的故乡。然而这三个场所中任何一个都不能使他长期居留,他痛苦的发现自己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尘世中所谓的那些幸福都没有办法满足诗人,他的精神倾向不同于大多数人。诗人试图寻找能够使自己满足的幸福,却经历了种种痛楚的幻灭。海子运用他纯熟的抒情技巧将这些都掩盖在他所构建的美好未来之中,尤其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传达了多么温暖、透亮的生存状态,正因为这种状态的美好与不可触及,才越发显示出诗人痛苦和绝望的内心。

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创作语境

海子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他晚期的作品,距离他自杀只有很短的时间。海子早期的诗歌创造灵感主要来自于他的故乡查湾,诗歌中出现的也多是水、月亮这样的阴性意象。完成于1985年之前的《河流》、《传说》、《但是水,水》是海子前期的代表作品。这三首长诗虽有诸多不成熟之处,却显示了诗人宏大的诗歌追求和野心。“河流三部曲”完成之后,海子到达了一个分水岭,此前的南方、月亮和水逐渐被一系列以火、太阳为核心意象群取代,并且表现形式多是长诗、组诗。1985年之后,海子创作了《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扎撒》等以太阳为核心意象的七首长诗,海子也把它叫做“七部书”。海子在这样的“七部书”中充满野心的追求一种“完形”的艺术形式。由此开始,海子的长诗写作就体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终极,穷尽所有。然而这勃勃雄心就是要燃烧尽诗人的个体能量,这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抗争。

简单的梳理海子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得知,海子1985年以后的短诗,尤其是1987年后的短诗,都是伴随着“太阳七部书”的写作而产生的。如果说“七部书”是一轮燃烧的太阳的话,这些短诗就是太阳旋转辐射出的火星,所以这些短诗中都透露了一种使命的完成感。但在“七部书”的创作过程中,海子却感到了痛苦,他进入诗歌的纵深地带,却无法穷尽那些翻涌的景象。宏大的诗歌追求使得海子很难被接受、被理解,诗歌世界中的无所不能并不能使海子更好的处理现实生活。就在创作这样一部恢弘的诗书的同时,他还曾因工作的问题向学校领导递交说明致歉。另外一个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创作有直接关系的是海子的初恋B。1989年2月前后,海子得知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的昔日恋人即将出国,之后两人将会隔着遥远的太平洋。这一时期海子集中的写下了诸多与大海和太平洋相关的诗,如《拂晓》、《太平洋上的贾宝玉》、《太平洋的献诗》等等,想必与B都有直接的关系。1月13日,海子在自杀前12天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温暖、晴朗、与世界一团和气。“他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自我完成后的解脱,是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

四、时代中的诗人

每一个创作者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诗人也不例外。海子集中创作的时间大概也就只有5年,而海子所处的年代,也正好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他的许多理想都与现实发生了冲突。他一生都致力于“大诗”的创作,“河流三部曲”、“太阳七部书”都是他的实践。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海子将人类精神艺术大空间中的诗人和作品分为三个级次,其中的最高级次是非个人能力所能实现的“人类的集体回忆或造型”,这一诗歌理想的实现需要艺术家的集团行动,然而商业技术主义时代的快速发展,肢解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群体,紧接着的后现代主义更是对宏大的解构,对理想主义激情和意义的颠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表现出了自己的精英意识,例如“关心粮食和蔬菜”、“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些都可以透露海子对自己的认知。但诗歌整体却使用的都是将来时态——“明天”,表达出诗人所希冀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只能是一种奢望。在 80 年代,市场因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整体转型尚未完成,整个社会就在这种将变未变的动荡与混沌中向前发展。知识分子阶层已经有了对于精英身份的自觉,但当时的社会并未给他们提供一个受到尊敬的环境,他们中的多数都深刻地体会到物质、精神不平衡背后的身份地位窘况。1989 年的海子,他的困境不止体现在生活中,也体现在精神上。海子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他创造出了那样的匠工巨制,但却无人理解。不仅是海子,其他许多文化精英也有这样的价值追求——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不仅关系到这些知识分子精英的自身“幸福体味”,也是不断被边缘化的文学所作出的挣扎与反抗。

海子作为一个极有天赋的诗人,单纯、敏锐,同时又急躁,敏感。他明显地缺乏与现代化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相融合的能力。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非但不能给予海子这类文化人以物质内容,还给他们以文化环境的压迫感。所以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却把它放在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而今天所包蕴的只有诗人的失意和痛苦。对于诗歌的解读不应该带上诗人自杀这样的话题色彩,而应该还原其创作时的历史语境。在文化诗学的视域下,从文本出发一步步的追溯整首诗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更客观的环境下体会这样一首优秀诗歌留给我们的无尽感叹和怀念。

注释

①刘剑,赵勇:《经典化与大众化:海子诗歌接受中的两种趋向》,《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1期。

②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见于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页。

③杨四平:《深度抒情:在平静叙述中发挥诗歌的想象力》,收入《活在珍贵的人间:海子纪念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④关于七部书的选择西川和骆一禾略有不同,这里采用的是西川的说法。

⑤燎原:《海子评传》,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页。

猜你喜欢

面朝诗学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背诗学写话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春天,十个海子(诗)